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查,给咱查

武英殿内烛火摇曳。

毛骧身着玄色麒麟服,在御案前三步处跪下,抱拳行礼道:

“陛下,寅时三刻,钟山地动……”

“少给咱整这些玄虚!说人话!”

朱元璋腕间的佛珠猛地撞在御案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毛骧心中猛地一紧,喉结上下滚动,咽了咽唾沫,道:

“回陛下,是锦衣卫在探查秦淮河下游时,发现了棺椁的碎片,还有……”

说着,他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双手恭敬呈上,

“这个。”

朱元璋伸手接过布包,动作略显迟缓。

他缓缓解开,一个绣工精致的红色肚兜展露眼前。

布料虽已有些破损,鲜红的布料上虽有些污渍,但上面的金线依然清晰闪亮,

“朱雄英”

三个字赫然在目,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往事。

“啪!”

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案几上的奏折散落一地。

他的手指紧紧攥着那肚兜,过了许久,他缓缓坐回龙椅,动作仿佛苍老了十岁。

手指轻轻抚摸着肚兜上的名字,一下又一下,仿佛在抚摸着那早已远去的幼小脸庞。

前几日是一个令朱元璋悲痛欲绝的日子。

他最疼爱的皇长孙朱雄英,突然因病离世,年仅八岁。

雄英薨逝,朱元璋三日不曾上朝,太子朱标更是深受打击,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

而如今,这个肚兜的出现,又重新勾起了他内心不愿相信的回忆。

“陛下,还有一事。”

毛骧见朱元璋陷入沉思,小心翼翼地开口道:“锦衣卫探查有人在钟山地动第二日,于秦淮河下游河边救起一个小孩,那孩子的年岁,隐约与太孙殿下相仿。”

朱元璋闻言,瞬间回过神来,眼睛眯起,死死盯住毛骧,道:“还活着?”

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以及警惕。

“是,只是目前那孩子还在昏迷之中。”

“毛骧,此事还有谁知道?”

朱元璋目光如炬,直直地盯着毛骧。

“只有发现的两个锦衣卫和臣知晓,臣已命他们严守秘密。”

毛骧连忙答道。

“做得好。”

朱元璋站起身,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的钟山,那是皇陵所在之处。

“毛骧,你跟随朕多少年了?”

“回陛下,自至正二十六年起,至今已有二十三年。”

毛骧恭敬答道。

朱元璋缓缓转过身,目光如剑般射向毛骧,道:

“咱问你,若这肚兜当真是雄英的,意味着什么?”

毛骧额头瞬间渗出冷汗,后背也被冷汗浸湿。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问题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臣……不敢妄言。”

“说!”

朱元璋语气冰冷,不容置疑。毛骧咬了咬牙,有些踌躇的说道:

“回陛下,微臣怀疑……怀疑,太孙殿下可能不在皇陵,甚至……甚至可能还活着。”

声音里充满着不自信。

朱元璋眯了眯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道:

“毛骧,如果太孙当真活着,咱向你保证,你可以安度晚年。”

毛骧顿时激动不已,

“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道:

“微臣,谢陛下。”

他深知,自己作为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知晓太多皇室秘密,而朱元璋的这句话,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便是最坚实的保障。

“下去吧,继续查,记住不可走漏消息,否则咱诛你九族!”

朱元璋冷冷说道。

“是,陛下,微臣告退。”

毛骧缓缓起身,正要退下。

“等等!”

朱元璋突然开口,鞋底碾过金砖的声响戛然而止。

他背对毛骧站在窗前。

“当日雄英发病那夜……”

朱元璋的声音像是从冰窖里飘出来,透着刺骨的寒意,

“吃的的莲子羹,可是吕氏送来的?”

毛骧瞳孔骤缩,连忙答道:“回陛下,记录在档的是太子妃戌时三刻携食盒入的东宫,”

“啪!”

朱元璋突然一把抓住窗框,老竹制成的窗框在他手中竟被捏出裂响。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一夜,吕氏跪在殿前哭求探望皇长孙。

“查!”

朱元璋从牙缝里迸出这个字,

“给朕查清楚洪武七年至今,东宫的所有书信往来!”

毛骧刚要应声,却见朱元璋突然捂住心口,身体踉跄半步。

朱元璋的手指死死扣住窗框边缘。

“陛下!”

毛骧膝行两步想要上前查看。

“滚出去!”

朱元璋暴喝一声,声音中带着无尽的疲惫与愤怒。

毛骧不敢多言,连忙退出殿外。

朱元璋站在窗前,久久没有动弹,整个武英殿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窗外的风声轻轻掠过。

突然,朱元璋像是想起了什么,快步走到龙案旁,抓起案上的《皇明祖训》。

有些无力的坐在龙椅上。

一个褪色的布老虎被朱元璋紧紧的抓在手中。

这是雄英四岁时塞在他奏折堆里的玩物。

“来喜,去查,查毛骧说的可是真的。”

朱元璋声音低沉地说道。“是,陛下。”

殿后阴影处传来来喜恭敬应道,转身离去。

嘴中喃喃道:“毛骧,咱希望你没在骗我。”

朱元璋,这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低微的皇帝,从贫困潦倒的放牛娃,到建立大明王朝。

三十载的风雨历程,将多疑深深地刻入了他的骨子里,也融入了整个帝国的基因。

早年的苦难,如同淬火的铁锤,一下又一下,反复锤炼着他对人性的认知。

由亲军都尉府改组的锦衣卫,已然将猜忌推向顶峰。

而此刻,毛骧又将他内心深处的猜忌与不安,彻底激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