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可用君子,不可为君子。
听闻此言,明泰呆滞无神。
他一直以君子之道,教授太子,赵为民这种清正廉洁的官员,亦是赞赏有加。
可如今,大夫子却将他全盘否定了。
他不会怀疑李知蝉的话,因为他的一切,包括杜夫子,都是大夫子传授的。
尊师一礼,让他不会怀疑。
“学生错了,可用人之道,如何解?”明泰恭敬道。
“知人善用,事不躬亲,化天下之智为己智,使天下人之耳目为己耳目。”
李知蝉道:“明平擅兵法韬略,用于战场,你擅教化,所以教导太子学习,只是未曾学过帝王之道,当人尽其才。”
“人尽其才,是帝王之道,学生明白了。”明泰神情恍惚。
一位帝王,强学君子之道,他能教出一位君子,断不可能教出一位帝王。
思虑片刻,他面露难色:“如今朝堂,皆为士族之官员,以求自身利益,难为国效力,有心报国者,遭受排挤打压,无权无势,当如何破之?”
“用人之术,在于驭臣,驭臣者,当重平衡。”
李知蝉顿了下,道:“杜夫子可教过你,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可那些世家大族,沆瀣一气,如何为帝王所用?”明泰皱眉道。
“这就是你要思考的问题了。”李知蝉道。
如今士族势大,想要拯救大康,必须将士族拉下来。
可直接对士族下手,康皇挡不住,更别说太子了。
一旦太子表露出来,那这位太子都会换人。
李知蝉也只能将帝王之道讲述给他,不可能亲自下场。
虽然他能轻易解决白璃娘娘身上的业力,但皇朝变局业力更大。
为了大康,亲身下场,那位康皇不配。
“你回去好生想想,明夜再来。”李知蝉摆手道。
“是,学生告退。”明泰躬身一礼,退了出去。
待他走后,李知蝉并未关门,而是倒了一碗酒:“进来吧。”
袁亲贤走了进来,坐在他身边,正要喝酒,青青已经先一步,将脑袋埋进了碗里。
“倒是忘了给你倒酒了。”李知蝉取出酒碗,又倒了一杯。
“哼。”青青不满地哼了声:“青青还是不是你的宝了?连喝酒都不想着青青。”
“是行者错了。”李知蝉赶忙道歉。
“漂亮的青青,勉为其难地原谅你了。”青青眯着眼,回味着腹中的酒。
袁亲贤看着碗中酒,又看了看李知蝉:“行者,不也割舍不了学生?”
明泰的到来,让他觉得,李知蝉和他是一类人。
虽然踏上仙道,寿元悠久,却割舍不了凡俗情感。
“他们有他们的路要走,行者可以教授他们知识,却不会出手,扭转现在的局势。”李知蝉道。
“有何区别?你教授帝王之道,不也是在救大康?”袁亲贤道。
“救大康的是明泰和明平,与行者有何关系?”李知蝉饮下一碗酒:“行者不曾阻止明夏远走齐国,不曾强求他们报效国度,明泰他日放弃太子,转头他国,行者亦不会干涉。”
袁亲贤眉头拧起。
他听明白了,李知蝉只是传授知识,明泰如何选择,不在他忧虑范围。
青青咕咚咚喝下酒,小眼珠在两人来回间提溜,两人看似坐下共饮,又似乎有种距离感。
“帝王之道,一旦传出,他必有杀身之祸,届时,你会出手么?”袁亲贤道。
“会,也不会。”李知蝉道。
“何意?”
“他若求行者,愿回山中研究学问,放弃权势,行者会让他假死脱身。”李知蝉道。
“若不求呢?”
“那是他的选择,行者不会插手,这也是行者答应杜夫子的。”
李知蝉目露追忆之色:“在教授君子之道前,行者曾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们出山时,亦给了行者一句话。”
“什么话?”
“践行己道,纵死不悔。”
“他们比我更像仙师道者。”
“世上并非只有仙师在求道,他们亦在求自己的道。”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他们的手段,他们所行,便是他们要求的道。”
袁亲贤沉默了,有些明白,又还有些费解。
因为他对君子之道,了解不多,只知明泰自诩君子,刚正不阿,清正廉洁。
“我想见见那位杜夫子。”袁亲贤一口饮尽碗中酒。
“杜夫子已经故去,明泰最像他,你见他已足够。”李知蝉为他倒满酒:“杜夫子最喜这西江,清澈刚烈,犹如君子。”
袁亲贤再次一饮而尽。
李知蝉继续斟酒。
如此连饮三碗,李知蝉不在斟酒,袁亲贤也不再饮。
两人对坐而视,袁亲贤胸膛起伏,心中思绪万千。
李知蝉神色平静,呼吸均匀,不见丝毫波动。
良久,袁亲贤再问:“那位杜夫子如何?”
“报国无门,留下了六位弟子,明泰和明平报国,杜夫子少了一憾。”李知蝉道。
“杜夫子能交出他们,为何报国无门?”袁亲贤皱眉道。
“当年的你,为何穷困潦倒,险些死于灾荒年间?”李知蝉反问道。
袁亲贤哑然,为什么?
因为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报国的门路在何处?
不在皇室手中,是在士族之手,不是士族举荐,如何为官?
“杜夫子还有何遗憾?”袁亲贤问道。
“未曾功成名就,未曾见到天下太平,未曾见到君子之道昌盛,他的遗憾太多。”李知蝉轻叹道。
袁亲贤只觉得心口堵的慌,自己割舍不掉的国度,原来埋没了这种人才。
这天下,又有多少个杜友明?
当年的袁亲贤,若非遇见了赵毅,怕是会和杜友明一般,含恨而终。
李知蝉平静地看着他:“你究竟割舍不掉情感,还是割舍不掉国运的加持?”
“我……”袁亲贤仰头看了眼那颓丧的金蟒,神情忽地郑重起来:“帝王之道,能救大康否?”
“我有一两银子,会用来打酒;凡人有一两银子,有的会去赌博,有的会去行商,也有人会攒起来,有人会购置粮食养家。”李知蝉道:“袁仙师手中有一两银子,会如何用?”
袁亲贤站起身来,作揖一礼:“袁某受教。”
他起身离开,行至门前,又道:“袁某能否继续听,行者讲述帝王之道。”
“自无不可。”李知蝉道。
帝王之道能救大康,但要看是哪位帝王。
还要看这位帝王,该如何用帝王之道。
帝王之道就是那一两银子,看谁在用,如何用。
李知蝉也想知道,袁亲贤得了这一两银子后,又会如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