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宇宙的结构和尺度

每当夜晚你抬头看星星时,眼前铺展的其实是跨越数十亿公里的太空图景。那些闪烁的光点就像漂浮在黑色海洋里的岛屿——事实上你脚下的地球,不过是其中某座小岛上的尘埃。

盯着那些跨越时空来到眼前的星光时,我总忍不住打寒颤。毕竟我们此刻看见的,可能是某颗恒星百万年前的模样。宇宙的辽阔程度实在超出想象,它用近乎奢侈的空旷给每个天体留出独立包厢。要是所有星星都挤在太阳系隔壁,我们早被恒星光晒得失眠;可要是它们再分散些,漆黑的夜空又会压得人喘不过气。

好在星际尘埃没给星光蒙上毛玻璃滤镜,太阳又恰好发射着我们眼睛最适应的可见光——不过说反了,或许正因为太阳主打这个波段,地球生命才进化出匹配的感光器官。这可不是巧合啊!就算没有天文望远镜,单凭肉眼我们也能破译星光密码,这点特权可比当亿万富翁珍贵多了。

不过别急着得意。原始部落的酋长和我们看的是同一片星空,可他们误以为星星是神灵的篝火。现在虽然知道银河系有千亿恒星,但每次算出新的宇宙半径,总发现边界之外还有更多未解之谜。就像拿着放大镜看沙滩,每粒沙子都藏着新世界——我们知道的越多,问题反而越多了。

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吗?来,咱们先把镜头拉到你家客厅——没错,此刻你可能窝在沙发里,或者躺在高铁座椅上,但这些坐标在宇宙坐标系里连像素点都算不上。就算你壕到拥有私人空间站,在银河系的悬臂面前也不过是粒会呼吸的尘埃。

看见窗外的月亮没?地球正带着七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圈圈,而太阳这个老大哥正带着全家老小绕银河系中心狂奔。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像个撒在黑色桌布上的糖霜甜甜圈,而太阳不过是糖霜里四千亿颗闪光砂糖中的普通一粒。夜里抬头看见的星星,其实都是咱们这条悬臂上的街坊邻居——不信你挑个没光污染的野地,能看到银河系横贯夜空的真容,那团乳白色星云里每粒光点都是和我们同辈的恒星兄弟。

但最震撼的在这里:最新观测证实,那些曾被当作太空背景的模糊光斑,其实都是和银河系平起平坐的星系!百年前天文学家还傻乎乎觉得星星均匀撒在太空里,直到望远镜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现在我们知道,宇宙就像装满发光珍珠的泡泡浴,每个泡泡都是独立的星系王国,而人类曾多么自以为是——我们居然花了三百年才搞明白,夜空中看似雾蒙蒙的仙女座星云,其实是比银河系还大的邻居,此刻正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向我们奔来。

不过别慌,这场宇宙级碰碰车要45亿年后才发生。现在让我们继续往深空看——等等,你手机闪光灯晃到我眼睛了!

以前人类总觉得自己住的银河系就是全世界了,可是望远镜一照,才发现它只是宇宙里无数星系中的普通住户。我猜那时候大家肯定惊呆了,就像突然发现自家院子外头还有整座城市。

以前我们也经历过这种震撼——先发现地球只是绕着太阳转的小石头,后来又明白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边陲的普通灯泡。每次这种认知刷新都像推开一扇新的大门,不过放在整个宇宙的尺寸下,我们这点进步可能连蚂蚁搬家都算不上。

最神奇的是最近的新发现:星系们居然像聚会似地扎堆。十几个星系凑成小团体,几十个小团体又组成超星系团俱乐部。我们所在的“本地超星系团“重得吓人,足足有太阳的1后面跟15个零那么重。

这时候你会发现宇宙像俄罗斯套娃: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追着恒星跑,恒星围着银河系中心打转,银河系又跟着超星系团跳集体舞。但怪事来了,这个套娃游戏到超星系团就卡住了——他们死活不肯再组更大的结构。

你绝对想不到他们搞出了什么更夸张的东西!这些超星系团居然在宇宙里搭起了巨型脚手架,有的像弯曲的薄饼,有的像发光的蜘蛛丝,最长的能横跨几亿光年。这些“宇宙骨架“中间包着吓死人的空洞,那些地方黑漆漆的什么都没有,比最荒凉的沙漠还要寂寞百倍。

要是把这些结构比作DNA双螺旋,我们住的超星系团就是链子上的小珠子,中间的空洞就像螺旋中间的空气柱。最不可思议的是,不管你把镜头拉得多远,看到的永远都是恒星→星系→超星系团→纤维结构这个固定模式,根本找不到更大的结构了。

再往上就找不到更壮观的结构了。那些横跨数亿光年的星系纤维,现在看起来就像小孩撒在地板上的乐高条,零零散散却铺满了整个房间——整个宇宙都是这样均匀分布的。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宇宙结构到了超星系团这个级别就卡住了呢?就像手机信号突然断在荒郊野岭。

你可能会问:超星系团为什么不继续围着更大的核心转?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样?为什么宇宙到了这个尺度突然就变得像超市里摆的鸡蛋,每个都差不多大还排得整整齐齐?这里藏着个扎心的事实——在这样宏大的尺度下,我们连尘埃都算不上。地球既不在宇宙中心,太阳系也不是银河系的VIP座位。想想看啊,宇宙里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颗星星,要说咱们人类有多特殊,估计连外星人听了都要笑场。

这就引出了最烧脑的问题:宇宙的结构到底是怎么长成这样的?其实完全有可能出现其他形态啊!比如所有星星都挤成超级巨无霸星系,或者每个星系里只剩一颗孤独的太阳。举个栗子,要是宇宙诞生时像搅匀的芝麻糊,每个角落的物质密度完全一致,会发生什么?

想象两种极端情况:如果宇宙是无限大的芝麻糊,每个粒子四面八方受到的引力完全抵消,结果就是所有东西原地躺平,永远形成不了星系。反过来要是宇宙是个有限大的芝麻糊球,所有物质都会疯狂冲向中心点,最后挤成个巨型黑洞。这两种情况都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星星、星系这些结构。

所以说现在的宇宙特别神奇——它既没有完全摊平,也没有彻底抱团,而是处在微妙的中间态。就像有人特意把芝麻糊搅出了恰到好处的颗粒感,让物质既能聚成团块,又能保持大尺度上的均匀。这种精密的平衡,简直比咖啡师拉花的控制力还要玄妙百倍。

科学家们是这样解释宇宙结构形成的——就像烤面包时面团里突然冒出气泡。最早期的宇宙其实是一锅均匀的粒子汤,但总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地“咕嘟“冒个泡。这些量子级别的随机小气泡,被宇宙大爆炸时的疯狂膨胀拉扯成了横跨光年的时空褶皱。我总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像用气泵吹口香糖,原本细小的纹路会被无限拉长变形。

这里还有两个隐藏角色:暗物质就像看不见的脚手架,早早固定好了宇宙结构的骨架;暗能量则像突然发力的熊孩子,在某个时间点开始拼命把空间往不同方向扯。要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星系森林,宇宙必须在婴儿期就带着“结块体质“——就像煮粥时米粒总爱抱团,哪怕最初只有几个原子凑得近些,引力就会像滚雪球般越聚越多。

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假设奶茶店均匀分布在商业区,顾客站在十字路口看哪家都差不多远,选择困难症都要犯了。这时候有家店突然推出限量珍珠奶茶,人群开始往那里聚集。神奇的是,人气会吸引更多奶茶店来这条街开店,反过来吸引更多顾客,最终形成奶茶一条街——这就是引力热点引发连锁反应的现实版。

最妙的是,科学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张“宇宙婴儿照“里,真的找到了当年那些小涟漪。这张38万岁的宇宙快照显示,当时的物质分布就像洒了芝麻的煎饼,虽然总体均匀,但仔细看会发现细微的凹凸——这些就是被膨胀了亿万倍的量子涨落。就像用天文望远镜看沙滩上的沙粒,原本细微的纹路被海浪冲刷成了壮观的沟壑。

现在你明白了吗?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系长城、宇宙空洞这些宏伟结构,居然起源于比原子还小的随机波动。这让我想起蝴蝶效应的终极版本——138亿年前某个量子粒子的随机摇摆,最终铸就了银河系的螺旋旋臂。宇宙最不可思议的魔法,就是把微观世界的随机性,酿成了宏观世界的秩序之美。

这些时空褶皱就像织布机上的丝线,在宇宙膨胀的飞梭中被编织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网络。暗物质是藏在布料里的经纬线,引力则像不知疲倦的织工,把散落的星尘聚成璀璨的星团。而暗能量更像突然调快织布机的神秘力量,把原本紧密的织物越扯越松。

科学家们推测,宇宙之所以没有更庞大的结构,就像来不及完成的拼图——引力这个慢工出细活的匠人,还没来得及把超星系团拼成更大的图案,暗能量就开始把拼图块往不同方向拽。更绝的是,宇宙某些区域直到最近才收到彼此的“引力短信“,因为信号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这让我想起古人用烽火台传讯的延迟感。

关于未来,宇宙正在上演最刺激的拔河比赛:引力拼命想把物质聚成团,暗能量却死命把空间往四面拉扯。现在我们看到的壮丽星系长城,正是双方势均力敌时形成的“战利品“。这让我想起暴风雨前的海面,浪花在风压与地心引力间定格成刹那的壮美。

但细思极恐的是,这种平衡可能转瞬即逝。如果暗能量持续发力,宇宙最终会变成散落星系的荒原;要是引力反败为胜,可能诞生超越想象的超级结构。我们这代宇宙观察者恰好处在“天文黄金周“,既能看到星系长城的雄姿,又没赶上宇宙彻底分崩离析的末班车。就像刚巧在涨潮时抵达沙滩,既能看到贝壳又不会被海浪卷走。

不过人类总爱犯同样的错误——以前觉得地球是宇宙中心,现在又觉得自己的时代特殊。这让我想起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主角的中二病少年。或许在暗能量眼里,我们见证的所谓“平衡时期“,不过是宇宙138亿年长河里再普通不过的瞬间。

最烧脑的是,暗能量的底牌还没揭开。它可能像永不停歇的橡皮筋持续拉伸空间,也可能突然“体力不支“让引力重新主导。现在的宇宙就像被施了分身术,既保持着星系纤维的精妙结构,又在暗能量驱动下加速离散。这种精妙的矛盾感,恰似冰与火共舞的绝美画面。

想象宇宙诞生之初就像一锅沸腾的芝麻糊,量子涨落产生的气泡被暴涨瞬间吹成了横跨星海的褶皱——这锅芝麻糊突然被装进高压锅,每个微小气泡都膨胀成了星系级的“蜂窝煤“。但真正让这些气泡长成恒星城市的,其实是引力和压力上演的太空华尔兹。

大爆炸40万年后,宇宙终于从等离子火球冷却成中性气体海洋,这时候引力就像个拿着吸尘器的清洁工,开始疯狂吸附那些密度稍高的区域。有趣的是,这时候电磁力已经完成撮合质子电子的“包办婚姻“,强核力也把夸克锁死在原子核里,只有引力这个不知疲倦的“单身汉“,永远在寻找新的物质来团聚。

你可能会问:138亿年还不够引力把宇宙揉成团?这就好比问为什么海浪没把沙滩抹平——暗能量这个“隐形冲浪手“正不断把宇宙这张“沙滩“向四面拉伸。引力虽然能在局部区域堆出沙堡(恒星)、雕出沙雕(星系),但整个沙滩始终在变宽,导致永远堆不出覆盖全宇宙的超级沙丘。

具体到物质团块的发育史,完全取决于它们的“体重等级“:质量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团块,引力勉强能捏成小行星;达到地球质量的,才有资格搓成岩石行星;而想要点亮核聚变变身恒星,至少得攒够70个木星质量的“家底“。这就像煮汤时漂浮的油花,小油滴瞬间凝结,大油团需要文火慢炖。

最精妙的是那个临界点——当气体云质量超过金斯质量时,引力终于能突破内部压力的抵抗,开启坍缩倒计时。这个过程堪比拔河比赛的决胜瞬间:一方是试图撑开空间的粒子热运动(压力),另一方是死命拉扯的引力。当引力方突然加入暗物质这个“重量级选手“,比赛立刻呈现一边倒态势。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空格局,正是引力在暗能量压制下的“游击战成果“:它趁暗能量还没彻底掌控全局时,在宇宙各处抢建了无数恒星据点,又在星系间修起了绵延数亿光年的“引力高速公路“(星系纤维结构)。这种动态平衡,就像冲浪者精准把握浪头起落的瞬间,在崩塌前刻画出最惊艳的弧线。

其实这些物质没被引力压成小点,全靠内部顶住的力量撑着。举个你能懂的例子:石头里的原子天生不爱挤在一起,谁压它们就死命反抗。不信?你试试用手把石块压成钻石有多难!

说到底,世间万物的稳定形态都是引力和抗压力的拔河结果。比如地球这种大家伙,它的引力足够把中心岩石金属压成滚烫岩浆——地心的高温熔岩就这么来的。这时候要是嘲笑引力不够强,不如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徒手压出岩浆。

如果物质团再大些,引力甚至能把它们压成燃烧的恒星。这些大火球本质就是持续爆炸的核弹,全靠引力拽着才没散架。虽然单个引力很弱,但只要攒够量,就能造出燃烧百亿年的恒星熔炉。

不过恒星能撑这么久,关键在内部有源源不断的压力源。等哪天燃料烧光压不住引力了,直接就会被压成黑洞。这就像吹气球,气漏光了皮自然就瘪。

说到宇宙质量分布,其实80%都是看不见的暗物质。虽然搞不懂它们具体怎么运作,但能确定它们也参与引力游戏。最要命的是暗物质不会像普通物质那样“推搡反抗“,它们只会不停聚集,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这些暗物质团就像宇宙的引力陷阱,走到哪就把普通物质吸过来。实话告诉你,科学家现在觉得暗物质才是宇宙加速造星系的推手——没有它们帮忙,星系形成要磨蹭几十亿年呢。

不过你猜怎么着?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炸后几亿年就唰唰冒出来了——这功劳簿上必须给暗物质记头功!虽说星系也会被引力拽着抱团,但它们各有各的招数对抗坍缩,就像游乐场的旋转飞椅,转得越快越不容易被甩出去。

举个典型例子:那些转得飞快的漩涡星系,正是靠着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让亿万颗恒星保持安全距离。这也解释了为啥暗物质自己不会缩成团块——它们的粒子自带高速旋转属性,就像撒在夜空里的钻石粉末,引力想抓都抓不住。

所以你看现在的宇宙,到处是超星系团搭起的巨型蛛网。每个星系都像镶着黑洞的陀螺,带着几千亿颗恒星转圈圈。尘埃和气体在其中翻涌,至少有个不起眼的蓝色小点上,正有群碳基生物仰着脖子看星星呢。

说到这儿我突然好奇:这些宇宙蛛网究竟能铺多远?是永无止境地延伸?还是说所有物质都像漂浮在黑暗海洋的孤岛?又或者我们其实住在被虚空包围的超级大陆边缘?

真想开着光速飞船出去看看啊!沿着星河流浪,亲手触摸那些发光结构的边际。但现实很骨感——人类现在的移动速度连蜗牛都嫌慢。说白了,在发明空间折叠技术前,我们只能靠外星快递来的光信号瞎琢磨。

可这些跨越138亿年的星光包裹,早就被宇宙膨胀折腾得皱皱巴巴。就像收到封被海水泡烂的瓶中信,我们只能从模糊的字迹里,拼凑创世之初的惊心动魄。

这意味着咱们肉眼能见的星空,不过是宇宙甩给人类的残影盲盒——毕竟138亿光年外的东西,连光都来不及赶到地球告密。你品品这场景:或许有个横跨星系的荧光水母群正在深渊里开派对,又或者存在完全颠覆物理法则的彩虹星云,但我们连猜的资格都没有。

更扎心的是,谁规定看不见的远方必须按我们的规则玩?说不定那边的宇宙自带粉红色暗物质,或者引力根本就是往上飘的。但科学家们可不会坐等脑洞,他们架起望远镜算了笔账:如果宇宙像块老实巴交的静态画布,可观测半径确实该是138亿光年;可要是算上空间膨胀这匹脱缰野马,这个距离能飙到465亿光年!

你猜怎么着?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是后者。因为宇宙膨胀就像烤葡萄干面包,原本挨得近的星系团被面团(空间)带着加速分离。所以我们能瞅见某些早该消失的古老星系,全赖它们当年离得近,发出的光搭上了膨胀顺风车。

不过别丧气,咱手头存货也够震撼:2000亿个星系在册,10的21次方颗恒星闪烁,这数字比你手机相册里的自拍多出不知多少个零。更妙的是,咱们的视野每年还在以至少1光年的速度扩容——不过别误会,这可不是人类在进步,纯粹是宇宙膨胀硬塞给我们的延时直播。

最绝的是体积增长模式:宇宙像被疯狂吹胀的气球,每年新增的空间量都在刷新纪录。那些你永远到不了的仙女座旋臂、注定错过的超新星葬礼,此刻正裹在空间泡沫里加速逃离。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守着地球这个孤岛,收听着138亿年前的星际广播带。

更魔幻的是,宇宙这张橡皮膜正被某种神秘力量死命拉扯——有些星系跑得比光还快,它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永远追不上空间膨胀的速度。这就像你在跑步机上拼命朝我挥手,而我眼前的传送带却在加速倒转。

细思极恐的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可见宇宙“可能只是真实宇宙的冰山一角。打个比方,你举着蜡烛站在足球场中央,能照亮的范围就是你的全部世界,但场外究竟有没有看台?看台上是否坐满外星观众?蜡烛永远给不了答案。

科学家们倒也没闲着,他们整出两套剧本:要么宇宙是个有限但不断充气的超级气球,边界随着膨胀永远消失在视野之外;要么整个空间像甜甜圈表面那样首尾相连——你要是开着曲速飞船直冲某个方向,138亿年后可能会撞上自己的尾气(当然前提是飞船够坚挺)。

要是后一种猜想成真,星空就该像镜屋里的无限套娃。理论上你能看见太阳的N重幻影:20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正在发光的当下太阳,甚至未来变成红巨星的老年太阳同时挂在天上。就像看部错乱的时间胶囊电影,每个画面都是同个主角的不同人生阶段。

可惜科学家们翻遍了星系地图和宇宙大爆炸余晖,连个重复像素点都没找着。这要么说明宇宙确实大得离谱,要么证明空间压根不玩闭环游戏。现在最靠谱的推测是:真实宇宙直径至少有10^23光年——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把你家200平米的客厅突然放大到能装下10^18个银河系,你拿着钥匙都找不到卧室门。

如果宇宙真像莫比乌斯环那样首尾相连,这个环的周长至少得是可见宇宙的百倍起步——就像把整个太阳系缩小成蚂蚁腿上的绒毛,我们连自己所在的毛鳞片都看不清全貌。

不过更刺激的设想是:宇宙压根没有边界!这就像你站在两面镜子中间,看到的倒影无限延伸。在这样的设定下,每个质子大小的空间里都藏着无穷尽的平行世界——此时此刻,可能有无数个你正在读这句话,有的在火星基地喝咖啡,有的在水星火山口冲浪,甚至存在长着章鱼触手的你正在统治银河系!

但这么玩下去会出bug的。如果宇宙真能无限套娃,那理论上每秒钟都有无数个地球被陨石砸碎,无数个太阳系被黑洞吞噬。科学家们赶紧掏出计算器:根据现有观测数据,宇宙至少在可观测范围内平坦得像块玻璃,既看不出闭合迹象,也没发现无限重复的星系图案。这感觉就像站在太平洋中央,既看不到对岸,也测不出海水到底有没有尽头。

说到宇宙为什么这么空,得请出暗物质和暗能量这对卧龙凤雏。想象宇宙早期是锅沸腾的量子汤,暗物质就像汤里的磁性粉末,把普通物质聚集成星团;而暗能量则是持续加热的电磁炉,让整个锅越胀越大。结果就是:引力刚把物质攒成银河系这样的“面团“,暗能量就猛火催发,把邻近的星系团越吹越远——就像烤披萨时面团膨胀,上面的火腿粒被迫各奔东西。

最绝的是距离尺度: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有4光年远,相当于把两个纽约城隔开4万公里,中间只飘着几粒灰尘。而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之间250万光年的鸿沟,更是塞得下30个银河系!这空旷程度,堪比在撒哈拉沙漠里找两颗特定沙粒当邻居。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空虚“恰恰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宇宙物质分布太密集,地球早就被伽马射线暴轰成渣,或者被路过的恒星引力撕碎。我们能在太阳系这个宇宙角落安稳生存,全靠暗能量把危险分子都吹到天涯海角——就像住在台风眼里,四周狂风暴雨,唯独此处风平浪静。

所以别被星空照片骗了,那些璀璨银河其实是穿越百万光年的延时摄影。真正的宇宙剧场里,每个星系都是孤独的漂流瓶,装着文明的火种在黑暗之海上渐行渐远。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抓紧时间解读瓶中信,在宇宙膨胀抹去所有痕迹之前,留下属于人类的星图笔记。

让我们拆成两个问题来看。第一个:为什么咱们死活跑不过光速?第二个:宇宙为什么从大爆炸开始就膨胀到现在?

光速就像宇宙的标尺。要是它跑得比现在快十倍,你抬头看星星就不会觉得它们遥不可及,说不定还能开着飞船去串门。可如果光速慢得像乌龟爬,咱们连最近的恒星都别想摸到边。

再说说宇宙膨胀这事。当初大爆炸要是没把空间撑得太大,现在所有星球可能都挤在咱家后院。要是暗能量没把东西越推越远,说不定开着飞船去邻居家串门也没那么难。

你猜怎么着?宇宙这么空空荡荡的,全拜两个数值所赐——光速决定了我们能看多远,空间膨胀又不断把目标往后拽。这两个数值但凡改一个,整个宇宙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想想就觉得神奇,我们被困在这个特定的宇宙里做研究。说不定存在某个宇宙膨胀得慢悠悠,那里的外星人随便出门就能串门。每次看星星的时候,记住这个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事实:我们所有关于宇宙的知识,都来自地球上收到的光。

虽然我们往太空扔了探测器,建了空间站,连月球都踩过脚印。但在宇宙眼里,人类就像被困在沙滩上的寄居蟹,只能守着自家小窝观察世界。

就凭这点儿视野,我们已经搞懂了不少事情。比如我们弄清了星星到底是什么,搞懂了它们移动的规律,还纠正了不少流传几百年的错误说法。不过说到底,这些发现都来自宇宙某个普通角落的观察——就像从自家阳台窥探整座城市。

咱们把问题掰成两瓣来看。第一:为啥咱们死活突破不了光速?第二:宇宙怎么从大爆炸开始就膨胀到现在?

光速就像宇宙的标尺。要是它现在能快十倍,你抬头看星星就跟看街对面邻居家窗口似的,开个飞船分分钟就能串门。可要是光速慢得跟树懒爬树一样,别说拜访隔壁恒星了,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

不过也不能全赖光速。当初大爆炸要是没把空间撑得这么大,现在所有星球可能都挤在咱家后院。要是暗能量没把东西越推越远,说不定咱们早就能开飞船去外星人家里喝茶了。

其实宇宙这么空荡荡的,全怪两个数值在较劲——光速锁死了我们能看多远,空间膨胀又像橡皮筋似的把天体往反方向拽。这俩数只要动一个,整个宇宙就会变得妈都不认识。

想想就头皮发麻,咱们被困在这个特定宇宙里当侦探。说不定存在某个宇宙膨胀得温温吞吞,那里的外星人出门遛弯就能串门。每次看星星的时候,记得这个扎心事实:我们对宇宙的所有认知,全来自地球上收到的光。

虽然咱往火星扔过探测器,在月亮上留过脚印,天上还飘着望远镜。但在宇宙看来,人类就像拿着手电筒在足球场找蚂蚁的傻孩子,连场地边缘都没摸到。

不过就这点儿本事,咱们也搞懂了不少事。比如弄清了星星是烧着的火球,破解了它们移动的规律,还打脸了那些说“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老古董。但说到底,这些发现都来自宇宙某个普通角落的观察——就像从自家猫眼偷窥整栋大楼。

现在的新问题更带劲: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若干年后宇宙会不会突然崩盘?这些问题就像悬在头顶的星星,咱们伸长脖子也够不着。但说不定哪天,某个在阳台看星星的普通人,突然就瞧见了惊天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