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经典评注丛书:《温病条辨》评注
- 张思超编著
- 8419字
- 2025-04-29 17:25:29
湿温 寒湿
【原文】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1];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2]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3]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注解】
[1]洞泄:病名,指脾阳虚泄泻。
[2]氤氲:yīn yūn,烟及云气弥漫。指湿热较盛的样子。
[3]陶氏《六书》:指陶节庵的《伤寒六书》。
【释义】
初起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脘痞闷,纳呆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腻,不渴,脉弦细而濡等临床表现,此病为湿温。误用辛温发汗,不但邪不去,反而使湿热随辛温之药上蒸,出现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误用苦寒泻下,会更伤脾阳,致脾阳虚泄泻;误用滋阴养液之法,则会使病程延长,胶结不解。长夏、深秋、冬日有如此病机者,治法方药相同,予以三仁汤。
【评议】
1.湿温“三禁”评
吴氏提出的湿温治疗“禁辛温发汗、禁苦寒攻下、禁滋腻养阴”,指的是湿温病初起的治疗“三禁”。湿温初起,湿重于热,有恶寒头身疼痛,口不渴等类似伤寒的表现,医者不识,误用辛温麻黄、桂枝发汗,则助热动湿,遂致湿热蒸腾上逆,蒙蔽清窍,而见神昏、耳聋、目瞑不欲言;湿热阻中,气机不畅,有胸痞不饥等类似伤食的表现,误用大黄等苦寒攻下则重伤脾阳,致脾气下陷,洞泄不止;湿热郁蒸则午后热盛,状如阴虚,误用柔润滋阴,则致湿邪滞着不化,病情迁延难愈。如果湿温不是初起,病变发展至气营血阶段,出现湿邪化燥,阳明腑实,则可用苦寒攻下;湿邪化燥,营阴损伤,滋腻养阴可以使用;但辛温发汗在整个湿温过程中仍需禁用或慎用。
2.湿邪困阳头身重
湿邪困阻头部清阳之气,则头重头沉,患者自觉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此类患者似内伤肾虚证,不可予六味地黄丸、健脑补肾丸等治疗。笔者一般用三仁汤合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石菖蒲、郁金、栀子、连翘、灯心草、竹叶、丹皮、竹沥、木通、玉枢丹)治疗,六剂即可好转或痊愈。
湿邪困阻卫气导致卫气流通不畅,往往出现四肢肌肉沉重乏力,酸疼不适。此类患者似气虚证,但治疗不可单纯补气,需采取祛湿之法并佐以健脾,乏力状态很快好转。若病程较短,舌苔黄腻或白腻,更应采取祛湿之法,可用三仁汤合四妙丸(《成方便读》: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加减。
3.湿温发热似阴虚
临床上有许多发热患者,表现为午后发热。阴虚发热的患者在这个时间段也较多,故吴鞠通说“状若阴虚”。湿热病发热也可伴有手足心热或出汗等,如果不细心辨证,很容易误诊为阴虚证。湿热郁蒸发热或阴虚发热,病理表现为一个“水多”、一个“水少”,一实一虚,临证察舌象辨知。发热而舌苔腻者,为湿热;发热而少苔、无苔者,为阴虚。
湿温发热误作阴虚治疗的案例,笔者临床诊治较多。曾治某30余岁的女性,反复发热10年余,自述其他医生用滋阴法治疗,历年所用鳖甲数十斤,仍未愈。来诊时,舌苔腻,显然有湿邪而非阴虚,此证非滋阴潜阳的鳖甲所能治。
4.脘痞不饥类伤食
湿热、伤食阻中皆可见胃脘痞满、纳呆等,但治法不同。湿热阻中,中焦气机不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运用治湿四法,湿祛阳气通,则脘痞可消。伤食为饮食不节,致食积停于中焦,气机不畅,宜用消食化积,严重者可用苦寒通下,如大黄等。若湿热阻中采取苦寒攻下,则会损伤脾阳,致痞满更甚,重者则洞泄不止。
笔者诊治一中年男性,是位私企老板,平日饮酒较多,舌苔腻,时常脘腹胀满,他院消化科专家辨为伤食积滞证,多次予以苦寒攻下的大黄治疗,时轻时重,未能痊愈。笔者按湿热阻中,先用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调理中焦气机,祛湿清热,后用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而愈。湿热与伤食的临证辨别要点为:湿热苔腻,伤食苔厚;湿热脉濡或濡数,伤食脉滑;湿热病程较长,伤食病程较短;湿热病因隐匿,伤食病因明确。
5.三仁汤治湿四法
(1)宣湿法——杏仁:
临证也可选麻黄、桔梗、薄荷、牛蒡子、荆芥等。
(2)化湿法——白蔻仁:
临证也可选藿香、砂仁、佩兰等。
(3)燥湿法——半夏、厚朴:
临证也可选草果、菖蒲、槟榔、苍术、白术等。
(4)利湿法——薏苡仁、滑石、通草:
临证也可选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等。
另外,湿热之邪后期伤阳,致脾肾阳气或心阳虚衰,不能温化水饮,也可出现水湿停留,此时治疗宜采取温湿法,如附子、桂枝、生姜等。《伤寒论》中的治水三方,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为代表方。
6.杏仁的临床意义
吴氏治温病喜用杏仁,《温病条辨》用杏仁的二十余方。杏仁治疗湿热病有“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之功,治疗温热类温病有“气化则热散”之效。既用于温热性疾病,也用于湿热性疾病。味苦,微温,有小毒。主要归肺经,作用是轻宣上焦,开达肺气。肺气宣降有司,可使内外、上下之气得以畅通,从而使湿邪从外、从下而解。吴氏不仅止咳平喘用,其他多种病证,如肢体痹、膀胱痹、肠痹、胃痞、癥瘕等也用。杏仁既宣又降,完全符合肺宣降的功能特点,故为肺系要药。凡肺疾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7.三仁汤临床应用
笔者临床三十余年,用三仁汤治疗外感、内伤疾病,皆取得了良好效果。凡遇湿邪而致三焦气机不利,清浊升降失常的各系统病证,均可用本方加减,临证以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医案选录】
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案
某男,30岁,中国山东人,在菲律宾工作,因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个月余,于2020年10月23日邀我远程诊治。微信舌象示:舌质淡,苔薄白,中稍有裂纹,自觉鼻塞,咽部轻微不适,余无其他症状,纳可,二便调。服用抗病毒西药法维拉韦片2个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仍未转阴。
处方:
杏仁9g,桔梗15g,砂仁6g(后下),半夏9g,白术15g,薏苡仁20g,茯苓15g,金银花15g,连翘10g,贯众12g,黄芪20g,莲子肉15g,怀山药15g,芦根15g,黄精15g,炙甘草5g,僵蚕10g,蝉蜕9g。6剂,水煎服。凉水浸泡40分钟,每剂煎煮2次,每次沸腾后15~20分钟,两次共煎400ml,每日分2~3次服。
6剂服完,复查核酸阳性转阴,患者及国内家属非常高兴,盛赞中医药对疫病的疗效。
按语:
中医认为新冠肺炎的病毒特性与湿邪相关,故对本患者处以祛湿方三仁汤加减。该案运用了治湿四法:杏仁、桔梗宣湿;砂仁化湿;半夏、白术燥湿;薏苡仁、茯苓利湿。湿中蕴热,湿中蕴毒,故用金银花、连翘、贯众清热解毒,其中贯众对新冠病毒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病毒阳性持续两个月余,说明人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外出,故用黄芪补气固卫;莲子肉、怀山药健脾,以治湿之源。舌有裂纹,有阴伤之势,故加芦根清热养阴。芦根为古今治疫要药,清代朱增籍《疫证治例》谓:“芦根,甘寒,益胃清热,……吾以是物居污泥中而洁白如雪,中虚多节,又似肺管,以色以象,直入肺胃,解沴毒而不伤正气,故为肺胃要药。”黄精益气养阴。僵蚕、蝉蜕调气机,利咽喉,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治瘟疫十五方必用药对,笔者用于各种发热及咽喉病有良好效果。全方基于温病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得当,故转阴较快。
【原文】
四四、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湿温著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仲景谓湿家忌发汗,发汗则病痉。湿热相搏,循经入络,故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至宝丹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方(并见前)
【释义】
湿热邪气入于心包,出现神昏、肢体厥冷,用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金银花、赤小豆清湿中之热。去莲心防其苦寒冰遏,去麦冬防其碍湿。用汤液送服至宝丹以祛秽浊复神明,或送服紫雪丹亦可。
【评议】
神昏、四肢逆冷在温热性温病中常见,如上焦篇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等。本条探讨了湿热性神昏肢逆病因、表现及治法。吴氏认为湿热著于经络,多有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治疗,遂产生湿热循经入于心包络,导致神昏、肢厥。其实,也有感受湿热之邪,不经误治而入于心包络者。区别温热类还是湿热类神昏,重点抓住有无苔腻表现,湿热类邪气导致的神昏多为神志昏蒙,舌苔腻;温热类邪气导致的多为神昏谵语,舌质绛,少苔。本条来源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张(妪)治案,吴氏去除了原医案中的石菖蒲,其实,保留石菖蒲能更好地祛湿开窍。后人治疗湿热酿痰、蒙闭心包的菖蒲郁金汤,可与本条方合用。
【原文】
四五、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释义】
湿温出现咽喉阻塞感或疼痛者,用银翘马勃散治疗。
【评议】
咽喉部自觉阻塞感,原因多端。有热毒攻喉者,望诊可见乳蛾肿大或咽喉充血。有痰湿阻滞者,可见咽喉有白点、脓点,且舌苔腻浊。有气滞痰阻者,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有气虚者,咽喉肌肉无力感等。本证虽为湿温病致咽喉阻塞感,但仍为热毒攻于咽喉,并无湿邪,故用银翘马勃散清热解毒。该方为银翘散类方之一,属“轻药开之”法。方中融多味主治咽喉疾病专用药。连翘、金银花清热;牛蒡子、射干、马勃利咽止痛。既可用于热毒导致的咽喉阻塞感,又可治疗咽喉疼痛。
【原文】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郁[1]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注解】
[1]郁:
,fèn。
郁,指气机壅滞。
【释义】
湿热之邪郁阻手太阴肺,致胃气不降而上逆,出现喉间呃呃连声作响的呃逆,采取轻宣肺痹法,用苦辛通的宣痹汤治疗。
【评议】
1.肺痹评
痹者,闭也。肺痹是指肺气痹阻不通为病机的一类病证。始见于《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以及“淫气喘息,痹聚在肺。”自《内经》提出肺痹后,历代少有发展,至清代叶天士论治肺痹极具创新性。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可形成肺痹。治疗上不但长于微辛微苦开达宣降,且擅从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进行辨证论治。《临证指南医案·肺痹》有16案肺痹内容,既有咳嗽、咳痰、寒热、胸痞等轻症,又载喘急、呼吸不爽、上下交阻而厥、声音不出等急重症,且详述如痞胀、腹膨、嗳气、呃逆等伴随的胃肠症状。叶天士治疗肺痹善用轻苦微辛,提出“治肺痹以轻开上”作为肺痹总则。《临证指南医案·肺痹》:“清邪在上,必用轻清气药,如苦寒治中下,上结更闭。”常用治肺痹的药物有:紫菀、枇杷叶、瓜蒌皮、杏仁、栀子、郁金、香豆豉、桔梗、桑叶、通草等。此类药轻扬入肺,苦辛相合,通降相佐,并巧用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等方治疗肺痹危候。吴鞠通继承了叶氏肺痹理论,运用轻宣肺痹法的宣痹汤,治疗湿温气分郁闭致哕。宣痹汤组成药物皆来源于叶氏治肺痹的观点及医案。当代,随着对肺痹的研究深入,许多肺系疑难重危病可从肺痹论治,如间质性肺病、肺纤维化、变异性哮喘、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等。此类肺疾,治疗上除轻开肺痹外,尚需根据病情,予以活血、通络、化痰、通腑等治法。
2.呃逆治肺
本证所论呃逆是由于肺气痹郁,致胃气不降而上逆,故用轻宣肺痹法恢复肺气郁闭状态,从而使胃气和顺下降,吴氏谓之“轻宣肺痹”。以宣肺、行气、化湿、清热的宣痹汤治疗。此方源于《临证指南医案·呃》:“某,面冷频呃,总在咽中不爽,此属肺气郁,当开上焦之痹。盖心胸背部,须藉在上清阳舒展,乃能旷达耳。枇杷叶、炒川贝、郁金、射干、白通草、香豉。”吴氏宣痹汤少了炒川贝。方中枇杷叶味苦,入肺胃经,降泄肺胃之气;郁金味辛苦寒,行气解郁,芳香而开肺痹;射干味苦寒,利咽喉,散结气,善治喉中有声;香豆豉宣散邪气,通畅肺气;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枇杷叶降气,郁金行气,香豉与射干散气,白通草沟通肺胃之气。诸药合用,肺气得以宣降,则胃气降,气机畅,而呃逆自止。
【原文】
四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辛淡法)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释义】
太阴湿温出现喘促,是由于湿热之邪蕴阻于肺,导致肺气不能宣降。用千金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逐热饮。
【评议】
1.“三仁”善治痈肿
桃仁、薏苡仁、冬瓜仁为本方证药物“三仁”。薏苡仁、冬瓜仁性凉,有利湿排脓之功;桃仁性温,有活血化瘀之效。三味配伍,寒温并用,活利同施。善治因湿热,或痰热,或痰湿等因素导致的痈肿、痰核、喘憋等。治肺痈的千金苇茎汤有此“三仁”,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有桃仁、冬瓜仁。桃仁为活血化瘀中的食疗药物,无副作用,肿块、痰核无论寒热,皆可配伍。笔者治疗肺结节、慢性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淋巴结肿大、女性两腺结节等肿块,皆用桃仁。《神农本草经》谓桃仁:“主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本草崇原》谓:“《素问》五果所属,以桃属金,为肺之果,后人有桃为肺果,其仁治肝之说。”此论对肺(肠)、肝病肿块或瘀阻,用桃仁有一定临床启迪意义。
2.痰热喘憋方——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
吴氏结合千金苇茎汤及叶案治疗肺病方药,制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所治证候为“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即湿热壅阻肺气,表现为喘息,痰黏色黄者。用苇茎汤清泄肺热,利湿排脓。加杏仁宣降肺气以平咳喘、滑石利窍而逐热饮。夏秋雨湿季节导致的湿热哮喘及其他肺病见此病机者,可用本方加炙麻黄、葶苈子、黄芩等治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温热》治小儿龚案“襁褓吸入温邪,酿为肺胀危症”,则用了芦根、桃仁、薏苡仁、冬瓜子,实为苇茎汤方。《临证指南医案·哮》陈姓治案,也用了苇茎汤加葶苈子、大枣。笔者用治肺病咳喘,效果亦著。
【医案选录】
支气管哮喘案
石某,女,9岁。因反复发作呼吸困难3年,加重2日,于2020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3年来,每遇冬夏两季发作喘憋,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发作重时,需住院予以输液及对症治疗,轻时自用哮喘喷剂缓解,但终不能愈。近2日,因饮食不节,致哮喘发作。来诊时呼吸困难,喘憋,喉中痰鸣,呼吸急促,痰黄而黏稠,量多,无咳嗽,面色灰滞,形体偏胖,大便黏滞,舌质稍红,苔厚腻,黄白相兼,脉濡数。听诊:双肺哮鸣音。证属湿热壅肺。治以宣降肺气,祛湿清热。用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合麻杏龙甘汤(自拟方)加减。
处方:
炒杏仁8g,薏苡仁15g,芦根12g,滑石10g,冬瓜仁9g,桃仁6g,麻黄6g,地龙6g,半夏5g,茯苓9g,黄芩8g,僵蚕6g,蝉蜕6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
呼吸困难消失,痰量变少,舌苔厚腻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缓。初诊方去滑石、黄芩、冬瓜仁、桃仁,加生黄芪12g、莲子肉9g、炒白术9g,继服5剂。
三诊:
哮喘控制,未再发作,舌脉正常,纳可,二便调。处以健脾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常服,以杜生痰之源。患者素嗜食肥甘,嘱其饮食有节,阴阳平衡。
按语:
小儿哮喘四季皆可发生,本案发于湿热的夏季,且平素嗜食肥甘,结合痰多、苔腻、大便黏滞等症,辨病为“太阴湿温喘促”。证属湿热壅肺,肺气不利。治用本条文所载之方。千金苇茎汤为治疗肺痈良方,方中苇茎清泄肺热,笔者多用芦根代替;桃仁除化瘀畅血行外,其止咳平喘,功不可没,善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并有通便之功。《食医心镜》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者,用单味桃仁合粳米煮粥服。《圣济总录》将桃仁、杏仁称为“双仁丸”,治上气喘急,止咳平喘作用甚佳。
笔者见中老年人哮喘、咳嗽反复发作日久者,必用桃仁。该药对鼻、咽、气管、肺、肠之疾有较好的效果。桃仁较之杏仁,除活血祛瘀的作用外,止咳平喘之效可与杏仁同功。杏仁、半夏、薏苡仁、冬瓜仁、滑石体现治湿的宣湿、燥湿、利湿三法;黄芩清肺热;僵蚕、蝉蜕升降气机,为杨栗山治温十五方药对,治疗肺系病证,疗效满意。麻杏龙甘汤(自拟方:麻黄、杏仁、地龙、甘草)是笔者治疗各种哮病、喘证的基本方。若证属湿热者,该方合本条方;证属痰热者,合桑白皮汤(《景岳全书》: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或合宣白承气汤;证属寒痰水饮者,合小青龙汤。哮喘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是宿痰,发作期与缓解期均应考虑痰的生成及趋向。方药配伍需加祛痰药,日常饮食需杜绝生痰之源。若痰多发作时,“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临证指南医案·哮》)。哮喘缓解后,需调补肺脾肾,先汤后丸,或先汤后膏方,坚持服用2~3个月。冬日发作者,可采取冬病夏治诸法,“夏三月热伤正气,宜常进四君子汤以益气,不必攻逐痰饮”(《临证指南医案·哮》)。
【原文】
四八、《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1]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注解】
[1]逆流水:水流动过程中回旋倒流的水。李时珍曰:“逆流水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
【释义】
《金匮》论述的太阳中暍,出现身体发热,四肢疼痛,脉微弱,此为夏天感受寒湿水气,邪气在皮中所致。病机为热少湿多,阳气郁滞。用一物瓜蒂汤治疗,取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阳气宣通之用。
【评议】
本条证源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夏日太阳中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病因以暑热为主,也称阳暑,热盛伤阴明显,故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二是本条所述的病因以湿为主,也称为阴暑,易困阻阳气,阻滞气机。多为夏月贪凉,过饮冷水,水气输布于皮中,不得汗泄所致。吴氏说:“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其实,瓜蒂在此治疗的病因病机并非痰饮壅阻胸膈,与《伤寒论》中的瓜蒂散(瓜蒂、赤小豆、香豉)组成及作用也有别。此证通过服用瓜蒂得吐后,祛除身面、四肢、周身的水气。水气一去,阳气通畅,病即解除。但目前临床上用此法治疗中暑极为少见,可选祛湿宣气之剂,如三仁汤,或香薷饮等治疗。
【原文】
四九、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
按:
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形寒脉缓,舌白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故以姜、附温中,白术燥湿,桂枝通行表阳也。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白术(生)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释义】
寒湿伤及人体阳气,出现形寒肢冷,脉缓,舌质淡,或舌苔白滑,口不渴,经络拘急不舒,此为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用桂枝姜附汤温中散寒、燥湿、通表阳。
【评议】
湿温与寒湿均有湿邪病因,且湿温初起时,可表现为类似寒湿的症状,如形寒肢冷,头身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等,所以吴氏将寒湿条列于此,目的是互证湿温。所列寒湿,只是以寒湿伤卫阳困阻经络证为例,并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中王姓患者治案以说明。《温病条辨》中下焦篇寒湿证较多,故吴氏单列寒湿章论述,证治方药也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