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

【原文】

三五、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此承上起下之文。

按:

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则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晰。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故本论摭拾[1]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参考名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再按:张洁古[2]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呜呼!洁古笔下如是不了了,后人奉以为规矩准绳,此医道之所以难言也。试思中暑,竟无动而得之者乎?中热,竟无静而得之者乎?似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又云“中暑者阴证”,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暑中有阴耳,湿是也,非纯阴邪也。“中热者阳证”斯语诚然,要知热中亦兼秽浊,秽浊亦阴类也,是中热非纯无阴也。盖洁古所指之中暑,即本论后文之湿温也;其所指之中热,即本论前条之温热也。张景岳又细分阴暑、阳暑:所谓阴暑者,即暑之偏于湿,而成足太阴之里证也;阳暑者,即暑之偏于热,而成手太阴之表证也。学者非目无全牛,不能批隙中窾[3]。宋元以来之名医,多自以为是,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无怪乎道之常不明,而时人之随手杀人也,可胜慨哉!

【注解】

[1]摭拾:摭,zhí,拾取。摭拾即拾取意。

[2]张洁古:金代著名医家,名元素。著有《珍珠囊药性赋》等。

[3]批隙中窾:窾,kuǎn,空隙。又称批隙导窾。指屠宰牛时,把骨节处劈开,无骨处就势分解。比喻处理问题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释义】

暑邪必夹湿邪,如果偏于暑热引起者,称为暑温,病变多在手太阴肺,治法宜用清暑泄热。如果偏于暑湿,湿邪明显者,称为湿温,病变多在足太阴脾,治法宜用苦温祛湿。湿热并重者,清热祛湿同用。应详辨热、湿程度,不可相混。

【评议】

阴暑、阳暑评

夏日伤暑,古有阴阳之别。暑字从日,日为天上之火,本为阳,何有阴阳之别?张洁古、张景岳及后世部分医家,将暑病分为阴暑、阳暑。张洁古以动静分,张景岳以暑兼湿的程度分。阴暑静而得之者,因于天气炎蒸,纳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阳暑动而得之者,缘于行旅长途,务农田野,烈日下逼。吴氏的“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暑中有阴耳,湿是也”观点符合实际。夏日暑、湿、寒三气杂感,临证当条分缕析。《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提出了阴阳暑表现及治法:“夫阴暑之为病,……其脉浮弦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而无汗。此为阴寒所逼,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解表法(防风、桔梗、杏仁、广陈皮、淡豆豉)减去防风,益以香薷、藿香治之。呕逆加茯苓、半夏,便泻加厚朴、木香。又有阳暑之病,……其脉浮洪有力,或洪数,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此为炎热所蒸,使周身中外皆热,宜以清凉涤暑法(滑石、生甘草、青蒿、白扁豆、连翘、白茯苓、通草)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参治之。呕逆加竹茹、黄连。便泻加葛根、荷叶。”雷氏以上方药,用治阴暑、阳暑疗效可靠,于此列出,供临证借鉴。

【原文】

三六、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为重也。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也。

【释义】

长夏感受暑邪,过夏而发的疾病,称为伏暑。霜未降而发的病情较轻,霜既降而发的较重,冬日发病的最重。子、午、丑、未之年较多,因为子、午年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丑、未之年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

【评议】

1.伏暑病因病机评

伏暑病因是暑邪,有暑热、暑湿之别。夏令时节,暑邪侵入人体发病与否,与正邪双方强弱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正气力量。长夏盛暑,感受暑邪,正气壮实之人能够驱邪外出,则不患病;正气稍弱只头晕片刻,或半日而愈;正气弱者,则立即发病。伏暑病是夏天感受暑热或暑湿之邪,邪气并不太重,而人体正气虚,尤其是气虚也不太明显,暑邪遂藏在体内,待秋季暑邪受到秋凉金气相迫,暑无所藏,故而发作。气虚较重者,需要待深秋大凉或初冬微寒退暑邪而发。因此,本病初起往往有秋冬季节的时令之邪引动,故有卫分表证,同时兼有里证。偏于暑湿邪气内藏者,起病呈现卫气同病;偏于暑热内藏者,起病呈现卫营同病。卫分解除后,则有气营血证的病机变化,后期有伤阴伤阳。吴氏认为暑邪“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说明伏暑部位较广,可脏可腑,卫气营血证皆可出现。

2.伏暑病的临床意义

(1)秋冬发作疾病,夏季重视调理:

伏暑是夏季感邪发于秋冬的伏气温病,气虚是发病基础。发于秋冬的咳嗽、哮喘、皮肤过敏、眼痒、秋季脱发等疾病,可按伏暑学说,在夏季应及时予以补气之法调理。

(2)起病即现里证,辨治注重伏气:

外感病初起不能只考虑卫表证,若有明显的里证,可按伏气学说思维,采取解表清里,透邪外出之法。清代柳宝诒《温热逢源·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说伏气:“病证纷繁,治难缕述,而总以祛邪扶正两意为提纲。”六淫皆可伏藏,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伏邪病名解》谓:“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风、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伏邪藏的部位也非常广,古人有肌肤说、肌骨说、少阴说、膜原说、肠道说、五脏六腑经络说等。最常见的感冒也可能有伏邪,如有些儿童感冒发热,初起即见舌苔厚腻,即有伏食因素在胃肠,在银翘散、桑菊饮基础上加入调理胃肠的药,效果更好。伏气所产生的疾病,也超出了传统温病范围,如《伏气解》中记载的消渴、疟疾、痰证、痹证、泄泻等,《伏邪新书》列举的奔豚气、哮喘、癫厥、鹤膝风、阴癣等。西医某些疾病可从伏气理论寻找辨治思路,如不明原因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性口疮、白塞综合征、艾滋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成人斯蒂尔病、肝炎、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银屑病、休息痢、妇女痛经、慢性盆腔炎、丘疹性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基于以上伏气温病的认识,治疗伏气病应重视扶正、祛邪、透邪三法。扶正或补气,或养阴;祛邪之法临证审辨,根据六淫皆可伏于内的观点,采取相应祛邪之法;透邪之法,重用辛味,或用辛凉,或用辛温。

【医案选录】

伏暑医案(《吴鞠通医案·伏暑》)

乙酉三月二十六日,王氏,廿六岁,伏暑,咳嗽寒热,将近一年不解,难望回生,既咳且呕而泄泻,勉与通宣三焦,俾邪得有出路,或者得有生机。何以知其为伏暑而非痨瘵?痨之咳重在丑寅卯木旺之时,湿家之咳在戌亥子水旺之时。痨之寒热后无汗,伏暑寒热如疟状,丑寅卯阳升乃有汗而止。痨之阴虚身热,脉必芤大,伏暑之脉,弦细而弱。故知其为伏暑而非痨瘵也。再左边卧不着席,水在肝也。

桂枝三钱 茯苓皮五钱 郁金一钱 半夏五钱 生苡仁五钱 广皮二钱 青蒿八分 旋覆花(包)三钱 生姜三钱 香附三钱 白蔻仁二钱 大枣(去核)二枚

煮三杯,分三次服。

此方服四帖,寒热减,去青蒿,服之十帖全愈,后以调理脾胃收功。

按语:

本案伏暑诊治时间为三月份,并非秋冬。主要症状是春天咳嗽,寒热,并伴有呕吐、泄泻,一年未愈。病程一年的咳嗽属于内伤咳嗽,如果按中医内科咳嗽病治疗,思路局限,吴氏则按伏暑论治。本案咳嗽与痨病在咳嗽时间、寒热、汗出、脉象等方面,吴氏进行了区别比较,明确诊断为伏暑而非痨瘵。按伏邪温病“勉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或者有生机”思想,运用了宣通三焦法治疗。宣上焦用郁金,中焦用白蔻仁、半夏,下焦用生薏苡仁、茯苓。体现了伏暑湿热病因治法思想。伏气在里,治须透达,方中青蒿配桂枝,领邪外出。笔者在临床治疗发热时,常用吴鞠通领邪外出的青蒿配桂枝思想。有些医者也知道青蒿可以退烧,盲目运用,量也很大,但没有体会到该药配辛温药,如桂枝、荆芥、香薷、羌活等药的真正含义。“左边卧不着席”,吴鞠通说“水在肝也”。左边为什么和肝有关系?源于《素问·刺禁论》“肝升于左,肺藏于右”,讲的是气机问题。水在肝,用何方治疗?案中用了香附、旋覆花,即吴鞠通的香附旋覆花汤,此方对肝络不通效果很好。

本案吴氏分了两步走:第一先解决湿热;第二调理脾胃,因为湿热从中焦脾胃来。《温病条辨》与其医案互参,则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原文】

三七、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若脉濡而数,则断断非伤寒矣。盖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羌、葛、柴、芩,每每杀人哉!象各不同,性则迥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冬月犹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岂可混哉!

【释义】

冬日出现头痛,微恶寒,面赤,口渴,舌苔白腻,脉濡而数,与冬月的伤寒类似,但脉不紧不缓,只是脉象濡而数,濡为湿,数为暑热,故不能诊断为伤寒,此为手太阴伏暑病。

【评议】

冬季发生的急性外感病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寒邪导致的伤寒病。一是温邪导致的温病。而温病发于冬季的又有四个:一是温疫;二是伏暑;三是冬温;四是温毒。吴氏本条通过脉象将伤寒与伏暑做了明确鉴别。世医临证往往将伏暑误作伤寒治,用足太阳的羌活、足阳明的葛根、足少阳的柴胡、黄芩治疗,每每误事。因此告诫医生,冬季外感初起有里湿热证,可按伏暑论治,不可误作伤寒单纯采取辛温发汗法。新冠肺炎流行时初发于冬季,初诊时舌苔多腻,显然与冬季时令之邪致病不同。于是笔者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温病观”一文,提出了新冠当属于温病范围,疾病当命名为伏气温病中的“伏暑”病,可按伏暑病病因病机思路治疗,文章刊登在2020年山东中医杂志第6期。

【原文】

三八、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释义】

手太阴伏暑,临床表现有舌苔白腻,口渴,皮肤无汗,此为邪在气分而表实,用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治疗。

【评议】

此为伏暑卫气同病证。内有湿邪,故舌苔白腻;内有暑热阴伤,故口渴;外有秋冬时令之邪引动,卫气郁滞,故无汗,吴氏称为表实。银翘散辛温及辛凉透表药相配,故有疏泄腠理之功,可用于治疗无汗症。内蕴湿邪,故用杏仁、滑石宣湿、利湿。因有湿邪,故祛阴腻滑肠之性的牛蒡子、玄参。此方为银翘散类方之一,通过加杏仁、滑石,则变为湿热类疾病治疗方。临床若见发热恶寒、咽痛有脓点、口干口渴,苔腻者,即可应用。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汤四方比较如下(表5)。

表5 四方剂异同表

【原文】

三九、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释义】

手太阴伏暑,临床表现有舌红,口渴,皮肤无汗,此为邪在血分而表实,用银翘散加生地黄、丹皮、赤芍、麦冬治疗。

【评议】

此为伏暑病卫营同病证。吴氏“此邪在血分”当为营血分,除条文中所述症状外,尚有斑疹隐隐或其他部位出血症状。内有暑热阴伤,故舌赤、口渴。根据营血分证治疗用清、滋、活三法,故用银翘散加生地黄、丹皮、赤芍、麦冬凉血散血,清营养阴。此方亦为银翘散类方之一,通过加入营分证药物,则变为治疗温热类疾病营热阴伤或出血的著名方剂。笔者常用其治疗血热导致的皮肤病、出血证等。

【原文】

四十、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释义】

手太阴伏暑,临床表现有舌苔白腻,口渴,出汗,或大汗出不止,此为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用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治疗。脉洪大,口渴较甚,汗多,仍用白虎汤清泄阳明;脉虚而芤,阴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清热养阴。

【评议】

此为伏暑气分湿热证。暑湿之邪藏在气分,故舌苔白腻而口渴。表虚与表实相对,指有汗无汗而言,并非卫表虚弱。汗出,说明卫表腠理通畅,证属里热炽盛,故用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再去辛温芥穗,以防开腠发汗。加杏仁助肺气化,达到气化则热散,气化则湿化的目的。再加石膏、黄芩清肺胃之热。湿邪化燥,出现阳明热盛者,仍用白虎汤;气阴两伤者,再加人参。

【原文】

四一、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

服如银翘散法。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

服法如前。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一两、黄芩五钱。

服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俱见前)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水五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释义】

手太阴伏暑,临床表现有舌红,口渴,汗多,此为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治宜用加减生脉散。

【评议】

此为伏暑热入营血分,虚多邪少证。舌赤,当为舌红绛或深绛,口渴、汗多为阴伤表虚。此证阴伤较重,热邪较轻,故用酸甘化阴法的加减生脉散治疗。以沙参代人参,配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敛阴固表,并加丹皮、生地黄凉血散血养阴。加减生脉散体现了营血同治思想,临床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癌病放化疗、出疹性皮肤病等见有阴伤病机,同时又有血分之热呈现斑疹时,可用此方治疗。若热势较重,去酸敛的五味子。

【原文】

四二、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释义】

伏暑、暑温、湿温三病,均与暑、湿、热三种病因相关,对其辨证施治,应前后互参,不可拘执一端。

【评议】

伏暑发病季节在秋冬,为伏气温病,其病因为暑湿;暑温、湿温为新感温病,前者发生在夏天,虽可夹湿,但仍以暑热为主。后者发生在长夏,以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