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唢呐 | 寒冬传承

腊月的风像刀子似的刮过土屋的窗缝。阿毛半夜被咳声惊醒,发现里屋的油灯还亮着。他披衣起身,看见李三爷蜷在炕上,面前摊着那本黄皮谱册,枯瘦的手指在纸页上颤抖着描画。

“师父,您怎么……“

“过来。“李三爷的声音像砂纸摩擦,“教你《大起板》的节奏。“

阿毛这才注意到炕桌上摆着师父的铜碗,旁边是两根筷子。老人拿起筷子,在碗沿轻轻一敲。“咚“——声音不大,却震得阿毛心头一颤。

“看好了。“李三爷的手腕突然灵活起来,筷子在碗沿、碗底、碗侧敲出不同的音高。“哒哒咚——哒哒咚——“节奏由慢到快,最后连成一片,竟像有千军万马在碗中奔腾。

阿毛看得目瞪口呆。师父的动作越来越快,咳嗽却越来越剧烈。终于,一口鲜血喷在铜碗里,暗红的液体在“戏比天大“四个字上流淌。

“师父!“阿毛扑过去扶住老人。

李三爷摆摆手,用袖子擦去嘴角的血丝:“记住这个节奏……《大起板》是根基……“他剧烈地喘息着,“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再好的曲子也是白搭……“

阿毛含泪点头,接过筷子试着模仿。起初总是错拍,但师父的手覆在他手上,引导着找到那个微妙的力道。渐渐地,铜碗发出的声音变得规整起来。

“凑合。“李三爷靠在被垛上,脸色灰白如纸,“现在……听我说……“

老人断断续续讲起了师承谱系:清末祖师张广才如何在开封大相国寺出家,从僧人那里学来梵呗技法融入唢呐;民国时师爷李老歪如何带着“同乐班“走遍豫中,创出“咔戏“绝活;以前那些被称为“老响器“的艺人们,如何在关键时候偷偷交换哨片……

“你爹……最得真传。“李三爷的眼中突然迸发出光彩,“六五年……他改编的《百鸟朝凤》...连省里的专家都……“

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话。阿毛连忙端来药碗,却被推开。

“来不及了……“李三爷从枕下摸出个布包,“这个……给你。“

布包里是那本《中原唢呐曲牌考》手稿和祖传的铜碗。碗底的血迹已经干涸,在“戏比天大“四个字上结成暗红的痂。

“师父,这……“

“碗空了……才能装新酒。“李三爷突然抓住阿毛的手,力道大得惊人,“记着……规矩要守……但不能被规矩困死……“

阿毛感到一滴温热的液体落在手背上——是师父的泪。

屋外,枣树的枝条在寒风中簌簌作响。李三爷的眼神渐渐涣散,却还挣扎着望向窗外:“那……枣核……“

“种了!“阿毛哽咽着回答,“在院角……冻土硬……开春……开春定能发芽……“他撒了个谎,那颗带血的枣核深埋在冻土里,此刻哪有什么动静,但他知道师父想听什么。

李三爷的嘴角艰难地扯动了一下,似乎想笑,却没能成功:“好……好……“他的手突然松开,滑落在炕沿,却还保持着握唢呐的姿势,五指虚拢,仿佛那唢呐仍在手中。

“师父?师父!“

阿毛的呼喊惊醒了隔壁的小锣崔。老太太披衣赶来,一摸脉就变了脸色。她默默地从腰间解下铃铛,轻轻放在李三爷胸口那尚有余温的位置,然后掰开阿毛紧握的手指,把那沉甸甸的铜碗塞进去。

“磕头。“她简短地命令,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阿毛机械地跪下,额头重重碰在冰冷的泥地上。就在这一刻,小锣崔腰间的铃铛仿佛被震动,发出极其轻微的一声“叮“。紧接着,阿毛自己腰间的铃铛,以及师父枕边那个从不离身的旧铃铛,竟也先后发出细微的回应!三声微弱的铃响,在寂静的寒夜里格外清晰,像是某种无声的告别,又似冥冥中的确认。这巧合让阿毛心头剧震,悲从中来。

小锣崔眼圈通红,从怀里掏出一截洗得发白的红绸,那是唱戏时系乐器的旧物,轻轻盖在老人安详却已失去生气的脸上:“他……去寻你爹……寻老班主他们了……“

阿毛跪在地上,铜碗紧贴在胸口,碗底那“戏比天大”的刻痕深深硌进皮肉里,带来一阵钝痛。屋外,那棵老枣树在呼啸的寒风中剧烈摇晃,枯枝拍打着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清晨,王老汉裹着破棉袄赶来帮忙。他习惯性地走到院角想抽袋烟,忽然“咦”了一声:“阿毛,你看这儿!”

阿毛走过去。只见几天前埋下枣核的地方,冻土裂开了几道细小的缝隙,在灰白的地面上显得格外醒目。王老汉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指拨了拨:“怪事,这硬邦邦的土……底下像是有点松?”他划着火柴点烟,火光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兴许……开春真有指望?”

阿毛没说话。他捧着那沉甸甸的铜碗走到老枣树下,弯腰舀起满满一碗积雪。冰冷的雪在碗中慢慢融化,水面映出他红肿的眼睛、初生的胡茬和身后萧索的院落。

“师父……“他对着空碗轻声唤道,声音嘶哑,瞬间被凛冽的寒风吹散。

他低头看着碗中自己模糊的倒影,恍惚间,仿佛看到碗底那暗红的刻痕在水中微微漾动,又似乎只是融雪晃动的光影。他想起师父枯槁的手覆在他手上教节奏的温热,想起那口喷在铜碗里的血,想起“戏比天大”的嘱托,心头像压着那块冻土般沉重。

阿毛猛地吸了口冰冷的空气,转身跑回屋。他从樟木箱底郑重地取出“大青竹”和“紫云”,又翻出父亲留下的、带着暗红印记的哨片包。当他再次回到老枣树下时,小锣崔已经默默地站在那里,手里捧着李三爷生前最爱喝的那半瓶烧刀子,浑浊的酒液在瓶子里晃荡。

“吹吧。“老太太拔开瓶塞,将清冽的酒液缓缓倒入阿毛捧着的铜碗中,“送他……安心上路。“

阿毛举起“大青竹”,将父亲那枚带着血渍的哨片含入口中。冰冷的哨片触到嘴唇,一股强烈的悲怆与决心却从心底轰然腾起。他吹响的不是哀伤的丧曲,而是《百鸟朝凤》中最热烈、最富生机的“百鸟朝贺”段。高亢嘹亮的唢呐声撕裂了寒冬的寂静,铜碗里的酒液随着强烈的音波剧烈地荡漾,泛起细密急促的涟漪。

寒风吹过老枣树的枯枝,发出沙沙的声响,竟仿佛在应和着唢呐的旋律。小锣崔静静地听着,泪水无声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她腰间的铃铛,阿毛腰间的铃铛,还有此刻静静躺在灵前李三爷胸口的那枚旧铃铛,在唢呐声的激荡和寒风的吹拂下,偶尔发出细碎、清脆的碰撞声,像是为这送行的乐曲打着拍子。

王老汉站在一旁,忘了抽烟,只是张着嘴,浑浊的老眼里也泛起了水光。这唢呐声里,他听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听到了某种倔强不屈的东西在破土欲出。

一曲终了,余音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阿毛放下唢呐,胸口剧烈起伏。他低头看向手中的铜碗——寒风凛冽,碗中的酒液竟已少去小半,碗沿上凝结着细小的冰晶。是风吹?是晃洒?还是……阿毛不愿深想,只觉得心头堵得厉害。

小锣崔用袖子擦了擦眼角,从怀里掏出一个洗得发白的红布小包,塞进阿毛手里:“你师父……留给你的。交代了……等他走了再看。“

布包里是一把带着锈迹的黄铜钥匙和一张折叠的纸条。钥匙柄上缠着褪色的红丝线,纸条上是用李三爷那特有的、歪歪扭扭的笔迹写着:“给阿毛。邮局。取。“

王老汉看着阿毛手里的钥匙和纸条,又看看他紧握的铜碗,终于忍不住问:“阿毛……眼下,咱咋办?“

阿毛抬起头,目光掠过院角那埋着枣核、裂开缝隙的冻土,落在手中沉甸甸的铜碗上。碗底残存的酒液里,映出一角冬日灰蒙的天空,一只不知名的寒鸟正奋力振翅飞过。

“办丧事。“他听见自己嘶哑却异常清晰的声音,“按咱老班子的规矩……三吹三打,送师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