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展望

以上,笔者大致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主要是在研究中专门探讨吴越国的论著。此外,还有一类研究,将吴越国的情况纳入“十国”范围加以考察,主要见于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任职的任爽所指导的历届硕士学位论文,以及由硕士学位论文增订而成的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94]一书。由于该书所收硕士学位论文皆以“十国”为题,难以区分其中吴越国部分,故而前文综述未予列入,此处单独做一说明。

综合而言,近二十年学界的研究,已经比何勇强写《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时无疑大大推进了。第一,对吴越国的研究,近年慢慢转向对物质文化的关注,这与其东南佛国的形象,以及越窑产地的特殊区位因素有关。但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依然可以继续下去。比如在藩镇时代这一大背景下,吴越国境内的藩镇,虽然有何灿浩先生所论证的解体问题,但毕竟终吴越国之世都是存在的,不同藩镇内部也有差异,还需要继续讨论。又如对于吴越国历史地位的定位,事实上是唐宋之际全国各地在唐以前基础上不同发展可能性的一种情况,很可惜被北宋统一给掐断,这也需要进一步抉发。

第二,对吴越钱氏的研究,目前依然徘徊在材料梳理阶段,而无明显深入挖掘的前景,甚至有所倒退。诚然,近年有许多新出土墓志,比如钱匡道、钱义光、钱暧、钱文楚等人的墓志,对我们了解五代两宋时期许多钱氏分支的情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尚需进一步讨论这些钱氏分支的不同生存状况,以明了同样是吴越钱氏,其实都有各自特点,而非仅仅补正世系。此外,吴越国境内除了钱氏家族,还有其他各类家族的活动,他们对吴越国与江浙地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吴越钱氏之间的互动,也需要更多关注。

第三,对于吴越国和吴越钱氏研究而言,包括《吴越备史》在内的基本典籍,虽有一些成果,但依然没有得到十分完善的整理。对吴越钱氏家族研究十分重要的碑志材料,除了宋人文集中的传世墓志,出土文献中的地下碑刻,还有数量巨大的各种钱氏家谱中的文献,也基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辨正。另外,对江浙地区地方志的梳理,对地方文史材料的辨析,也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努力。

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个近二十年吴越国和吴越钱氏研究的大致脉络,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本文曾宣读于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唐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浙江大学,2018年11月17~18日)、吴越国史迹遗存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杭州,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政协杭州市临安区委员会,2018年12月28~29日),此为增订稿。

[2]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3] 对于五代十国史研究现状的梳理,参见胡耀飞《五代十国史研究的主要史料与论著》,《文汇报》“文汇学人”栏目,2015年6月26日。相关论著目录,中文部分参见胡耀飞整理《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上),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1期,2012,第32~56页;胡耀飞整理《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中),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2期,2013,第54~88页;胡耀飞整理《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下),贾二强、拜根兴主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33期,2014,第43~83页。日文部分参见胡耀飞整理《唐末五代宋初日人论著综合目录(初稿)》,包伟民主编《宋史研究通讯》第65期,2015,第27~92页。英文部分参见未刊稿Hongjie Wang,A Bibliography of Five Dynasties Studies in Western Languages,2011。

[4] 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第14~30页。

[5] 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第15页。

[6] 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

[7] 李之亮:《罗隐诗集笺注》,岳麓书社,2001。

[8] 潘慧惠:《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9] 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0] 《永明延寿禅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11] 《永明延寿大师文集》,九州出版社,2014。

[12] 《晚唐钱宽夫妇墓》,文物出版社,2012。

[13] 《五代吴越国康陵》,文物出版社,2014。

[14] 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黄山书社,2012。

[15] 章红梅:《五代石刻校注》,凤凰出版社,2017。

[16] 厉祖浩:《越窑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7] 笔者曾两次予以梳理,参见胡耀飞《晚唐五代浙东出土墓志罐辑考》,黎小龙主编《长江文明》第16辑,重庆出版社,2014,第18~40页;胡耀飞《姓望与家庭:瓷墓志所见晚唐至宋初上林湖地区中下层社会研究》,王刚主编《珞珈史苑·201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第99~133页。

[18] 王征宇:《礼制与葬俗——吴越国墓葬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4。

[19] 魏祝挺:《吴越国佛塔经幢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6。

[20] 张惠敏:《五代吴越国衣锦城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6。

[21] 丁晓雷:《五代十国的墓葬》,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4。

[22]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23] 崔世平:《唐宋变革视野下的五代十国墓葬》,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8。

[24] 郑以墨:《五代墓葬美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9。修改后出版为同名专著(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

[25] 王欣:《辽墓与五代十国墓的布局、装饰、葬具的共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26] 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7] 何灿浩:《吴越国方镇体制的解体与集权政治》,《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39~53页;何灿浩:《吴越国宗室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106~114页;何灿浩:《控御与柔服:赵宋兼并吴越国的特殊方式》,《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第18~28页。

[28] 何灿浩:《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宗室内争的发生原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2~36页;何灿浩:《五代十国南方诸国的宗室内争》,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第424~441页。

[29] 李蜀蕾:《吴越国“善事中国”之策实质考——从吴越国马氏墓出土铭文石刻谈起》,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魏存成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5,第375~381页;李蜀蕾:《论吴越国钱元瓘墓、马氏墓的越礼现象》,黎毓馨主编《吴越胜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店,2011,第324~334页。

[30] 罗筱玉:《吴越钱氏皇室刺温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5页。罗文所揭示的吴越钱氏通过家族政治来统治地方,虽有其意义,但标题中称之为“皇室”则有不妥。

[31]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32] 李晓杰:《吴越国政区地理考述》,《历史地理》第29辑,2014,第123~141页。

[33] 刘闯:《与潮水的抗争——从钱镠“射潮”看五代时期杭州地区居民的生存环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4期,第14~20页;刘闯:《防御与扩张:唐末五代吴越钱氏筑城之时空解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2期,第137~143页;刘闯:《唐末董昌研究三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41~45页。

[34] 陈凌:《吴越钱氏政治史片论》,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3。

[35] 孙先文:《吴越钱氏政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4。

[36] 胡耀飞:《试论湖州在吴越国国防中的地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34~38、72页;胡耀飞:《唐宋之际苏州军政史研究》,陈瑞近主编《苏州文博论丛》第4辑,文物出版社,2013,第75~88页;胡耀飞:《试论吴越国对福州的控制》,未刊稿;皆已收入本书。

[37] 赵雅书:《五代吴越国的创始者——钱镠》,《台大历史学报》第7期,1980,第163~215页;赵雅书:《吴越国的第二代君主——钱传瓘(887—941)》,《台大历史学报》第20期,1996,第465~483页;赵雅书:《吴越国的第三代——守成时期的两位君主钱宏佐(928—947)、钱弘倧(928—971)两兄弟》,台湾大学历史系编《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赵雅书:《五代吴越国末代君王钱俶(928—988)的历史地位》,刘翠溶主编《中国历史的再思考:许倬云院士八十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社,2015。

[38] 周义雄:《五代时期的吴越》,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1994。

[39] 渡辺道夫「呉越建國の過程」『史觀』第56冊、1959;渡辺道夫「呉越国の支配構造」『史觀』第76冊、1967、33~51頁。佐竹靖彦「杭州八都から呉越王朝へ」『東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27號、1978、1~36頁;收入氏著『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同朋舍、1990。

[40] 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1]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

[42] 杜瑜:《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唐宋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5。

[43] 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44] 张剑光、邹国慰:《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0。

[45] 张剑光:《唐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6] 卢胡彬:《吴越国的精致文化》,(台湾)《复兴学报》1999年第1期,第433~438页;卢胡彬:《吴越钱氏政权》,(台湾)《复兴学报》2000年第1期,第415~421页;卢胡彬:《吴越国水利发展史》,历史、地理与变迁学术研讨会,嘉义大学史地学系,2003年10月。

[47] 朱祖德:《唐五代两浙地区经济发展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48] 李最欣:《钱氏吴越国文献和文学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9]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

[50] 《吴越胜览——唐宋之间的东南乐国》,中国书店,2011。

[51] 黎毓馨主编《吴越胜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店,2011。

[52]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3] 赖建成:《晚唐暨五代禅宗的发展——以与会昌法难有关的僧侣和禅门五宗为重心》,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54] 贾晋华:《古典禅研究:中唐至五代禅宗发展新探》,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日文版题「古典禅研究——中唐より五代に至る禅宗の発展についての新研究」、汲古書院、2017。

[55] 吴洲:《中晚唐禅宗地理考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56] 胡顺萍:《永明延寿“一心”思想之内涵要义与理论建构》,万卷楼,2004。

[57] 黄公元:《一代巨匠,两宗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及其影响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58] 田青青:《永明延寿心学研究》,巴蜀书社,2010。

[59] 杨文斌:《一心与圆教——永明延寿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11。

[60] 陈全新:《永明延寿圆融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61] 郭延成:《永明延寿“一心”与中观思想的交涉》,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62] 孙劲松:《永明延寿佛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

[63] 柳幹康『永明延寿と「宗鏡録」の研究:一心による中国仏教の再編』、法藏館、2015。

[64] 李辉:《吴越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5] 赖建成:《吴越佛教之发展》,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

[66]:《吴越释氏考》,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

[67] 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六朝志怪小说研究》(台湾政治大学,1971)、博士学位论文《唐碑志所见女子身份与生活之研究》(台湾大学,1990)皆与吴越国研究或佛教研究无关。

[68] 黄绎勋:《吴越诸王(893~978)与佛教》,《中华佛学学报》第17卷,2004,第123~147页。

[69] 王士伦:《五代吴越国王投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专刊(1980—1990)》,科学出版社,1993,第289~294页;赵幼强:《唐五代吴越国帝王投简制度考》,《东南文化》2002年第1期,第31~36页。

[70] 罗争鸣:《吴越国钱镠、钱俶崇道简论》,李最欣主编《吴越钱氏家族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10,第345~348页。

[71] 孙亦平:《杜光庭与天台山道教》,《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23~128页。

[72] 曾国富:《道教与五代吴越国历史》,《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33~39页;曾国富:《五代时期割据政权中道士受宠现象探因》,《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第134~136页。

[73] 山崎覺士『中国五代国家論』、思文阁、2010。

[74] 此文中译本题《吴越国王与“真王”含义——五代十国的中华秩序》,收入《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第127~154页。

[75] 钱志熙主编《乐清钱氏文选丛编》,线装书局,2010。

[76] 邹小芃等:《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7] 屠树勋:《钱镠传》,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78] 陶初阳:《吴越钱王文化通典》,华文出版社,2016。

[79] 屠树勋:《五代·吴越国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

[80] 〔日〕池泽滋子:《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1] 〔日〕池泽滋子:《钱勰年谱》(上),《吴越钱氏》第4期,2010,第33~42页;〔日〕池泽滋子:《钱勰年谱》(中),《吴越钱氏》第5期,2010,第34~43页;〔日〕池泽滋子:《钱勰年谱》(下),《吴越钱氏》第6期,2011,第14~21页。

[82] 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

[83] 梁太济笺证《南部新书溯源笺证》,中西书局,2013。

[84] 柳立言:《北宋吴越钱家婚宦论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4分,1994,第903~955页。

[85] 姚礼群:《宋代吴越钱氏家族的人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大学,1996。

[86] 姚礼群、张伟:《宋代钱氏家族人才状况初探》,《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4~19页。

[87] 郑铭德:《忠孝世家:宋代吴越钱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清华大学”,1999。

[88] 卢婧萍:《钱惟演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89] 马天宝:《北宋吴越钱氏后裔——钱惟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

[90] 李辉:《钱惟演诗歌创作心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6。

[91] 会议情况参见李最欣、李亚莉《中国首届吴越钱氏家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第159页。

[92] 李最欣主编《吴越钱氏家族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10。

[93] 《钱惟演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94] 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