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踏入书房,只见座中人身后的书架之上,满满当当陈列着竹简与帛书。
荀攸拱手作揖,恭敬说道:“郭公。”
钟繇微微一愣,随即赶忙下拜道:“见过郭公。”
郭鸿微微一笑,摆了摆手道:“二位请坐吧。”
荀攸并未有丝毫拘谨,径直落座。
钟繇见状,也急忙跟着坐下。
荀攸率先开口道:“前日我与郭公商议之事,不知进展如何?”
钟繇一头雾水,只能静静地聆听二人交谈,心中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正被卷入什么事情当中。
郭鸿沉思片刻,而后起身从架上抽出一卷竹简,在二人面前缓缓摊开,介绍道:“此乃我郭家先人研习《九章律》时,篆刻而成的竹简,上面大致记录了《九章律》的内容。不知公达,你可知道这《九章律》共有多少字?”
《九章律》由萧何所制,以李悝《法经》和秦律为蓝本,结合汉初社会实际需求,在西汉入关中时“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共计九篇,包含盗律、贼律等篇目,还新增户律、兴律、厩律,以完善对户口、赋役、畜牧等事务的管理。作为汉朝首部成文法典,其内容几乎涵盖了黎庶生活的绝大部分。
荀攸犹豫了一下,毕竟《九章律》属于律法范畴,荀家以经文传家,他对律法并不十分了解。
倒是身旁的钟繇开口道:“我倒是知晓,恐怕有十数万字。”
当年,他曾在蔡邕家中见过《九章律》的竹简全文,只是大致推算过字数,并未仔细研读。
郭鸿点头称是,认真说道:“实则为十七万一千三百四十三个字。”
这一数字出口,连荀攸都不禁大为惊讶,心中暗自感慨:“陛下,您这一念之间,便是如此大的动作。”
见二人面露震惊之色,郭鸿这才说道:“既然字数如此之多,如今公达,你说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陛下的请求呢?”
钟繇一听,感觉事情有些不妙,连忙拱手,正欲告辞,话还未出口,便被荀攸按住双手。
荀攸微笑着说道:“既然今日元常都来了,倒也省得我再去寻你,就坐着一同听听吧。”
钟繇心中暗叫不好,只觉得自己已然上当,无奈之下,只能乖乖跪坐好。
荀攸神色郑重地朝着郭鸿说道:“我认为,郭公务必应下此番重任,而且非郭公莫属,其他人难以胜任。”
郭鸿捋着胡须,并未立刻回应。倒不是他不想一口答应,只是他实在觉得自己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钟繇知道自己脱身无望,便出声询问道:“二位,能否告知我,你们究竟在说何事?”
郭鸿看了一眼荀攸,见他没有阻拦之意,便解释道:“便是陛下认为大汉律法体系混乱,内容繁复,打算重新修订,逐步订为十二篇,分别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中各篇还有细分目录。依照我们估算,若真按陛下所言修订,那涵盖的内容将极为广泛,字数恐怕远远超过《九章律》。”
汉律从萧何《九章律》起算,叔孙通增傍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有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加六篇,共六十篇。
又汉时决事,集为《令甲》以下三百余篇,及司徒鲍公撰嫁娶辞讼决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一般人看得只会头晕脑胀。
说罢,郭鸿苦笑一声,望向钟繇,长长叹了口气。
其实在郭鸿看来,若是删去职制篇和擅兴篇,以现有的《九章律》为蓝本,他郭鸿或许还能初步完成刘辩的要求。
然而,关键就在于职制篇与擅兴篇,刘辩对这两篇有着极为完善的架构,其核心目的是要彻底巩固皇权。自己若是参与其中,便会彻底卷入中央政治,而他当初正是为了避免被牵扯其中,才辞官归隐的。
况且刘辩要他做的,远不止这些。
刘辩其实对法律并无深入了解,这十二篇的名目与目录都是仿照唐朝的律法而来,具体内容他也记不太清,所以只能委托郭鸿操办此事。
钟繇一时间没明白其中的难处,毕竟以郭家的底蕴,编撰律法并非难事,便只是问道:“这又有何难?以郭公的才能,应当很容易完成才是。”
郭鸿摇头,苦笑道:“还不止如此,陛下还要求我为这部律法书写注释、阐明义理,如此开宗立派之事,我实在难以做到。况且陛下有意让天下负责审判之人都学习此书,我自觉才疏学浅,实在无法胜任。”
钟繇听后也有些懵了,心想这天子难道是打算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不成?
荀攸赶忙安慰道:“倒也没郭公说得这般严重,陛下日后不过是想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天下法度,只有这个机构与御史台的人需要熟知此书而已。”
钟繇听完荀攸的话,心里直犯嘀咕,甚至产生了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的想法。
荀攸留下钟繇,其实是因为他知道颖川有不少家族都精通律法。除了眼前的钟繇,如今远在颖川陈家的陈群,也是极为擅长律法之人。
“此事不知公达留我下来所为何意,我在律法方面一窍不通,留下来也派不上用场啊。”
其实他也听出来了,刘辩有意借助律法重新调整天下职权,如此以天下为己任的事情,他钟繇自认为难以胜任,只想赶紧逃脱。
虽说历史上的钟繇在律法方面造诣不算高,但也曾提出废除死刑、以肉刑代替的意见,倒也并非完全不懂律法。
荀攸却一把摁住钟繇,说道:“元常,陛下听闻你楷书极佳,此番成书,务必要求展示清晰、明了,正缺你这样的誊写之才。”
钟繇心里明白,自己这是被拉来当壮丁了,当下便想拱手告辞。如今他连究竟该追随何人都还没弄清楚,可不想就这么上了刘辩的龙船。
却见荀攸接着说道:“陛下欲设立汉理台,其规制与御史台相同,职责是驳正刑狱案件,甚至陛下评判的案件,以及天下大案都由这个机构负责。你若参与此书修订,便是为你钟家谋得一条通天之路。虽说进入这个机构要经过陛下考核,但这律法都是出自你们之手,钟家难道不占据优势吗?”
钟繇一时犹豫不决,就连郭鸿也有些心动。
他们这些世家所追求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让家族绵延千年,长盛不衰。
对于东汉的这些世家而言,掌握一门经学是求官与维持家族的法宝,若能为家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庇佑家族千年,倒也未尝不可。
再说刘辩难道不担心有律法传家的世家出现吗?
实际上他还真不担心有家族靠着律法传家,甚至与他对着干。
最为主要的便是有先决条件,即要经过刘辩自己的考核,按照他的设想,这考核大致等同于后世的法考,不过肯定会简单许多,所以能够进入汉代司法体系的,绝非平庸之辈。
再者,后世可是有着不少以道德儒学行事的大臣,儒学经典任由他们解释,以此限制皇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其核心在于儒学经典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意思,就是阳明新学,自王阳明去世不过几年,也能分为数派,更别说儒家经典了。
然而律法却有着较为明了的意思,不容任何的诡辩解释,当然,司法体系的腐败不涉及此列。
若有世家倚仗律法条文与帝王对抗,便是公正严明的表现,反而能够促进国家司法体系的进步,保证司法公正。
刘辩反倒希望能多出一些为维护司法公正,敢于与代表最高权力的天子对抗的法痴。
法律需要逐步完善,刘辩也绝不会让律法出现大规模漏洞,导致天下大乱。
钟繇咽了口唾沫,怔怔地望着荀攸道:“陛下,可有为此书取名?”
荀攸见钟繇已然心动,便说道:“陛下取名为《汉律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