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 郭宏伟主编
- 1514字
- 2025-04-15 21:55:05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方面
中医药文化教育刚刚起步,成为教材的不多,成型的不多,有影响的不多。学科、课程还不成熟。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要以中医药文化理论为基础。目前,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正在研讨过程中,对中医药文化核心概念、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中医药文化研究方法等中医药文化学核心问题正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没有形成学术共识和行政指导意见。当前中医文化课程建构的形式与内容繁杂多样,主要表现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相结合、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不断涌现、中医药文化经典课程和传统课程的比重增加等,但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如何贯穿,中医药文化内在的教育价值如何体现,课程建设主题主线如何体现,目前还没有形成通论。
(二)队伍建设方面
中医药文化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多集中在医史文献、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上,研究队伍较小且不专业,研究并未过多涉及中医药文化问题。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中药发展,相继出台文件予以支持,中医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各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一支专业研究队伍正在形成。但目前这支研究队伍中具有中医药专业学术背景的尚少,学科交叉、合力攻关的局面尚未形成。
(三)人才培养方面
中医药文化建设目前主要停留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和德育、传统文化等应用研究上,如何在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上全方位渗透中医药文化思想,“入心、入脑、入课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学校层面一定要抓住大学生教育这个核心,如果脱离了人才培养这个主题主线,研究方向就会偏离,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就不会收到实效。当前,一些中医药院校结合实际和学校情况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相关课程,收效较好。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近年来又向海外留学生开设此门课程,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很不平衡,一些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与时代发展、政府要求和学生需求不相适应。
(四)学术研究方面
各高等中医药高校根据实际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但人员不齐,水平各异,且发展不平衡,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同。中医药文化学术组织相继建立,针对核心和共性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开展专题研讨,但仅限于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还不规范、不系统。学术团体还是少数人的舞台,后备力量还没有建立起来,广大青年教师还没有参与进来,学术团体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学术讨论集中在发表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全国性学术联盟尚未建立,学术争鸣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目前,全国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各选其长状态,科学与人文亟待梳理和整合,中医药文化研究制度规范建设和执行力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质量的科学评价范式有待确立,在理论研究的逻辑推演和基于实践的实证总结也应提上日程。
可以看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正在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适应大环境的变迁,充分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特色,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和校园生活等方方面面,中医药文化建设覆盖面广、融合度高、协同性好、带动力强,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内涵,推进了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建设、行为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深入开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推广、效果评价范式、建设路径创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梳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强化中医自信、文化自觉和传承自强,从而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