四 讨论

(一)文化符号认同感普遍较强

本次调查共采访了四位受访者,调查内容涵盖其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文化价值观认同,调查结果各有不同,但亦具有一定的共性。文化符号认同包含中国传统节日、语言、服饰、中医、武术、中国文学、中国建筑、中国的习俗文化、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文化印记。受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四位受访者对于大多数文化符号的认同感均较强,保持着华人意识,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诸如“中秋、端午、春节”等都是受访者家族中重要的节庆节日。春节时华裔家庭还保留了贴春联、吃饺子、互相拜年、烧香、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放鞭炮等习俗。对于中国历史、文学以及武术等文化符号,部分受访者则持中立态度。对于中华饮食,部分受访者己经认同泰国的主流饮食文化,因此认为中国菜过于油腻吃不惯,但也有受访者认为与家乡的味道非常相似。

(二)文化身份存在双重性,对于华裔身份不自信

文化身份认同包括对中文的态度、对加入文化社团的态度、对中华文化地位的态度、对中华文化作用的看法、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的态度等内容。受访者对于学习中文均持积极态度,表示会要求其下一代学习中文,也认为是华人就应该学习中文。这说明,在与侨居国高度融合的同时,受访者们作为新生代华裔仍对其华人身份以及对中国为其祖籍国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多数受访者愿意加入一些与中华文化有关的社团,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他们也对全球“汉语热”现象的出现感到骄傲。因为自己非常喜欢中文以及中华文化,如果有其他人也来学习,这也是对他们选择的一种肯定,这是祖籍国的强大带给他们的文化自信。受访者普遍认同学习中华文化对华人发展有很大帮助,也愿意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泰国文化包容性较强,让人很快便能融入泰国,此外也有相应的同化措施。泰国《国籍法》规定,所有在泰出生的华侨华人的后代都可以加入泰国国籍,《佛历2456年制姓条例》鼓励华侨华人使用泰姓,等等,也让越来越多的华人认同其泰籍身份。作为新生代华裔,他们早已很好地融入泰国,在认同自己华裔身份的基础上,他们通常也认同自己的泰籍身份,受访者均认为自己是泰籍华人,而非地道的泰国人。这主要是因为受访者均有泰国身份证,可以享受泰国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但随着访谈的深入,从小成长于华人村落的受访者均表示,自己家中的风俗文化习惯与中国无太大差异,身份认同上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同时他们也承认自己的泰国朋友认为他们是中国人,这一方面是他们的汉语说得比较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的中华文化特征与习惯。而不在华人村长大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是华裔,对中国文化与泰国文化均认同。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位泰北华裔受访者具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自己的华裔身份不自信。这一方面是由于家庭中亲历当年迁徙过程的长辈去世较早,家庭历史教育不足,因而新生代华裔往往对自己家族的迁移历史不太了解,家庭其他成员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融入泰国生活也极少谈及“政治避难”的原因,因此“中国”对于新生代华裔而言只是一个遥远的祖籍国。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学习汉语但汉语水平未能与学习时间成正比,因此受访者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学习汉语的时长。长此以往,这都将不利于其自身及其后代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发展。因此如何提升海外华人的身份自信,增强其作为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三)文化价值观多样化

文化价值观认同包括“以和为贵”“谦虚”“集体主义”“家本位”“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内容。受访者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多数持积极认同的态度,尤其对“谦虚”以及“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价值观高度认同,而对“家本位”“集体主义”以及“以和为贵”等价值观的认同度居中。新生代华裔在思想意识上更自我一些,因此在遇到矛盾时或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不会一味忍耐但也不会直接产生冲突。同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工作流动性大,受访者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也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认为只要能找到好的工作,离家远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