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博大与精深 平和与宁静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名言。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的这一段名言,正是他人道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有辽阔大海的博大而精深,有无垠天空的平和与宁静。

人道主义(Humanism)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到了18、19世纪,人文主义融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我国一般将其译为“人道主义”,它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或思想体系。

雨果小说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他在其长篇小说《海上劳工》的序言中说:“宗教、社会和自然,这是人类的三大斗争。”此言道出了雨果小说在人道主义思想表达上的“三重观照”:人与宗教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看来,在这三重关系中人所遭遇的困顿与迷惘,是人类无以躲避的“宿命”,恰恰也是在这种困顿与迷惘中,见出了人性之真善美与假丑恶。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用人道主义原则对“宗教”的一种观照。小说的故事浪漫离奇而又凄婉动人,在教会势力和世俗封建势力的合力作用下,在神圣的巴黎圣母院内外,发生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其间深邃的含义耐人寻味。副主教克洛德首先是教会恶势力的代表,是制造爱斯梅拉尔达悲剧的罪魁祸首。他身披教服而内心阴暗险恶;他从事神圣的职业却干着罪恶的勾当;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女郎,谋图霸占;他谋杀弗比斯,又把罪责强加于爱斯梅拉尔达;他煽起宗教狂热,力图置女郎于死地。小说通过克洛德罪恶行径的描写,暴露了教会恶势力的残暴、虚伪;他坠死于钟楼的结局,便是人道与正义对他的惩罚。

但是,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描写了作为宗教生活“牺牲品”的克洛德形象。青少年时期的克洛德是一个纯正、善良的人。他有通常人真实、自然的情感和基督式的博爱精神。后来,他越是在教会的阶梯上步步高升,身上所具有的人的优秀品质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自私、狠毒,36岁当上副主教的他,人性被扭曲,心灵变得畸形。当天使般的爱斯梅拉尔达偏偏在这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爱欲被激发却又严重受挫,这使他的心灵在极度扭曲后生出了邪恶,爱的欲求转变成对被爱者的仇恨和迫害。他对爱斯梅拉尔达说:“命运把你我放在一起,我要主宰你的生死,你呢,你要主宰我的灵魂。”显然,爱欲在此时的他的心灵里孕育出来的不是美丽的爱情花朵,而是一颗仇恨毒果。他的哲学是:要么得到爱斯梅拉尔达,要么置她于死地。果不其然。尽管他百般劝说、威逼爱斯梅拉尔达,她都无动于衷,宁死不肯就范。于是,他最终把女郎送上了绞架。他的恶欲冲动,上演了一曲毁人而自毁的人间悲剧。

然而,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克洛德的态度是矛盾的,因为,克洛德一方面是中世纪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宗教教条的牺牲品。小说尤为深刻之处在于通过对宗教生活牺牲品的克洛德的描写,表现了中世纪宗教环境里人的某种无奈,尤其是宗教教义制约下神职人员的悲剧性“宿命”,从而对宗教生活是否合乎人道原则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表达了对个性自由与人性解放的呼唤。

《悲惨世界》是雨果人道主义原则对“社会”的观照。小说题目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们”。作者在它的序中写道:“只要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这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这段话对《悲惨世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小说主要写一个圣人(卞福汝)的故事,一个男子(冉阿让)的故事,一个女子(芳汀)的故事,一个娃娃(珂赛特)的故事。

卞福汝主教代表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博大的爱,后三个人物都是善良诚实的“受苦的人们”,他们分别代表了贫穷造成的潦倒的男子、饥饿带来的堕落的妇女、黑暗压迫下羸弱的儿童,是不人道的社会把他们抛进了苦难的深渊。冉阿让只不过是为饥饿难耐的小外甥偷了一个面包,就付出了坐19年牢的惨痛代价。被释放以后,社会依然把他当作“危险的人”,让他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不得不再度偷窃。而在圣人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他转变成了好人,但是那个名叫沙威的警察却仍然把他当作“坏人”,无休止地迫害他。芳汀和女儿珂赛特也遭受着妇女和儿童们的不同的苦难。他们的不幸遭遇说明,不人道的社会造成了善良人的贫困与堕落;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实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是不公平、非正义的;所以这个社会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是违背人道原则的。与此类似的雨果小说还有《九三年》《笑面人》等,其侧重点是从政治、革命、暴力等角度表现人道主义思想。

《海上劳工》是雨果的人道主义原则对自然的一次观照。人类文明史上,神秘的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也降灾难于人类。《海上劳工》描写人与大自然的搏斗,是关于人的一曲颂歌。正如雨果自己说的,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旨在歌颂劳动、意志、忠诚以及一切使人变得伟大的东西”。小说歌颂了人的意志和高尚品质,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伟大,同时,小说也描写了战胜了人的自然爱欲后灵魂的圣洁与伟大。小说的另一情节线索写主人公吉里亚特暗恋黛露西特,按照两个人的约定,等他找回了沉入大海的轮机时,就可以娶她为妻。然而当他在大海上经历九死一生与大自然搏斗的磨难,终于找回轮机时,黛露西特已另有所爱。面对巨大的情感痛苦,吉里亚特非同凡响的选择是:牺牲自己,让黛露西特与她的情人结婚,自己则做他们的证婚人。他的选择说明,人内在的情欲的“自然”,也是可以战胜的,但需要一种圣洁而博大的爱,这其实并不一定比战胜外在自然来得容易。

雨果总是用人道主义原则观察、审视世界。他认为,人有神与兽的两重性,在“文明的鼎盛时期”,人类自己也会“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要改变这一切,任何的法律制裁,一切的暴力手段,只会助长仇恨并滋长邪恶,而只有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米里哀大主教,《九三年》中的郭文等人那样的仁慈、博爱,才能化解仇恨,使人类走向神圣,走向伟大。雨果以这种基督式的广博之爱去同情弱者,呵护灵魂,抵制邪恶,并把这种博大的思想与崇高的情感贯注于他的作品中,向世人呈献了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唯其如此,雨果及其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大海与天空一样的博大与深沉的伟大人道主义者胸怀,以及那激情而又平和的平凡人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