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十面埋伏》和瘦金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最终,李唐在无数震惊的目光下结束了演奏。

秦山有些颤抖的往李唐这边走了过来,“你叫苏东坡是吧?”

李唐犹豫了一番后,还是点了点头。

自己最好还是不要以真名示人了,说不定以后还得靠这个化名来圈粉呢。

“这首曲子叫什么?”

“《十面埋伏》。”

“好..好...好...”秦山重重的点了点头,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取名源于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

“嗯。”李唐肯定了对方的这个想法。

这首《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也是李唐前世的十大名曲之一。

“真是曲如其名啊,今日真是不虚此行,只是可惜....”

秦山满口赞叹,但言语之中又有些遗憾。

李唐当然知道对方为什么会有遗憾,那是因为自己的技术其实并不算好,没有将这首曲子完美的展现出来。

李唐这次演奏的《十面埋伏》,来自前世著名琵琶演奏大家——刘德海大师的版本。

刘德海大师在决定将这首古曲进行改编时,是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的。

但是这一次大胆的创举,让这首曲子重新焕发了光彩,后来更是被他带向了世界,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了琵琶这个神奇的乐器。

“我知道我的水平还不够...”李唐坦然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又接着开口说道:“所以我希望秦老能将这首曲子发扬光大。”

“你....是说...把这首曲子,给我?”

秦山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

对于李唐来说,这首曲子是无数名家大师呕心沥血的产物,既然他将它带来了这个世界上,就要担负着相应的使命——让它流传千古!

李唐笑了笑,看着秦山说道:“它在我手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不如让您来绽放它原本的光芒。”

听到李唐诚恳的话语,秦山低下头,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

众人全都惊呆了,这是谢师礼!

李唐连忙将秦山扶了起来,有些紧张的说道:“秦老,我担不起你如此大礼啊。”

秦山摇了摇头,“传道受业之恩,当得俯首作揖。”

一旁的沈红泥,看着有些尴尬的李唐,不由得觉得好笑,“秦老,看来这局是我们赢咯?”

“那是自然。”秦山很大方的承认。

然而,场间有一些不懂音律的人却不干了。

“秦老,你不是在放水吧?”

“怎么连比都不比啊?”

“这小子就算曲子好,难道技艺会比你高?”

秦山瞪了一眼说话的几人,“你们懂个屁!”

“这曲子简直是这百年来,不,千年来为数不多的旷世佳作,是能与广陵散相提并论的名曲!”

“可...”

瞧见还有人想出言反对,秦山直接怒道:“你懂琵琶么?滚回家吃枇杷去吧。”

说完,秦山直接走到角落里,闭上双眼,回味刚才李唐的演奏。

看着院子里有些诡异的气氛,高坐上方的谢老笑了笑,“那第四场就算苏东坡这边赢,第五场我们来比试一下书法吧。”

谢老话音刚落,身旁的管家就从屋子里抬出了两张案台和笔墨纸砚,就在两拨人中间放着。

对面队伍中,最为年轻的一个中年人,忽然站出来了一步,看着苏木斋说道:“苏老,这场我来?”

苏木斋看了他一眼,点头答应。

这个中年人是书法协会的,虽然年纪不算高,比他小了一辈,但是书法造诣颇高。

李唐伸了个懒腰,将T恤的褶皱抚平,起身走到了案台旁。

中年人注意到了身边的李唐,并没有出声,而是拿起毛笔,沾了沾墨汁,开始在宣纸上书写。

四周的人都围了上来,想看看二人是如何书写的。

李唐没有着急落笔,而是单手撑在案台上,静静看着对方。

当对方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李唐就看出了这是行书。

不得不说,人家不愧是书法协会的,单论字而言确实要比李唐高出一筹。

“大鹏一日同风起...”

看完第一句,李唐就知道对方写的是什么了。

李白的《上李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开头的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微微勾起嘴角,李唐也开始提笔书写。

渐渐的,中年男人感觉气氛有些不对劲。

因为原本围在自己身后的人群,已经全部站在了李唐四周,而自己这边空唠唠的,像是被隔绝出去了一样。

出于好奇,中年人停下了笔,凑到李唐这边开始观摩了起来。

第一眼,他看的便是李唐的字迹。

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字体,锋芒强劲,点画细瘦,犹如钢铁削过一般,骨力刚健硬朗。

这种字体对执笔者的笔势还有臂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持笔稳重的人可以写出一波三折、铁画银钩之感,有着非常浓郁的骨感美。

李唐写的依旧是由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他本人其实非常喜欢这种字体,但在前世因为宋徽宗只爱书画不爱江山,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这种字体其实并不怎么受人待见。

在专业人士的眼中,书法还是以晋唐为主,因为唐人尚法,晋人尚韵,相对于瘦金体而言,这些晋唐书法的上升空间都要更大。

但是宋代凭着自立的尚意之风,开创了独属于自己朝代的书法盛世,这在李唐看来也是颇为不易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赵佶年纪轻轻就自创书体,千百年来也未有几人做到。

当中年人好不容易才把目光从李唐的字迹中脱离出来,看向整首诗时,一下子就更为震惊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嘶.....”

中年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年轻人的口气也太大了!

什么样的人才敢说出这种话啊。

李白、杜甫,这两位是何等的大才?

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他们的光辉足以横断千古,让后人无法望其项背。

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人的诗篇加起来,足以压得后世所有诗人抬不起头来。

你一个毛头小子也敢妄论?

就当他有点气愤,准备出言批评的时候,他发现周围的人眼里散发的光彩和自己想象的截然不同。

有惊艳、有赞叹、有感慨也有佩服,唯独没有那种鄙夷的眼光。

刚好此时李唐已经写完了,原本被他的身躯遮住的后半段也显露了出来。

中年男人赶紧凑过去,看看这首诗的后面到底写了什么,才让众人露出这种神态。

一行大字,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却仿佛穿透了他的身体,直击灵魂!

有那么一瞬间,他感觉自己汗毛倒竖,仿佛被雷打中了一般。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李唐笑着看向凑过来的中年男人,“不写了?”

写?写个屁!

这独创字体就够自己喝一壶的了。

老子在那边刚写的李白,你倒好在这江山代有才人出。

中年男人干脆不搭理李唐,索性趴在案台旁细细研究了起来。

似乎是看出了对方的想法,李唐摇了摇头,直接回到石桌旁喝起茶来。

其他人都注意到了发生的一切,此刻他们不由得想起了李唐之前说的话。

两轮对手都直接放弃了,这货是真的在“节省时间”啊!

其实这轮李唐赢得比较取巧,并不是说这首赵翼的《论诗》就比李白的《上李邕》要好。

也不是说他初级书法技巧的瘦金体要比对方的行书写得好。

单纯是胜在创新上,无论是这首诗,还是这种字体,对于这个世界来说,都是独一份的稀罕物。

尤其是那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本就是赵翼在表达自己诗贵创作的文学主张,应该随时代而前进发展。

两者一结合,这不就把在场的这些老前辈全部镇住了吗?

原本高坐太师椅的谢老,此时也走进了人群,欣赏起了李唐的书法。

在品味了一番后,他环顾四周,笑道:“看来这局是苏东坡胜了?”

众人皆是沉默,谁敢反对?谁有能力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