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悔不当初

潘稚芬 徐海萍 嘉兴市第一医院结核科

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施小军(化名),今年才43岁,本是邮电局的职工,离职后一个人居住。

2019年4月19日,施小军的妹妹回家看望他,发现哥哥一个人卧病在家,叫了几声也没回应,走到房间才发现哥哥额头烫得吓人、意识不清,喊他叫他只傻傻地看着,目光无神,也不认识自己。妹妹立即叫了救护车紧急将哥哥送至医院救治。随即赶来的父母和亲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个劲地询问医生“孩子怎么啦?得了什么病?”“医生,求你们救救我儿子,他到底怎么啦?究竟是怎么回事?为啥就不认识人了呢?连大小便都不知道了,怎么办呀?”医生边劝慰家属,边详细检查,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初步明确了施小军的病情。医生发现施小军的白蛋白很低,两个肺几乎成了破棉絮,百孔千疮,在痰液、脑脊液里均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这时候医生判定施小军患有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并伴有恶病质、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气胸等,情况不容乐观。

在医院治疗期间,患者几度神志不清,病危反复,经医生全力抢救,把施小军几次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经近3个多月的住院治疗,2019年7月23日,施小军病情好转,办理了出院手续。一家人终于松了口气,儿子的命被医生救回来啦!施小军自己也是悔不当初,讳疾忌医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冤枉钱,还险些送了自己的命。

回顾患者的病情,父母及家人怎么都难以相信,好端端的一个小伙子,怎么会得这个病,又怎么会病得如此厉害!若不是妹妹回家探望,估计儿子的命就丢了。

医生结合施小军的就诊记录,并向其详细了解前期就诊情况,发现早在2018年6月施小军就因为肺部不适,持续咳嗽、咳痰,在本市一家综合性医院呼吸科就诊,呼吸科大夫告诉施小军,你可能得了肺结核并伴有胸腔积液,需要到市医院结核科去治疗。当时的施小军听到这个消息,嗤之以鼻,心想自己平时身体很好,没啥毛病,仅仅咳嗽、咳痰几天,怎么可能是肺结核,就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去市医院治疗。之后几次接到社区医生的电话,叮嘱他及早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治疗,施小军依然我行我素,后来索性把社区医生的电话拉黑了,就这样伴随着咳嗽,半年时间过去了。2019年1月12日早上居然咳出了几口带血的痰,施小军开始有点害怕了。随即到了另一家医院呼吸科就诊,呼吸科大夫发现他的肺部都是雪花样的斑点,怀疑他可能得了肺结核,建议其转到结核科去诊治。施小军还是半信半疑,“我就是个感冒咳嗽,网上说结核病多发生在老年人和比较贫穷的地方,我这体格健壮,能吃能喝的,才不会是肺结核呢”,门诊医生没办法,只好让施小军签了字,再三叮嘱他,你不相信我们医生、我们医院没关系,建议他到其他医院看看,有病一定要及时治疗。施小军再一次地把医生的话当成了耳边风。病情一拖又是3个月。直到本文开头的2019年4月19日高热、昏迷的那一幕。

施小军早期讳疾忌医,造成结核播散、病情恶化,险些丧命,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病,症状大多由轻渐重,由不明显到明显,逐步发展。近一半早期患者症状较轻微,常不引起注意,有的常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气管炎”,导致就诊和诊断延误。因此保持对肺结核的警惕性,定期体检对于发现早期肺结核患者有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周围的肺结核患者呢?当发现周围有肺结核可疑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者时,就应高度怀疑其是否得了结核病,督促其及时到医院就诊,做X线胸片和痰液检查,避免因就诊延迟造成结核病变加重和传播。

施小军在综合医院诊治时,医生多次建议其到市医院进行结核病诊治,而不是在本院诊治。我国对结核病诊疗实施定点诊疗政策,非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非结核门诊发现的肺结核可疑者,要按照要求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以增加结核病诊治的规范性。

肺结核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治疗时所需的抗结核药物较多(3~4种),治疗时间也长(至少6个月)。抗结核治疗要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

早期:

即早诊断和早治疗。结核病发病初期,病灶内血液供应好,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巨噬细胞活跃,可大量吞噬结核分枝杆菌,有利于组织修复。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缩短患者的传染期。

联合:

即必须联合用药,制订合理的化疗方案。这样既提高杀菌效能,又可防止发生耐药性。

适量:

即药物剂量适当。要既能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又要避免用量太大引起不良反应。

规律:

即按时和按量服药。保证机体内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最大程度地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减少耐药发生。

全程:

即坚持完成全疗程治疗。这样既提高治疗成功率,又可减少复发风险。

根据医生要求,施小军在出院后,还需要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听从医生建议,坚持完成疗程,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社会在进步,但我们身边仍有很多结核病患者,一旦发现,应早期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治疗,避免侥幸心理,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结核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