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

【原文】

二二、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

按:

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并见前)

【释义】

暑温的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与伤寒表现类似,但伤寒先恶寒而后发热,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温病右脉洪大明显,左脉比右脉小弱,口渴甚,面赤,汗大出,名暑温病,在手太阴肺,用白虎汤治疗;脉芤甚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评议】

1.暑邪夹湿评

吴氏首创暑温病名,并继承叶天士“暑病必挟湿”(《临证指南医案·暑》)观点,认为暑邪必兼有湿邪,“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实际上,暑邪是否夹湿,须看当地时令湿邪盛衰情况,不一定都有夹湿表现,而“暑多夹湿”或“暑易夹湿”更符合临床,如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雄按:“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犹之寒邪挟食,湿证兼风,俱是二病相兼,非谓暑中必有湿也。”暑邪除夹湿外,兼寒也是常见病理,故需详辨夏季暑、湿、寒三气,是单一邪气致病,还是二二相兼,还是三者杂至。吴氏文中“形似伤寒”指的是暑夹湿证,对于不夹湿的,仍用治暑热的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即吴氏所说:“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

2.右手诊温病

《温病条辨》右脉诊温病见于多处条文。本条诊断暑温病,右脉洪大明显,左脉比右脉小弱,而伤寒的左脉大,表现为浮紧明显。吴氏解释为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暑从上而下,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评注温病条辨》曰:“左属血,右属气。寒伤血,热伤气。”阐释了左右手温病与伤寒的不同机理。临床表明,通过左右手的脉象变化,结合上焦篇第三条两寸独大,尺肤热等,对于判断外感病是伤寒还是温病,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不可拘泥。

【原文】

二三、《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1]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2]注: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己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3]《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注解】

[1]洒然:洒,xǐ,洒然指寒栗貌。

[2]张石顽:名璐,字路玉,号石顽。清代医学家,著有《张氏医通》等著作。

[3]沈目南:名明宗,字目南,清代医学家,著有《医征》等。

【释义】

《金匮要略》论述的太阳中暍,是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故表现有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脉象弦细芤迟,小便后有寒栗貌,汗毛耸立,手足怕冷,稍有劳累即发热,口开,牙齿燥。如果采取辛温发汗,汗出过多阳气损伤,则恶寒重。加温针治疗,重伤津液,阴虚则火肆虐于外,则发热重。多次泻下,劫其人体阴液,热势乘机内陷,则小便淋沥重。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

【评议】

东垣清暑益气汤来源于《脾胃论》,治暑月湿热伤气,或中气本虚,又感湿热。症见神疲肢倦,胸满气短,心下痞闷,身热而烦,自汗体重,不思饮食,小便黄数,大便溏,舌质淡润或兼胖而边有齿印,苔白腻或兼微黄,脉象洪缓重按无力,或虚数,或细弱。该方用人参、黄芪、炙甘草(保元汤)以补气;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散)以补阴;当归补血;苍术、泽泻、白术治湿;黄柏清热;葛根、升麻解肌散热,升举阳气;青皮、陈皮理气;神曲消食;生姜、大枣调药(图7)。全方具有养阴生津,健脾益气,清利湿热之功。临床应用本方应掌握补气与清热、祛湿与养阴的关系,过于补气则助热,过于清热则伐气,过于祛湿则伤阴,过于养阴则碍湿。王孟英认为:“此方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遂自创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用于暑伤津气证较为合适,但与李氏方所治证有明显区别。

目前饮食结构及工作方式的变化,临床上气阴血虚兼有湿热者较常见,表现为乏力、精神差、纳呆、苔腻等。笔者每遇气虚有湿者,常以此方加减。

图7 李氏清暑益气汤配伍整体观示意图

【原文】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1]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泻实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注解】

[1]香薷饮:又名香薷散、三物香薷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扁豆、厚朴、香薷组成。

【释义】

手太阴暑温,表现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说明外有寒湿郁于肺卫,用新加香薷饮治疗。

【评议】

1.暑证不忌辛温评

吴氏根据“暑必挟湿,湿属阴类,非温不解”特性,提出了暑证不忌辛温的观点。暑温初起,湿邪困阻肌表,出现恶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又有恶心、呕吐的内湿症状,故用辛温之品香薷、厚朴,以芳化肌表、涤除内里之湿。因此,吴氏说暑证不忌辛温。其实,本证并非单一的湿邪,而是暑夹湿,即湿热之邪,故辛温之品对此证并不完全合适,如果只是单一暑邪,初起有阳明热盛证,辛温之法更不能使用。

2.夏月感寒湿,香薷为首药

香薷辛温而芳香,辛温散寒,芳香祛湿,一物兼祛寒湿二邪。适用于夏日冒雨涉水,野外露宿等寒湿侵袭导致的肺卫表证。该药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有“冬月麻黄”之称,发汗作用较强,成年人一般用量为6~10g,儿童3~5g,以出汗为度,“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确属经验之谈。体强者,量宜多,体弱者,量宜轻。暑热明显者,可配黄连同用,有黄连香薷饮之意,并能佐制香薷,如叶天士说:“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连、黄芩则不吐。”又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临床可借鉴。

香薷与辛温的厚朴及辛凉的金银花、连翘、扁豆花配伍,组成“辛温复辛凉法”的新加香薷饮,该方对夏季感冒、发热、急性肠炎等有较好疗效。

【原文】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

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释义】

手太阴暑温,服用香薷饮后,微微出汗,不宜再用香薷饮开腠理之表,因为出汗过多,势必伤气,致卫气虚弱。初服微得汗后,观其证在何经,以法治疗。如大汗出不止,属热盛阳明的,可用白虎汤。汗出,脉散大的,可用生脉散。

【评议】

“暑非汗不解”评

吴氏“暑非汗不解”,指的是外有寒湿侵袭肌表的治法,并非针对所有暑温病。香薷辛温芳香,夏季感受寒湿,取其发汗、解除在外寒湿之用,属本条所说的“温病亦喜汗解”中的温病类型之一。夏日寒湿外侵,内有暑湿之时,不可用麻黄、桂枝辛温峻汗,故吴氏说“最忌发汗”,但“只许辛凉解肌”,如香薷饮中的金银花、连翘、扁豆花等药,再如银翘散中的薄荷、牛蒡子等,其机理“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体现了吴氏对温病发汗法灵活运用的观点。伤寒发汗、伤风解肌、温病亦解肌,皆属解表法不同病因的运用。

【原文】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不去心)二钱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释义】

手太阴暑温,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而出现汗出不止,烦渴,喘憋,脉洪大而有力者,用白虎汤治疗;脉洪大而芤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身重者,为湿困太阴脾,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汗多不止,脉散大,喘憋极为严重者,为阳气损失,气司固摄,用生脉散治疗。以人参为君,补肺中元气,与甘寒麦冬、五味子相配,酸甘化阴,守阴则留阳,阳留则汗止。

【评议】

1.脉洪、芤、散特征及治法

本条论述了暑温病脉洪、芤、散三种,皆轻取即得(图8)。阳明热盛的洪脉,来盛去衰,状如洪水,治用白虎汤;阳明热盛伤气阴的芤脉,按之中空,如按葱管,治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热盛严重伤及气阴的散脉,脉搏浮散,稍按即无,治用生脉散。三种脉象揭示了热势越来越轻而气阴损伤越来越重的病理改变。

图8 洪、芤、散三脉图

2.白虎加苍术汤

白虎加苍术汤出自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卷第十八》,用于“治湿温多汗”。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用以治阳明胃热兼有脾湿:“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吴氏用于治暑温病暑夹湿邪者,兼湿则肢体沉重,故用白虎汤清暑热,苍术燥脾湿。此证属热重于湿,既有热邪伤阴,又有湿邪停留。方中石膏配苍术,寒温并用;苍术配知母,燥润结合。中焦篇第七十五条,有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即在本方的基础上,加草果,主治疮家湿疟,可前后互参。

【原文】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释义】

手太阴暑温,经用香薷饮发汗治疗后,暑证所表现的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等症减轻或消失,但留下头微胀,视物不清,仍有余邪未解的,不可用重剂治疗,宜用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方选清络饮。邪未解除而进入中下焦的,不可用治上焦“浅药治深病”法,应以中下焦法治疗。

【评议】

夏日暑湿外感,有头微胀,目不了了,治疗上并未采取治头目的常规用药,而是采取了“芳香轻药清肺络”的方法,体现了头目病治肺的观点。这与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气化则热散等功能密切相关。清络饮气清芬芳,方中集合了新鲜的花、皮、叶之品,清热解暑之力较强。临床应用有三:一是感受暑湿而致的暑温后期,余邪尚存。二是伤暑轻证。有发热,头微胀则可应用,即“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三是夏日预防中暑。清络饮六味药皆为食疗之品,为夏季养生及预防暑病的常用方,若体质较弱者,方中可加西洋参或党参。

【原文】

二八、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

【释义】

手太阴暑温,咳嗽无痰,咳声清高,为偏于肺火而不兼湿,用清络饮清肺中无形之热,并加甘草、桔梗开提肺气,甜杏仁利肺气,麦冬保肺阴而制火。

【评议】

问痰闻声辨咳嗽

本条所论咳嗽为暑咳,暑中有火,肺体属金,火未有不克金者。清代雷丰补充了暑咳表现:“其脉濡滑而数,两寸有力而强,咳逆乏痰,即有亦少,或身热口渴,或胸闷胁痛,此皆暑热入肺之脉证也。”可见咳声清高、咳逆乏痰是本证咳嗽特点。

临证治疗咳嗽,须问咳嗽有痰否及痰液的多少,并闻其咳声,尤其在小儿咳嗽辨治中更为重要。若咳嗽无痰,且咳声清亮,多为肺热阴伤。治宜宣降肺气,润肺止咳。本条用清络饮清肺络之热,桔梗汤开肺利咽止咳;杏仁宣降肺气;麦冬清肺养阴。火灼肺金,宜清降肺气为主,开提之药桔梗量不宜过大,如《评注温病条辨》谓:“火灼肺金,咳而无痰,不宜甘、桔之开提,宜加枇杷叶,以清降肺热为稳。”《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亦说:“干咳乃火燥金伤,甘桔升提不宜,宜易鲜竹茹、枇杷叶更妙。”雷丰的清宣金脏法(《时病论》:牛蒡子、川贝母、马兜铃、杏仁、陈瓜蒌壳、桔梗、冬桑叶、炙枇杷叶)加滑石、甘草等,可为临床借鉴。

原方剂内当有知母,底本中缺无。临床应用时,可取知母9~12g以滋阴清热。

【原文】

二九、两太阴[1]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2]饮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3]八杯,煎取三杯。温服,日三。

【注解】

[1]两太阴:指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

[2]蠲:juān,祛除。

[3]甘澜水:把水放在盆内,用勺子反复扬起,见水中有较多的珍珠样小水泡泛起即成。一般认为此水性甘轻,用水而不助水,在治痰饮水湿剂中每用之。

【释义】

病变在手、足两太阴的暑温,出现咳而且嗽,痰涎多,咳声重浊,为足太阴脾湿明显。痰多、口渴不甚、渴不多饮的,说明内有水饮。该证为暑温而兼水饮,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以祛饮和中、利肺泻湿。

【评议】

痰饮咳喘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

痰饮或痰湿咳嗽,其特点为“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上条咳声清高无痰,为暑热。本条咳声重浊有痰,为痰湿。脏腑涉及两太阴肺脾。治宜燥湿化痰,调和肺脾。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小半夏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两方原治痰饮导致的呕吐,本证用其和胃化痰祛湿,以治足太阴脾湿。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组成,再加茯苓,名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吴氏又结合《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取厚朴、杏子宣降气机,以治手太阴肺咳。临床应用本方,以咳喘、痰多色白为辨证要点。

【原文】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于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营中之热,而保离[1]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注解】

[1]离:八卦之一,象征火,五脏代表心。

【释义】

患者脉虚弱,睡眠不安,心中烦乱,口渴,舌红赤,有时谵语,两目或常睁而不闭,或常闭而不开,为暑邪深入手厥阴心包的表现。用清营汤清宫中之热治疗。如见舌苔白腻而滑的,说明湿邪明显,因清营汤中有增液汤柔润药,当按湿温法治之,则不可用清营汤。

【评议】

1.营分证基本病理与表现

结合上焦篇第十五条及叶天士《温热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营分证的基本病理可概括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图9)。其主要表现有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目喜开或喜闭,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时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图9 营分证环状思维整体图

2.目喜闭、喜开临床意义

营分证为热盛阴伤,属虚实夹杂证。吴氏通过目的喜闭、喜开判断是热盛还是阴伤,极有临床意义。目喜开为营分热甚,“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喜闭为营阴损伤重,“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在内伤疾病中,眼欲闭多为阴证,或为痰饮,或为阳气虚等。如某些眩晕患者,发作时则不能睁眼,目开则物转欲吐,闭目则轻,西医的内耳眩晕病常见如此,多为痰饮内停,可用温化痰饮的苓桂术甘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治疗。目喜开,面红烦躁,此为心、肝、胃火热亢盛的阳证表现,可用清热泻火的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治疗。

3.清营汤组方四法

清营汤源于叶案《临证指南医案·暑》:“程,暑久入营,夜寐不安,不饥微痞,阴虚体质,议理心营:鲜生地、元参、川连、银花、连翘、丹参。”吴氏加犀角、麦冬、竹叶,则为清营汤。该方体现了治疗营分证的四法:清、养、活、透。

清法,选犀角、黄连,主清心热,以应营气通于心理论。养法,即养阴。用生地黄、麦冬、玄参养阴清热。活法,即活血。营分证营热窜络,常有出血现象,出血则有瘀血,故用丹参活血。透法,即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法,药用金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热外出。笔者常用此方治疗口疮、干燥综合征、失眠、皮肤病、消渴、便秘、使用激素后出现的阴伤证等,疗效满意。

4.清营汤中丹参作用整体观

营气通于心,营分证病理及诸多表现离不开心之功能。围绕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而用药,是营分证治疗的基本思路。清营汤中丹参的应用,可谓心生理病理的体现。丹参色赤入心,有清热、活血通络、安神等功效,古人又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说,可见丹参又有养阴血之效用(图10)。丹参一味,作用有四,用于心营有热极为对证。笔者在临床上,辨证凡与心有整体相关性的热证,皆配伍丹参,如胸痹心痛、失眠、口疮、皮肤瘙痒、斑疹、瘀血等。

图10 丹参作用与心整体观图

【原文】

三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1],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注解】

[1]清神不了了:指神志不是很清楚。

【释义】

手厥阴暑温,发热而不恶寒,病已不在表,离开了手太阴肺。出现神志不清,欲昏或时有谵语者,治以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芳香开窍,苦寒清热。

【评议】

本条与上面第三十条皆是论述手厥阴暑温病,但病位有所不同,第三十条侧重于营分,本条偏于心包。心包属于营分证范围,皆可出现神昏谵语。但营分证为虚实夹杂证,阴伤较重;心包证偏于实证,早期阴伤不显著;营分证用清营汤治疗,心包证则用清心开窍的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治疗。

【原文】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

服法如前。

【释义】

暑温恶寒发热,为热邪在表;舌苔白腻,口不渴,为湿伤于里;吐血为表里气血俱病。此病为暑瘵,较难治疗。宜清络饮清血络之热,加杏仁利气,薏仁、滑石利湿,邪退气宁则血止。

【评议】

1.暑瘵的病因病位评

暑瘵为暑热之邪侵入肺脏,骤然出现咳嗽、咯血的疾病,由于类似内伤疾病痨瘵的咳血,故称暑瘵。病因为气分暑热之邪内迫血分。吴氏认为暑瘵舌白不渴,此为有湿邪在里,并且有伤于表的恶寒症,可以理解为暑温初起可有此类症状。一旦吐血,说明已到血分,或单一暑热,或湿邪化燥,均可热迫血络而出血。吴氏谓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实际上已与表无关,病变在里,部位在肺脏。西医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可按暑瘵治疗。

2.暑瘵的治疗

暑瘵以咳血为主症。以清泄肺热,凉血止血为原则。偏于暑湿者,祛湿为主;偏于暑热者,清热为主。

(1)暑湿引起者:

本条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用清络饮清暑热而不伤肺。薏苡仁、滑石清热利湿,杏仁宣降肺气。

(2)暑热引起者:

参考上焦篇第十一条,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凉血散血。如暑热重,热势高,加石膏、知母、栀子、黄芩等清泄暑热;出血量大,加侧柏叶、白茅根、大小蓟、茜草等凉血止血。

【原文】

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惟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释义】

小儿阴液不足,夏日热盛复伤其阴,患暑温后即出现身热,四肢抽搐,此病为暑痫。用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亦可与少量紫雪丹,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

【评议】

1.暑痫概念及易发人群

暑痫是由暑热亢盛,引动肝风,出现抽搐的疾病,又称暑风。由于类似内伤疾病中的痫病(癫痫),故称暑痫。本病多见于小儿,因其脏腑薄弱,阴液不足,暑邪侵入可直接进入营分,引动肝风。暑痫是发生在夏日表现为抽搐的一类疾病,西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等,皆可出现抽搐,不同疾病,其治法及预后不同。

2.暑痫治法

急用清营汤清营泄热,也可加羚羊角、钩藤,并服紫雪丹清热镇惊。吴氏认为发汗及消导治法不宜使用。暑痫不只是发生在营分,气分、血分、心包等证皆可出现,应根据不同证候特点灵活选用清热药物。气分热导致的小儿暑痫,重在清热透邪,如桑叶、菊花等,未必过多使用凉肝息风之品。另外,虫类搜风药,如僵蚕、全蝎等,在内伤痫病中极为常用,但在暑痫中忌用,虑其有搜风伤阴之弊。

【原文】

三四、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疭[1],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

【注解】

[1]瘛疭:chì zòng,泛指手足痉挛。清代叶天士《医效秘传》说:“瘛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伸动而不止,名曰瘛疭,俗谓之搐是也。”

【释义】

大人患暑痫病,治法同上面的第三十三条。热邪初入营分,引动肝风,导致手足抽搐,可用清营汤方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清热凉肝息风。

【评议】

大人暑痫,除卫分证外,气、营、血、心包各阶段皆可出现抽搐。吴氏认为暑痫为暑入营分,体现了抽搐滋养营阴的重要性。不管是热极生风还是阴液亏虚致抽,都存在着筋脉失养的病理特点。筋脉得阴液柔养,抽搐自止。暑痫属急危重症,临床须采取急救之法,除中药汤剂内服外,也可用针刺等。羚角钩藤汤可作为暑痫清热息风的基本方,该方体现了治抽搐需要清肝、养阴、化痰、安神等原则。何秀山说“此为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医案选录】

暑风急证案(《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

城西陈某,年近五旬,倏然昏倒,人事无知,手足抽掣。一医作中暑论治,虽不中亦不远矣。一医辄称中风,反驳前医有误,敢以小续命汤试之,更加搐搦,身热大汗,迓丰商治。诊其脉,洪大而数,牙关紧闭,舌不能出,但见唇焦齿燥。丰曰:此暑风证也。称中风之医,亦在座中,遂曰:子不观《指南医案》,常有暑风,何得有搐搦之证?曰:香岩之案,谓暑风系暑月所感之风,非热极生风之内风也。丰今所谓乃暑热内燃,金被火烁,木无所制,致发内风之证也。理当清其暑热,兼平风木。遂用清离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络、扁豆花治之。彼医似为不然,病家咸信于丰,即使人拣来煎服,幸喜法中病机,抽搐稍定,神识亦省,继服二帖,得全愈矣。

按语:

老年人夏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最常见的疾病有二:一是中暑,二是中风。一医按中暑论治,有正确一面,如雷氏所说:“虽不中亦不远矣。”另一医按中风论治,并认为前医有误,遂给予治疗中风的经典名方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该方偏于治疗外风直中的中风病,药多偏温燥,有伤阴的副作用,故患者服后抽搐加重,身热大汗。雷氏通过脉症分析,认为此病是由暑热亢盛,直中肝经,筋脉拘急而发内风之证,应诊断为暑风,非夏天的外风所致。故治疗宜清其暑热,兼平风木。遂用清离定巽法加石膏、甘草,橘络、扁豆花治之而后痊愈。清离定巽法为雷氏《时病论》六十法之一,该法主治昏倒抽搐,热极生风之证。方药组成为:连翘、竹叶、细生地、玄参、甘菊花、冬桑叶、钩藤钩、宣木瓜。方用连翘、竹叶清热;用细地、玄参保阴;菊花、桑叶平木而定肝风;钩藤、木瓜舒筋而宁抽搐。方名之意源于八卦:“大易以离为火,以巽为风,今曰清离定巽,即清火定风之谓也。”另外,老年人夏季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抽搐时,还须考虑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也有因外风而致的真中风疾病等,临证需细审详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