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吴越钱氏研究

虽然吴越国的国祚十分短暂,不到百年时间,但统治这一国度的吴越钱氏家族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钱氏,几乎无一不称是吴越钱氏后裔,且有家谱为证。除了吴越国创立者钱镠所开创的吴越国这一政权有助于吴越钱氏的发展外,北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在亡国后的仕宦(如枢密使钱惟演、参知政事钱端礼、宰相钱象祖等)、婚媾(如与赵宋皇室联姻)方面的成功,也有重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则在庞大的钱氏族人数量基础上,涌现出各领域的知名学者,更加衬托出吴越钱氏的辉煌。对此,相关学者多有讨论。

首先是吴越钱氏族人的重视。吴越钱氏家族之辉煌,其原因部分在于优秀族人通过自身的成功将家族发扬光大,部分也在于大量普通族人对本族文化孜孜不倦的保存之功。其中,存世至今数百部钱氏族谱是其中的基本文献,而像明代《吴越顺存集》、民国《钱氏家乘》这样的家族核心文献辑录,更有助于保存五代宋元以来的早期文献。20世纪,随着现代学术的兴起,部分吴越钱氏成员也纷纷利用家族文献资源整理和传播吴越钱氏文献,比如前文提及的《吴越国武肃王纪事》《吴越书》。此外,还有北京大学钱志熙主编《乐清钱氏文选丛编》[75],因其出自乐清白石钱氏,故以其中文系专业知识对乐清钱氏的文献进行了整理。至于目前全国各地各种名目的钱氏宗亲会的交流刊物,比如临安《钱镠研究》、上海《吴越钱氏》等,也经常刊发钱氏族人和族外人士对吴越国和吴越钱氏的研究。钱镠家乡杭州市临安区也出版过当地学者邹小芃等的《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76]、屠树勋的《钱镠传》[77]、陶初阳的《吴越钱王文化通典》[78]、屠树勋的《五代·吴越国史》[79]。不过钱氏族人和钱镠家乡文史工作者的关注,虽然有家族资料占有的优势,但有时候不免过于凸显家族本身,以及做一些重复劳动。

其次,吴越钱氏的文献不独为钱氏族人所拥有,早已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遗产,故也吸引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最知名的就是日本中央大学池泽滋子对宋代钱氏文人的研究,出版有《吴越钱氏文人群体研究》[80],综合梳理了吴越国时期钱氏诸王、诸王子和北宋时期钱惟演、钱易等人的诗文成就和文学活动,并附录《钱易年谱》《钱惟演年谱》。此后,她还进一步整理了《钱勰年谱》,分三篇发表。[81]整体而言,池泽女史的研究偏重于文学研究,对文献的考辨尚待深入。以钱易而言,关于其知名的笔记《南部新书》,目前已有陕西师范大学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82]、浙江大学梁太济笺证《南部新书溯源笺证》[83],若能进一步从文献角度全面细致整理钱氏家族成员其他著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钱氏家族成员在宋代文人群体中的具体定位,当更有意义。

早期从学术视角关注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当属台湾学者柳立言和大陆学者姚礼群。前者在1994年发表《北宋吴越钱家婚宦论述》[84]一文,后者有《宋代吴越钱氏家族的人才研究》[85]一文,并有其他几篇文章发表。[86]但两人都未能进一步深入。此后,讨论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成员的论著所在多有,如郑铭德《忠孝世家:宋代吴越钱氏研究》[87]、卢婧萍《钱惟演诗歌研究》[88]、马天宝《北宋吴越钱氏后裔——钱惟演研究》[89]、李辉《钱惟演诗歌创作心态研究》[90]。乃至杭州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吴越钱氏家族研究所,以李最欣为所长。该研究所在2008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了“中国首届吴越钱氏家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1],并将会议论文集中编辑为《吴越钱氏家族文化研究》[92]一书。可惜,该所在此之后基本没有什么活动。

近年来,笔者在进行吴越国边疆州研究之余,也关注吴越钱氏家族研究。首先是受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为“浙江文丛”整理了《钱惟演集》[93],这是对吴越钱氏在北宋时期的第一位宰相级别人物的文献整理,因其文集已经散佚,故主要是收集散落各处的篇什。在编辑过程中,笔者进一步梳理了吴越钱氏家族在吴越国、两宋时期的世系、艺文和碑铭等信息,形成几篇专文(皆已收入本书,发表信息详见本书所附目录)。不过笔者对吴越钱氏家族成员的关注,目前依然处在从资料整理向历史研究的过渡阶段,主要在于学界对吴越钱氏的研究其实并未建立在对资料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今后,笔者还将继续梳理吴越钱氏的基本史料,并进一步讨论更多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