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

【原文】

五十、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知。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释义】

疟发作时,出现骨节疼痛而烦躁不安,时时呕吐,但脉象如平时的疟病脉,表现为弦数,发热但不恶寒,此疟称为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白虎汤泻阳明热,桂枝辛温领邪外出,起到热因热用之效。

【评议】

《内经》首先提出温疟病名,其主要特点为“先热而后寒”。《金匮要略》中的温疟则指但热不寒,吴氏从后者之说。本病的发生是“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其体质偏阴虚阳亢,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该方载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仲景及吴鞠通皆用其治疗温疟病。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中医辨证为热痹者,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些热痹患者运用抗生素,症状仍不解,配合此方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方中石膏根据热势程度,可用30~90g;桂枝辛温,起到“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量的把握可在6~12g之间;桂枝与知母相配,有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意,主治风湿历节,肢节疼痛。如热邪较重者,应配伍金银花藤、海桐皮等。有湿热者,可合用四妙散,或吴鞠通中焦篇宣痹汤等。

仲景擅用桂枝组方治疗痹证,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是《神农本草经》桂枝“利关节”运用的践行者。

【原文】

五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调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伦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释义】

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燥,口渴,为阴伤阳亢所致,此病为瘅疟,用甘寒柔润胃阴的五汁饮治疗。

【评议】

瘅,热也。瘅疟病机是阳热炽盛,阴液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但热不寒,舌干口渴。治法当清热救阴。吴氏治病重视胃气,提出救胃阴采用甘寒柔润法,用五汁饮治疗。但未提出清热方药,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裁治之。本条方后五加减法在临床上非常实用,部分药物加减具有创新性,如竹叶配连翘清表热;通行三焦,开邪出路用滑石等,皆是笔者临床治疗表热、湿热证的基本用药思路。

【原文】

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释义】

舌苔白,口渴欲饮,频繁咳嗽,背部寒冷,与伏暑病因暑湿类同,此病称为肺疟,用杏仁汤轻宣肺气,不可用治疟的小柴胡汤治疗。

【评议】

肺疟首见于《素问·刺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其所论症状与本条有所不同。本证表现及治法皆以肺为中心,以咳嗽为主症。病因为湿热,热伤阴则口渴,湿邪停留则舌苔白腻,湿阻背部阳气不畅,故背部寒冷。治宜清热祛湿。杏仁汤用杏仁轻宣肺气,达到气化则湿化、气化则热散的目的;黄芩、连翘、桑叶清宣肺热;滑石、茯苓利湿泄热;白蔻皮芳香化湿;梨皮甘寒养阴。杏仁汤原自《临证指南医案·疟》中多个案例药物的精炼,如治舌白渴饮,咳嗽,寒从背起的肺疟,用桂枝白虎汤加杏仁;肺疟脘痞者,用黄芩、白蔻仁、杏仁、橘红、青蒿梗、白芍;暑风入肺成疟者,用淡黄芩、杏仁、滑石、橘红、青蒿梗、连翘。叶氏方药为使用杏仁汤加减提供了用药思路。

笔者常用本方治疗肺病湿热或痰热咳嗽,尤其咳嗽时伴有背部怕冷,同时自觉发热、口渴者,可按疟病的肺疟思考。

【医案选录】

肺疟发热案

王某,女,56岁,山东菏泽人。间断反复发热2年余,于2019年5月31日初诊。

患者2年来,因发热多次到北京、济南等地诊治,西医检查无任何异常发现,疟原虫、结核菌素试验等皆无异常,虽经中西治疗,体温时有反复,但最终不愈,甚为痛苦。发热多在下午2~3时,最高体温39.7℃,多在38.5℃左右,热时四肢及背部怕冷,伴有流清涕,咳嗽,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中医诊断:如疟病(肺疟)。治法:清热祛湿,轻宣肺气,补益卫气。用杏仁汤(《温病条辨》)合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

炒杏仁10g,茯苓15g,连翘12g,黄芩10g,藿香12g,芦根15g,生柴胡20g,青蒿30g,荆芥穗12g,清半夏10g,炒白术15g,生薏苡仁20g,竹叶10g,黄芪20g,僵蚕10g,蝉蜕10g,炙甘草5g,草果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019年6月7日,二诊:

热势已降,体温37.0℃左右,仍有喷嚏,清涕,怕冷。余无其他不适,苔腻消失,脉沉。

处方:

上方生柴胡加至24g,黄芪加至30g,炒白术改为生白术15g,加羌活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019年6月14日,三诊:

自6月12日起,症状出现时有反复,最高体温38.5℃,伴有喷嚏,流清涕,苔薄白腻,脉弱。

处方:

炒杏仁10g,藿香10g,僵蚕10g,蝉蜕10g,生柴胡24g,桂枝12g,草果9g,生白术15g,黄芪20g,防风9g,槟榔9g,厚朴6g,青蒿30g,荆芥穗15g,炙甘草5g,通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2019年6月21日,四诊:

未再发热,其余症状也消失。嘱其饮食调理,适当活动。后随访,发热已愈。

按语:

发热有定时,西医疟原虫检查无异常,非真正的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当属中医“寒热休作有时”的“如疟”病。发热伴有咳嗽,背部及四肢发冷,符合本证病机。故用杏仁汤方义合蒿芩清胆汤,再加荆芥穗透邪;竹叶、柴胡使热邪从里、半表半里消除;草果燥湿、薏苡仁利湿、藿香化湿;僵蚕、蝉蜕疏散热邪;根据疟病正虚发病特点,故加黄芪补益卫气。后来三诊,随气虚情况、辛味药达外力量及湿热程度,随证加减,并注意饮食。发热2年余,按“如疟”治疗,痊愈而安。

【原文】

五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者,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不去心)五分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释义】

发热,神昏谵语,狂乱,口渴甚,舌红,苔中间黄,脉弱而数,此为心疟,用加减银翘散清肺、膈之热,领邪出卫。兼有秽浊,舌苔浊黄腻,口气重者,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包而安君主之心。

【评议】

心疟首见于《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与本条所论心疟症状有所不同。本条证病因为热邪在心包络,严重者可出现真热假寒的肢厥现象。疟邪始受在肺,病之轻浅者,用加减银翘散。该方源自《临证指南医案·疟》:“乐,二九。热多昏谵,舌边赤,舌心黄,烦渴,脉弱,是心经热疟。医投发散消导,津劫液涸,痉厥至矣。犀角、竹叶、连翘、玄参、麦冬、银花。”吴氏又加荷叶芳香祛浊。方中以金银花、连翘、犀角、竹叶、荷叶清心、肺、膈之热,并利用金银花、连翘、竹叶之辛,以领邪出卫,再配合玄参、麦冬甘寒滋养上焦阴液。热邪或痰热秽浊较重,闭阻心包者,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以防热闭于内,阳气脱于外的危候。加减银翘散为银翘散类方之一,但其作用及适应证完全不同。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口舌生疮、不寐、咽喉疾病等辨证属于心经有热者,方中犀角以栀子、黄连代之。

【医案选录】

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李某某,男,33岁,因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加重3日,于2017年5月7日初诊。

患者于2年前开始出现舌体、口腔两颊及上下唇内黏膜多处发生溃疡,反复发作,疼痛明显,轻者2~3个月发作1次,重者月余则发。每于事务繁忙,睡眠不佳,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发作。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口服维生素、牛黄类清火药等,疗效甚微。3日前因饮酒后口腔溃疡再发。诊时见舌尖、舌体、口腔下唇内黏膜各1处溃疡,舌体疮面色红,黏膜处溃疡中心发白,周围红润,疼痛较甚,并有心烦,失眠,口苦,大便黏滞,舌淡,舌尖稍红,苔黄微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证属心热脾湿证。治宜清心泄热,祛湿健脾。用加减银翘散合薏苡竹叶散两方加减。

处方:

连翘12g,金银花20g,玄参10g,麦冬10g,栀子10g,竹叶9g,荷叶6g,薏苡仁30g,白豆蔻9g,茯苓15g,莲子肉15g,川牛膝9g,延胡索15g,生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

服至第3剂已不疼痛,7剂服完溃疡基本愈合,1个较大溃疡未愈,未有新发,心烦、失眠好转,苔黄腻消失,脉沉缓。湿去热减,初诊方去白豆蔻、延胡索、玄参,薏苡仁改为20g,金银花改为15g,加黄芪20g益气扶正、托毒敛疮。再用7剂。

三诊:

溃疡痊愈,余无其他不适。嘱患者饮食有节,并注意调摄身心。针对其心脾积热积湿体质,处以金银花10g,竹叶3g,麦冬9g,荷叶5g,黄芪10g,开水浸泡,代茶饮,必要时饮用。

半年后随访,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按语:

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在体虚(气虚、阴虚)基础上,加之饮食辛辣,或操劳过度,或情志不畅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火热上炎。主要脏腑在心脾。《圣济总录》谓:“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笔者辨治本病,常以温病的分类方法思考。温病根据是否夹湿分为温热类及湿热类温病。内伤疾病的口疮也可依此分类。若溃疡出现在舌,心开窍于舌,多为心火,可按温热类考虑,需要使用两类药物:一是清热类,需选清心热的药,如连翘、栀子、黄连等;二是甘寒养阴药,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如果溃疡长在口腔黏膜上,因脾主肌肉,可按湿热类温病立法,也需要使用两类药:一是祛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藿香、白豆蔻、荷叶等;二是湿从脾来,需用健脾药,如白术、莲子、芡实等。本案患者舌体及口腔黏膜上均有,温热湿热夹杂,心经有热,脾经有湿。治疗前者,笔者常用加减银翘散,后者常用吴鞠通中焦篇第六十六条的薏苡竹叶散。

加减药物思路:

一是引热下行药:笔者常用川牛膝,既可引热下行,又能治火烂疮疡,故《神农本草经》谓:“逐血气,伤热火烂。”二是扶助正气药:西医认为本病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笔者认为,如果出现在黏膜上的反复溃疡,需重视补气药,常用黄芪,因为该药能补气敛疮,提高机体免疫,促使溃疡面及早愈合。同时也发现,某些患者在服用含黄芪的药物过程中,会出现溃疡加剧现象,此为正邪双方剧争,驱邪外出的征兆,无须紧张。长在黏膜上的溃疡,日常要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阴阳平衡。如果是出现在舌体上的反复溃疡,需要重视甘寒养阴药,如增液汤,同时日常调理要注意调畅情志,防止心肝之火上炎。三是注意寒热错杂或寒性溃疡用药:某些溃疡热象并不重,往往舌质淡,舌苔也不黄,甚至有脘腹或四肢发凉怕冷,此时清热药的使用需谨慎,每遇此,笔者常常加入肉桂以引火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