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挝:第2版(列国志·新版)
- 方芸 马树洪编著
- 5字
- 2025-04-03 17:34:51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上古简史
老挝上古史至今尚有未解之谜,这主要是因为文献资料极为缺乏,考古发掘也十分有限,加之在14世纪之前老挝长期无固定的文字,居民的生产、生活用品又多用竹木器,在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难以保留下来。但是,根据有限的考古资料,我们仍可管窥上古时期老挝地区的一些发展状况。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成果,中南半岛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是在越南凉山发现的新文洞猿人。新文洞猿人与北京猿人相似,属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0万年。老挝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可追溯到更新世中期末,距今大约10万年。在老挝查尔平原北部的遗址中,发现了人科骨骼遗存和猿人类型的牙齿,以及当时的人类使用的骨器和石器。坦杭地区人类的年代可能处于古人类学上的早期智人阶段。
从老挝目前的考古发掘工作来看,虽然在上寮帕香通地区地面上采集到一些火山岩制成的双面器,在川圹地区芒翁平原的古代冲击砾石地层中曾发掘出一件边缘经过打制的多面器,但这些石器仍不能作为确定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依据。所以,关于老挝是否经历过旧石器时代,还有待考古发掘工作的论证。
距今约1万年前,东南亚开始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20世纪30年代由法国女考古学家曼·科拉尼发现并命名的和平文化就是典型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和平文化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老挝上寮地区也有发现。在琅勃拉邦东北部的坦邦和坦南安两个遗址中,发现了方形石斧和有肩石斧。北山文化也是东南亚大陆典型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相较于和平文化,其进步之处是有了手制陶器,出土的石器工具中有磨制的掘土工具,表明当时的居民已从事原始农业。在琅勃拉邦以北10公里的坦南安遗址中,发现了北山类型的单面磨光短石斧,在南坦杭遗址中,出土了单面磨光杏仁状石器和三棱石器。在老挝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中,石器占多数,其中最多的是方形石斧,尤其是柄部细长的方形石斧。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老挝青铜时代及出土青铜器的详细报告,但已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在老挝中部的容马拉发现了一块单独藏在岩洞中的铸造铜斧的范。在琅勃拉邦地区的湄公河冲积平原上,也找到一些青铜器,包括斧、凿、镰、鱼钩和箭头等。在南乌河、南芽河以及南博河河谷地区的许多遗址中,也发现了用青铜器制造的工具。这些已发现的青铜器说明老挝地区曾存在青铜冶炼。
在沙湾拿吉以及乌汶等地发现了4面铜鼓,通过中国学者对其中“老挝1号鼓”的研究结果表明,铜鼓来自中国南方,年代大约在中国的战国末年至东汉初年。鼓上的某些图案不仅与中国南方的西林鼓及贵县鼓上的图案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与中国中原地区出土文物上的图案有相似之处。因此,中国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已经通过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迁徙传播到老挝地区。[1]
从上述这些远古文明呈现的文化多样性来看,其创造者,也就是老挝地区的原始居民的构成也必然是多元的。
老挝地区的原始居民主要是印度尼西亚人和尼格罗人,如坦邦和平文化遗址的主人就是印度尼西亚人,尼格罗类型主要是在老挝北部的北山文化中发现的。老挝地区的原始居民大多和后来迁入的南岛语系的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老听族系的一些民族。后来从中国云南迁来的一些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民族,如克木、拉威族等,也被划入老听族系。而从中国南方迁来的越人及其后裔,则主要形成了今天老龙族系各民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