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调查结果

(一)受访者A

受访者A出生于清迈芳县,从小在华人村长大,其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感较强,尤其是对汉语、中国传统节日、婚俗以及服饰的认同感最强,但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认同感不高。“我们小时候家里就教我说中文了,在家里是用云南话说话,如果在家说泰语会被爸爸妈妈批评。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学习中文,以前上学的时候很累,因为小学还有初中的时候白天要去上泰文学校,下课之后还要再去上中文学校。高中不在村子里上,去泰文学校高中学修的是中文系。”“我们村子里过的节日和中国差不多,我们年轻人也会过泰国的节日。但是春节是我们村子里最重要的节日。小时候有一次过春节因为白天泰文学校不放假,所以我们就逃课回去过春节了。”“每年泰北华人村都会举办泰北329公主杯反毒青年运动会,所有泰北华人村的年轻人都会去参加,很好玩。”由此可知,经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的熏陶,受访者A对于汉语及中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较高。“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自己其他科目成绩不是特别好,所以选择学习汉语。我的汉语听说能力还不错,但是读和写不太好。我们以前华文学校的老师都是中国台湾来的,所以我们学的都是繁体字。现在留学我们又学的是简体字,不太一样。有些词语很难,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自己的身份,受访者A表示:“留学之后,我觉得自己更像中国人。因为家里的习俗和中国的都是一样的。”“在泰国,我的身份没有什么困扰,因为我奶奶是泰国人,而且我有泰国身份证嘛,但是村子里有些人没有就很麻烦,他们不能离开村子去工作学习。”在文化身份认同上,受访者A认为自己为华人。“小时候没有觉得自己很特别,因为周围的同学都是一样的。出国留学后才发现自己和其他留学生不太一样。后来才听家里人说我们是打仗的时候来泰国的。”其同时也承认,经过多年的汉语学习与留学,在身份认同上更趋于将自己视为中国人,文化身份认同度较高。对于留学生活,受访者A则认为学校教授的课程有些简单,比如“听力、口语、写作”等,其表示:“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国语了,就是和现在中国小学生学得差不多的那种。写作课我们以前每个周六都有,所以留学时这些课都太容易了,我就不太想听。”“这里的教室还有宿舍都喜欢安装防盗网,我觉得像监狱。”由此可知,受访者A在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环境等方面不太满意。同时也可侧面反映,其所生活的华人村治安较好。其对于“以和为贵”“谦虚”“集体主义”“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文化价值观认同度较高。“如果在学校里和其他同学有矛盾我会尽量离他远点。”“毕业以后想在泰国工作,这样就可以照顾爸爸妈妈还有家里的弟弟妹妹。”但是其对“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观念并不认同,因为当前华人村没有太多适合年轻人的工作,村子里的年轻人也都是外出务工,而且交通较以前方便不少,不可能一直留在父母身边。但其亦表示,如果将来村子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还是非常愿意回到家乡工作的。

(二)受访者B

受访者B出生于清莱美塞县,从小在华人村长大,其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感亦较强,对汉语、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最强。“我们家在家都是说云南话,如果在家说泰语会被爸爸说为什么在家要说泰语。幼儿园开始上学也是说汉语,到了小学上泰文学校后开始学习泰语,以前爸爸妈妈只教过一点泰语。”“我们村子里面也过中秋节、春节这些节日,但是现在村子里越来越没有过节气氛了。”其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很强。“我们学的还有接受的都是中国的,因为我们家也是中国人,我爸爸是在云南出生的,妈妈也是在中国出生的,但是不知道是哪里人了。我们家和云南亲戚基本没有联系了,但是我也很想回去看看。我们家说起来也不是泰国华裔那种,因为他们对传统节日没有那么重视。大学里的朋友也都把我看作中国人。”在访谈中,受访者B也表示作为华人就应该学习中文,传承中华文化,并且认为自己的下一代就应该学习中华文化。“我对我的身份有一些了解,因为爸爸告诉过我。但是我的朋友也是这样的,我觉得很正常,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我有泰国身份证。我们家以前没有泰姓,我们是借用了别人的姓作为我们的姓。”受访者B在谈到婚恋问题时表示,“家里还是希望我以后和中国人结婚(与其情况相同的华裔),因为说起来我们也是中国人家庭。现在我有一个泰国女朋友,不过家里也没说什么”。对于学习汉语专业的原因,父母的期望占主要因素。“说起来我算是华裔,我爸爸希望我懂得中文还有中华文化是怎么样的。”“我觉得我的口语还可以,但是汉语语法还不太好,因为都是云南话的用法,和普通话的不太一样。”

(三)受访者C

受访者C出生于曼谷,曾于小学时回到爷爷奶奶家所在的清莱美塞县学习汉语。“我是在曼谷出生的,后来小学的时候回美塞读过华文学校,汉语是那时候开始学的。小学之后又回到曼谷读书了。以前家里也教过一点汉语,但是都是说泰语多。爸爸妈妈会说汉语,但是跟我们孩子都是说泰语,我和哥哥姐姐也是说泰语。”“学习汉语专业是我自己选的,爸爸妈妈也同意,因为我喜欢汉语,但是我的汉语说得还不太好。爸爸也觉得我的汉语不好,高中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商场卖过东西,他说我的汉语很差。我还有一个哥哥也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弟弟在学商务汉语专业。”“如果能学好汉语,在泰国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工资也很高。”从受访者C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学习汉语既有工具性动机也有融入性动机。其学习汉语的优势在于家庭氛围的熏陶,但由于家中已不用汉语交流,其汉语水平并不是很高。“我是从爷爷奶奶那里知道我们家以前是从云南过去的,那时候打仗家里的房子都被收了,我们家就跟其他人一起跑出来了。我觉得我是泰籍华人,因为我是在泰国出生的,华裔身份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其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感亦较强,对汉语、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最强。对于一些民间习俗例如“算命”,受访者C均表示相信,并说泰国也有“算命”。受访者还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旅游时“算命”的故事,并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有道理,与自己的性格很像。“泰国也有‘算命’,但是和中国的不太一样。中国的是说你上辈子是做什么的,所以你这辈子会怎么样。泰国的是如果你上辈子做了不好的事,你这辈子就要多去拜佛做好事。”“我的爷爷奶奶不信佛,但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信佛。他们都是自己偷偷去寺庙拜佛不让爷爷奶奶知道。我受到爸爸妈妈影响,有空时也会经常去寺庙拜拜。”其对于“以和为贵”“谦虚”“家本位”“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我很喜欢中华文化,我还参加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穿上古装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回到了古代。”“在家都要听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姐姐的话,但是毕业以后我想在泰国工作,因为爸爸妈妈送我们兄弟姐妹上大学花了很多钱,我要照顾他们了。”

(四)受访者D

受访者D出生于清迈热水塘村,从小接受华文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至高三一直学习汉语,中小学期间也一直在泰文学校接受教育。“我们那边的华人村孩子都是白天上泰文学校,然后下午6点放学后就去上华校。”但是对于大学选择汉语专业的原因,其坦言,“我就是为了拿一个学位而已,我以后也不想当汉语老师,他们泰国人(指父母均为泰裔的)才比较想当老师”。“我爸爸是湖北人,妈妈是云南人,我应该也算是中国人。我们家和云南那边的亲戚基本没什么联系了,和在缅甸那边妈妈的亲戚联系比较多一些。我的泰语名字,前面是名后面是姓,用的是妈妈的王姓。”从采访中我们得知,其对于自己的身份有较明确的认识,感觉自己与泰国人及泰国华裔不同。对于自己学习汉语的优势,其认为,“我家里人都是说汉语的,所以对我来说不太难。我在大学的汉语成绩也很好”。因此受访者D到了大学阶段仍旧选择学习汉语专业。对于学习汉语专业的劣势,其认为和普通泰国学生比,在于自己不够勤奋,另外还存在汉语语音不标准以及词汇表达不准确等问题。“因为以前都是中国台湾老师给我们上课,所以我们的汉语发音不太准,有些词语用法也用得不对。”受访者D非常喜欢汉语以及中华文化,尤其对书法特别感兴趣,其期望在留学期间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我书法(硬笔)是初三时开始练习的,那时教我们的老师写字很好看,我就开始学习了。”对于自己的华裔身份来源,其表示不太了解。“我爷爷很早就不在了,我只知道家里以前跟着国民党部队从云南先去了缅甸,然后来到泰北,家里人也很少说这些历史,所以我不太了解。”对于自己的华裔身份,其认为有一定的困扰,因为“泰国人觉得我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又把我当作泰国人(泰国华裔),但是我在泰国出生所以有泰国身份证没有太大问题。有些人不是在泰国出生没有身份证,就不是公民身份是难民身份,如果出去工作就要申请,比较麻烦”。由此可见,受访者在身份认同上呈现一定的双重性,“身份证”是其认可泰籍身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精神上更倾向于认同中国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