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第四章 健全的人格

一 形成健全人格的两个因子

在上一章我们已曾叙述到心理健康底几个重要的标准,并且下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凡行为和这几个标准相符合的,他底人格便算健全。可是形成健全的人格(healthful personality),那就是说要做到这些标准,又被两个因子——常态的天赋和适宜的环境——所决定。为着想使读者得到较清晰的概念,在这里有如下的分别的讨论。

(一)常态的天赋

常态的人,总是占绝对大多数,所以假如一个人底天赋的一切,都和普通人一样,就很容易找到和他相仿的人做同伴。因此,心理的发展,也便能走上正常的路。那些能力过高或过低的人,因为人数很少,所以平常所接触的,大半都是和自己不很相类的人。一个人处在和自己能力不等的团体中,是很难适应的,心理自然不易健全了。

假使一人的天赋,和常人异样,无论是身体上或心理上有了缺陷,对于健全人格的发展,都会是一种重大的障碍。独眼、聋耳、跛腿、麻面以及智力较低的人,由于他们身心上的某一部分失了常态,对于寻常的环境,很难适应。所以他们的性情,常是很怪僻的。他们不能适应环境的原因,据说并不在缺陷的本身,而在于旁人对他们的态度。只要看社会上一般人对于那些有缺陷的人,不是常毫不留情地掷给他们以有意的讥笑和戏弄吗?他们既然只能得到旁人轻蔑的歧视,对于自己的缺陷,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过度的感觉。他们时常自怨自艾,抱憾终生。有一些人以为残疾者的心,每较常人狠毒,因此就更憎厌他们,这简直是一个荒谬的错误!也许有些残疾者确是较常人残酷,但记着,这种变态的心情决不是与他底残疾同时产生的。同样地,它是由于那种不利于他的环境孕育而成。当他们时常遭遇到不能忍受的歧视,因而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人、物,发生激愤和憎恨的时候,变成残酷凶恶原是一件可能的事。所以他们的凶狠,决不能说是一种先天带来的罪恶;从而,它更会随着外来歧视程度之加深而变成格外剧烈。试想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如何能产生健全的人格?所以有缺陷的人,最好和他的同病者,生活在一起,使彼此之间,并不感觉特异,更不会得到轻视、讥笑的待遇。这也就是盲哑院、低能院等机关,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的原动力。因为歧视是不会产生于有着同样的缺陷的人群中的,并且,在那些场合,他们能与能力相等的人竞争,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益。譬如聋子和耳聪的孩子,因为生理上的优劣,彼此竞争是很不公平的。跛子和长腿赛跑,他的必然失败,也自是在意料中的。但在残废院中,聋子只和聋子竞争。跛子只和跛子竞争,大家都有成功的机会,对于自己的缺陷,便不会十分地注意了。所以残疾儿童的父母,极应采取这种政策,把儿女送到残废院中去教养;若和常儿在一起,常会因屡遭失败而产生一种自卑的感觉,成为人格上永久的疾病。

这是一个几乎不能使人相信的事实:略微有点缺陷的人,比较缺陷很深的人,反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的疾病。一个全身瘫痪不能移动的人,常能得到大众的怜惜和同情,适应较为容易;一个一足微跛的人,却最容易受到大众的讥笑和歧视,因此适应反而困难。所以索性是低能或者有严重的缺陷,问题还小;稍微和常人不同的人,关系倒大,应该格外注意。

有缺陷的人,最好能和同病者处在一起。可是疯狂的人却是例外。自然,我们对待疯子的态度,应该和对常人一样,不应有些微的歧视。但是让许多疯子,共同生活,互相接触影响,很少见到常态的行为,这并不是一种适当的方法。有许多人都以为疯子的最理想的环境,莫过于私人的家庭。因为在家里,一则病人可以得到家人的安慰,再则又可减少和常人两样的感觉。最近丹麦已经采用这种主张:精神病人并不移住医院,而由医生到病人的家里分头去医治和指示一切。施行以来,效果显著。在这儿,病人的家属对待病人的态度,是最关紧要的,若是把病人锁在家里虐待,不听从医生的指示,那可又当别论了。

同样,罪犯合住在一起,也是不相宜的。所以有许多人批评监狱制度,认为不良。甚至有人说监狱是犯罪的专科学校,因为在那儿,各种犯罪的课程,如奸淫、抢劫、贩卖违禁品、吸食鸦片等等,都应有尽有,包括得非常完备。所以有一个偶然犯罪的罪犯,被拘禁在监狱中之后,和许多经验丰富的老罪犯朝夕相处,受了他们的熏陶和指导,一旦释放出来,反而变成职业的罪犯了!所以罪犯住在一起,不但不能发展成常态的人格,反而有增加变态的趋势。

生来身材特别高大或特别矮小的儿童,往往不能适应,会变成有问题的儿童,尤以身材高大的为甚。希利[1](William Healy)发现有许多身材过高的儿童,并没有其他身体或是心理的缺陷,但在一些集团,如家庭或学校中,都不能适应。因为一则这些儿童自己有了“我已长大了”的错误的观念,就常会离开与他同年龄、同能力的一群,而喜欢和他们身材相仿的人在一起。换一句话说,便是因为自己身材高大,就常和年龄较大的人为伴,能力既不相等,适应自感困难。二则旁人也常当他们大人看待,从身材上推测他们的能力,对他们有过度的希望。所以当他们成功的时候,好像是应该的,得不着奖励;但若遭遇到失败,却会受到过分的责备。我们不是常可以听到大人这样责备儿童说:“看你的样子这样大了,连这点事都还做不来吗?”这样,儿童渐渐地对一切的兴趣都减退了,为着没有一个快乐的效果作为第二次做事的鼓励,这也是难以适应的一个原因。

至于身材矮小的儿童,因为大家都当他比其本身年龄更小的小孩看,所以还比较地容易适应。但是也有一层危险,就是很容易受到大人过度的保护。为此,大人们不敢信托他们做负责的事;而他们的错误,也会受到过分的原谅。这样,有许多能力所及的事,因为大人不让他们有尝试的机会;正如一管有着一个锈了的钥匙的锁一般,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得不到充分的启发,渐渐地他们真不能做那些事了,他们的进步非常迟缓,然而却不自觉,且常以此自满,终于变成一个呆子了。

智慧的定义,也有人定为适应的能力,所以智力可以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天赋智力较低的人,心理容易失常。根据许多调查的统计,疯狂和罪犯,以智力较差的人为多,这正是证明他们的不能适应。智力低的儿童,恰如身体上有缺陷的儿童一般,假使常和普通儿童在一起,因为各方面都竞争不过,常易产生自卑的感觉。对于健全人格的发展,也是一种妨碍。所以在低能院中或学校中将智力较低的儿童,另外组成一班,使他能和智力相仿的儿童在一处工作或游戏,不会屡遭失败,换言之,不会时常受失望的打击,必定要快乐得多了。

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智力较高或较低的儿童,一样都有发展健全人格的可能。主要的原则是:具有各级智力的儿童,应该和他年龄能力相仿的儿童,多相接触。愈是在竞争的团体中,显明的表示出成败,而且很容易受到一般羡慕或轻蔑的,愈应该如此,否则便和心理健康有害。

一个天赋有缺陷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和常人不同。这种缺陷,如果很是明显,容易被他人所注意,或者常自己想到别人对他两样的态度,适应必定愈加困难。反之,假如这种异常的部分,比较隐蔽,不易被人觉察,或者虽然觉得而并不表示奇异,或者自己并不关心这个缺点,那就比较容易有常态的发展了。有缺陷的人,神经常是过敏的,向跛子作一个善意的微笑,往往会发生误会,被认为是在耻笑他。所以我们对于有缺陷的人,应该非常留意,不可丝毫露出异样的态度,使他们感觉到难堪,以致驱策他们走上不健全的道路。

有缺陷的人,如果常是受到旁人的讥笑,为着要去除这种苦痛的难堪,他们往往会避免同伴,养成孤僻的行为。怯弱者逃避现实,退向自己的幻想中去获得满足;强硬者则故意反抗,产生种种反社会的习惯。后者不但和本人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就是社会也常蒙损失。我们又怎样可以不注意呢?

无管腺分泌异常——太多或太少——常是产生变态行为的原因。它对于情绪的变化,关系更大。有些人容易兴奋,有些人却异常淡漠,推究原因,大半由于无管腺分泌失常所致。所以生来分泌太多的人,应该施行手术,减少它的分泌量;生来分泌太少的人,也应该另外注射一种内分泌精,补充它的不足。最近有许多精神病者,都因为经过无管腺分泌量的治疗,而恢复常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密切的关系了。

(二)适宜的环境

健全人格的发展,决不能单只凭借常态的天赋,它必须还要看环境是否适当。譬如一座房屋,要它牢固不倒,固然用的材料要坚固,但是另一方面还得视环境中有无意外的发生。假如常有飓风、地震等变故,纵使材料如何坚固,也经不起这些暴力的摧残,而终至于倒坍。人,也正是如此。所以要培养健全的人格,适宜的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一个理想生活的环境,自然不是有非常困难,不能适应的;但也不是毫无困难,太容易适应的。适宜的环境必须使住在此环境中的人,要花相当的精力和辛劳。简单得像一条直线似的环境,缺少适当的刺激,使人应有的自然发展受到阻碍;太困苦的环境,也容易使人失望灰心,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家庭生活美满的人,容易有正常的发展。反之,家庭中常发生变故的,如死亡、离婚、重娶或再嫁等等,因为遭受风波,所以不易获得健全的人格。同样的,有家庭组织的人,比较没有家庭随处流浪的,少有心理异常的问题。凡是家庭内父母、兄弟、姊妹、夫妇、子女都全,有彼此接触适应的机会的,才是最适宜的家庭环境。

环境突然变易,因为缺少准备,适应比较困难。例如从家庭生活忽然改为学校生活,从乡村突然迁移到都市,从一种职业换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经济状况换到另一种经济状况。虽然环境的改变是富于刺激性,足以发展人的适应能力,但是太多或是太大的转变,也会使适应发生困难,和人格的发展有害。现代的文明,减少了人们由改变环境所受到的震愕。交通的便利,各地报纸的流通,以及电报、电话、邮政不断的往来,使我们对于别种环境,都早有了精神上的接触,所以环境的改变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如以前的剧烈了。

但是从相反的一端,现代的文明也正是促进人们变态的原动力。著者已经在上面提及,现代的文明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而这个多变更的环境,又使人们产生一种不稳固的情绪。一切人事都趋于尖锐化,只消轻轻一击,人格立即便会破碎了。因此人们很易失却心理上的平衡,尤其是智力较低的人,因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已经是很薄弱的。

二 遗传与环境

在这儿,我们遇到一个当前的问题,便是:对于人格的发展,遗传和环境,究竟哪一种比较重要?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已经有很长的争论,此地没有篇幅可以详细讨论。不过总括起来,不外两派:一派主张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全被先天所决定;另一派立于相反的地位,以为人格的形成,全凭环境的势力。这代表两个极端的意见,其实都不适当,而且会使人误以为遗传和环境是彼此独立的。遗传和环境互相关联着,不能分离,决不是背道而驰各不相谋的。农夫种稻,希冀着丰富的收获,不但要选择优良的种子,并且要用肥沃的泥土,以及滋养的肥料与充足的灌溉。好的种子,必须种在好的泥土中,得到好的营养,然后才能有好的收获。人类遗传和环境的问题,也应该同样看待。所以要想发展成健全的人格,天赋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都很要紧。不过遗传是固定的、不变的,除出慎选配偶实行优生以外,是人力所不能及;环境却是可以改良的。

凡是培养儿童人格责任的父母或教师,不可过分看重遗传,忽略自己的责任;更不应该用遗传的名义来掩人耳目,借此推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利用适当的环境,使儿童先天的能力,得到一个最大可能的发展。农夫要得多量的收获,固然最好是先有优良的种子;但若把它们不经意地撒在瘦瘠坚硬的土地上,也不经过一番应有的努力,那么纵然它们是出自优种,又何能获得丰满的生命?由此可知,肥沃的泥土,适宜的天气,谨慎的保护,这些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即或种子不是顶好,农夫仍应竭他们的能力,去改良环境,以冀得到较多的收获。决不可因为种子的欠佳,便索性不去理会,肥也不施,草也不拔;这样的结果,一定更会遭到不堪设想。所以无论是父母或是教师,不管儿童的天赋是厚是薄,都应该一样的努力改善环境,培植他们长大起来,发展成健全的人格。

三 发展儿童人格的条件

伯纳姆(W.H.Burnham)曾经贡献过八个条件,为发展儿童人格的参考。[2]这就是改善环境的方法,使儿童能处于适宜的环境之中,得到正常的发展。

(一)保存儿童统一的趋势

统一的行为,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当人们注意集中向着一个目标的时候,就表示着人格的统一。儿童生来有注意的力量,所以统一是生物天赋的趋势。我们应该保存儿童这种自然的趋向,不让有分散的机会。当儿童专心致志地从事某种工作,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来,正是一种统一的训练。可惜我们最容易忽略这点,例如当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用积木建造他们理想的美屋,大人往往会对他们作别的差遣或呼唤,致使他们一贯的精神也随着工作中止了。这种情形,当儿童读书的时候,也许比较少见;反过来说,在儿童游戏时最容易碰到,譬如儿童玩沙泥,甚至就会遭受到故意的禁止。因为在现在,我国一般的家庭,还是贬抑着游戏在儿童时期应占的地位。但无论是有意或无意,这样不时地去干涉儿童的工作或活动,分散他们的注意,对人格发展而言,总是很不相宜的。

(二)儿童的工作

伯纳姆以为发展人格最便利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做有价值的工作,使能全神贯注。所以我们应该供给儿童各种工作的机会,任他们自己去选择适合兴趣的工作,因为只有如此,注意才会集中。大人指定的工作,不一定就是儿童所愿意做或喜欢做的,也许更会相反地使他们感觉不到丝毫兴趣的,这样又怎能引起他们一贯的注意呢?所以,最紧要的,我们应该让儿童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机会;而且那些工作,最低限度也该是具有一般的儿童性的。我们决不能把许多极困难的工作,给儿童选择。这种合理的计划,在现代的学校中,已经渐渐实现。幼稚园的新教学法,不是都在提倡儿童的自由活动吗?教育上的几种新方法,如蒙台梭利制度[3](the Montessori system)、设计教学法(the project method)、道尔顿制(the Dalton plan)等,都有着注重儿童自由工作的一个共通性,虽然在实行的方法上,有着若干相异之处。现在,甚至在大学中,也渐有这种让学生选择工作的新趋势:毕业的论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它不正是给学生以自由选择和独立工作的权利吗?总之,在新式的学校中,自由活动,已经代替了强迫的工作了。唯有自己选择的工作,才会专心去干;也唯有自己选择的工作,才会有益于人格的发展。

(三)困苦的应付

过度的困难和阻碍,使人时常失败,对心理健康有害,但是如果能面向困难,克服困难,却可以增加势力,使人格格外统一。所以无论何人,都应有应付困苦的经验,然后才能生存在这世界之上,否则往往会被淘汰。著名园艺学家伯班克[4](Lutter Burbank)对于植物的种植,有几句经验谈,可作为一般父母及教师训练儿童的南针。他比较仙人掌和玫瑰花适应环境的能力。[5]仙人掌几千年来受尽了风霜的侵蚀,雨雪的摧残,因此适应的能力也最强。无论在热带、寒带或沙漠中,都能照常发展,丝毫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伯班克曾把一株仙人掌高悬树上四年,再取下移植到泥土中,居然不到十天,仍能复活。他又曾把仙人掌放在麻布袋上,距地四尺,不久它的根居然能穿过了麻袋,自己伸到土中去。至于玫瑰花一向是受人保护惯了的,一点疏忽,便会死去。因为它从未有困苦的经验,所以适应的能力也差多了。人类也和植物一样,娇养惯的儿童,一生没有遇到艰难,一旦碰到小小的阻碍,就会手足无措,不能应付。因此我们教育儿童,必须使他历尽艰险,克服困难;累积起丰富的经验,对于恶劣的环境,才能应付裕如,不致被环境所吓退。卢梭(J.J.Rousseau)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曾说过:“苦痛为人间底运命。人生所到底地方,即伴有苦痛。设不与苦痛相会,则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不行的。所以在婴孩时代,使他尝婴孩相当的苦痛,以练其身体,乃为极幸福的事情。”[6]又说:“我们单想去保护儿童,这个实在是不完全的,凡儿童如变为成人,必使他自己能够保护自己,必使他足以支持运命的打击,必使他能够忍受贫富;而于必要的时候,虽冷如冰岛底白雪中,热如玛儿他岛底赤岩上,必使他都能居住。”[7]又说:“由经验所得,娇养惯底儿童,往往容易死亡。……锻炼儿童的身体,使他不论季节、气候、风土底变化,不论饥渴,不论疲劳,都能承受;即投入于司搭格司底海中,亦担当得起。”[8]在中国,二千年前的孟子,已经有了这种主张。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9]总之,困苦的应付,身心的磨练,都能增加自信力,不畏艰难,使儿童敢直面困难,设法解决,不致见而远避。有这种经验的儿童,长大起来,自能有统一健全的人格。

(四)持久的态度

凡要想保持心理健康的人,对于心理卫生的原则,必须能继续实施,历久不倦,假如一曝十寒,效力自然很微。所以持久态度的训练,亦是人格发展底一个有力的帮助。

重复本来最易使人厌倦。任何足以激动情绪的情境,在第一次经验的时候,纵然可以使人情绪极度紧张,可是出现几次之后,刺激的力量便会逐渐减弱,不易唤起强烈的感情了。商店的广告时常变换式样,就要希冀保持它的刺激性。重复不仅会使情绪麻痹,无论何事,只要重做一次,也会使人厌倦不快。现在且举几件日常的事为例:做好的稿子被墨水沾污了,重写一次;复算一篇算错的账目;对于儿童的指导,因为他们未曾注意静听,把讲过的话再述一遍……这些都足使人感觉厌烦。消极方面的经验,也是如此。听人重述已听过的故事或演讲,虽然讲得非常流利动听,总是乏味的;一部小说当第二次看的时候,兴趣便不及第一次看时的浓厚了;报纸、杂志上重复的辞句,一再出现,也会使读者异常惹厌。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对于这种麻痹化的结果,应该设法预防,因为有许多习惯,都需要天天继续实行,不能随行随辍、有始无终的。不但如此,只有做事有恒心的,人格才能算为完整。若是兴趣容易转变,做事极易厌倦,丝毫没有毅力的、健康的程度,一定很低。所以儿童从小就应有这种持久态度的训练,使他们每日都能专心地从事于工作,以求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五)适应的训练

各人心理健康的程度,既然要看适应的能力而定,所以儿童幼时,就应该给予适应环境的特殊训练。在各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中,最好的是将儿童放在自然的环境中,任他自己去应付。许多环境的势力中,气候要算是最重要的一种。亨廷顿[10](E.Huntington)曾说过温带气候之所以适宜于心理的活动,就因为它富于变化。所以一个人如居于气候时常改变的地方,学习对于各种温度的适应,那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是显然地有利益的。

假使儿童所居的地方,得不到环境改变的利益,我们便应该给他们某种特殊的训练。至少如幼稚园中的陈设,应该不时换新的布置,或增加些新鲜的玩具。时常改变的环境,可以训练儿童适应底能力的。因此,多次的校外参观和郊游,正是儿童幸福的捷径。此外还有一事,我们应得注意的,就是儿童遇到新环境,应该让他自己去适应,切勿过度地帮助他。最可怜的要算是富贵人家的小孩了,他们的父母和仆役替他们准备好了一切,不用他们自己费一点心。他们简直没有练习适应新环境的机会,怎么能有健全的人格呢?卢梭也曾说过:“诸君倘使常常指示儿童,常常对儿童说:‘到这里来’,‘去那边去’,‘止’,‘做这个’,‘不要干那些事’,则是使儿童变为愚钝。倘使诸君的头,常去指导儿童的手腕,那么儿童的头,对于他自己变为不必要。”[11]又说:“无论什么事,教师有以权威去命令的习惯,则儿童除被命令之外,什么事都不去做。没有命令,他虽饥而不敢食,虽乐而不敢笑,虽悲而不敢泣,虽一换手,一动足,都不敢行。甚而至于不得容许,将不敢呼吸。诸君若代为儿童去思想各种事物,那么再要儿童去想什么?诸君既为他代想,儿童对于不论什么,就无思想的必要,诸君为儿童底安宁幸福十足地尽力,儿童自己,逐以为不必去担这种忧虑。这样一来,儿童不论什么,都靠着诸君的判断,自己什么事都不去做。……这种儿童,你不教他息,他只管会吃,除去你的命令,他不知道自己的肚子饱不饱。”[12]因此,记着,让儿童自己去练习适应,不要过分的帮助他们;给予适当的指示,仅在他们需要的时候。

(六)睡眠的反应

睡眠和人格的关系,素来是很少有人注意的。其实我们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睡眠上,譬如你活了60岁,睡眠的时间便实足有二十年,所以睡眠的重要,也就可想而知。最近法国变态心理学家克拉帕瑞德[13](Claparède)认睡眠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反应。他以为睡眠并非因为疲劳,乃是防止过度底疲劳的。我们如果承认克氏底主张,那么睡眠对于人格的关系,就显得格外密切了。

睡眠的功用,既然在防止精力的疲竭,结果可以巩固人格,自属不言而喻。凡是日间足以分解人格的势力,如紧张、冲突、忧虑、怕惧等等,一到睡眠,便会自然松懈,失去势力。所以睡眠的习惯,非常重要,必须从小养成。尤其在儿童时代,充分的睡眠,对于统一人格的发展,似乎格外重要。有许多心理疾病,都由于睡眠失常而起,因为睡眠的时间太少,正表示分解人格的恶势力异常跋扈,人将时刻停留在紧张的状态之中。

(七)情绪的控制

情绪是一种骚动的状态。愤怒和怕惧,都会使人身体颤栗,语言无序,动作失了调节;在身体内部,也有许多有害生理的变化,例如消化停止,血压增高等等。换句话说,剧烈的情绪是一种破坏人格的势力,我们应该加以控制。但是不幸得很,我们对于情绪的知识,到现在还是异常浅薄。情绪怎样可以改变,我们也还不很明了。至于训练情绪的目标,也不曾很具体的确定,甚至有许多人误以为情绪的控制就是情绪的压抑。其实,情绪过度的压抑正如过度的表现是一样的有害。我们应该使情绪有正当的出路,把情绪过分的力量导向有益的工作。例如图画、雕刻、塑造等艺术品以及文学的创作,都是发泄情绪的处所。歌德[14](Goethe)在抑郁的时候,据说做一首诗,就可将不快的情绪消灭尽净;在我国的古人中,也不乏许多“有感赋诗”的例子。所以我们应该从事于有兴趣的工作、游戏、艺术以及种种社会活动,使情绪得到正常发泄的机会。

(八)幽默的性质

幽默的空气,包含着快乐和希望,所以也是发展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善于幽默的人,处于任何沮丧困苦的境遇中,必能将严重紧张的情势,缓和松懈。幽默可以使人发生轻松的感觉,减低心理冲突的程度,所以有人称它为精神的消毒剂(mental disinfectant)。例如做错了一件事,善于幽默者往往一笑置之,不以为意;不善于幽默者,却因此烦恼愤懑,郁郁不乐,并且时时会想到这个错误,而自怨自咎。幽默的人不但容易使朋友接近,而且对于人生,必有一更远大适当的态度。伯纳姆说:“有几种职业,例如教师,幽默就是最重要的性质之一,虽然一般教师常是缺少这种性质的。”[15]他在他的名著《常态的心》中又说:“教师而不幽默,是件最不幸的事体。”[16]一阵开心的大笑,可以使许多不快意的事,一扫而空。所以幽默是去除隔阂最好的方法。演说家当向一般有敌意的群众演说时,也常利用这种方法,先讲一段有趣味的故事,以转变听众的态度。幽默既然有消除内心毒素的功用,对于心理健康,自然有很大的裨益。可惜一向未曾被人注意,所以普通一般人常缺少这种性质,或虽有而不充分,仍旧不能排除内心的抑郁和冲突。因此,培养幽默的性情从心理卫生的观点上看来,不能不算是一种急务。

以上八个条件,是有裨于健全人格底发展的。近来人格上发生疾病的很多,我们为预防起见,在训练儿童的时候,对于伯纳姆所提的八种要件,自应加以深切的注意。

四 结论

健全的人格,小半由于遗传,大半由于环境所决定。一个天赋较劣的人,若能一直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仍然能获得健全的发展。所以我们必得使环境(包含生活的训练)尽可能地理想化。分析地说,按照伯纳姆伟大的贡献:让儿童在一个有着适度的困难与变化的境地里,自动地去谋适应;训练他们有恒心地专注于他们所选择的工作;不要让情绪毁损他们的健康,更与此相反地,利导他们的情绪去发展想象和创造;使他们有充分的安恬的睡眠,培养他们幽默的态度;在这种情境中孕育成的人格,一定会是健全的。

参考书:

1.Burnham,W.H.:The Normal Mind. Chap.2.Appleton-Century.1931.

2.Burnham,W.H.:The Wholesome Personality.Chap.6.Appleton-Century 1932.

3.Dorsey,G.M.: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Nature.Chap.10.1935.

4.Howard,F.E.and Party,F.L.:Mental Health.Chap.5.Harper.1935.

5.Kirkpatrick,E.A.:Mental Hygiene for Effective Living.Chap.7.Appleton-Century.1934.

6.Riggs,A.F.:Intelligent Living.Doubleday.1929.

7.Rosanoff,A.G.:Manual of Psychiatry.PartⅡ Chap.25;Part IV chap.8.John Wiley.1927.

8.Taylor,W.S.:Readings in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ental Hygiene.Chap.23.Appleton.1927.


[1]原文为“希来”,今译“希利”。——编者注

[2]See W.H.Burnham:The Wholesome Personality,pp.192-213.

[3]原文为“蒙脱梭利制度”,今译“蒙台梭利制度”,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创。——编者注

[4]原文为“勃朋克”,今译“伯班克”——编者注

[5]See L.Burbank and W.Hall:The Harvest of the Years,p.239.

[6]见《爱弥儿》,魏肇基译,商务印书馆,第14页。

[7]见《爱弥儿》,魏肇基译,商务印书馆,第8~9页。

[8]见《爱弥儿》,魏肇基译,商务印书馆,第13页。

[9]见《孟子·告子》。

[10]原文为“亨听吞”,今译“亨廷顿”。——编者注

[11]见《爱弥儿》,魏肇基译,商务印书馆,第75页。

[12]见《爱弥儿》,魏肇基译,商务印书馆,第75~76页。

[13]原文为“克拉泊来”,今译“克拉帕瑞德”。——编者注

[14]原文为“哥德”,今译“歌德”。——编者注

[15]See W.H.Burnham:The Wholesome Personality,p.211.

[16]See W.H.Burnham:The Normal Mind,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