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丰碑: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
- 潮龙起主编
- 4520字
- 2025-04-12 19:43:54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侨情
华人移居海外,古已有之,然华侨大规模迁徙海外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晚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土地压力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趋于解体,破产、失业民众不计其数,东南沿海及边境地区人民更是难以营生。因此,他们不得不远渡重洋,异地求生,形成了国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第一次浪潮。到 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有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南洋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南洋。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规模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 19世纪后期南洋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南洋。1
一、抗战时期海外华侨的人数及分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因海外华侨对中华民国的鼎力支持,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侨非常重视,先后制定了很多保侨护侨的政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也成立专门的机构,即国民党海外部和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来统筹全国侨务工作,不断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并对海外侨情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统计。到 20世纪 30年代初,海外华侨人数总计达到 1 220万人,主要侨居在暹罗(今泰国)以及南洋群岛,如英属马来亚诸岛、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人数在 780万以上; 其次则为侨居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者,如日本、朝鲜、越南、西伯利亚等处(中国香港、澳门除外)约 400万人; 再次为南、北美洲各地,有 30余万人。其他诸如澳大利亚、南太平洋群岛及欧洲各国亦有十余万人。2据日本学者福田省三统计,南洋各国华侨总人数在 20世纪 30年代为700 余万。3据 1932年《时事周报》报道,1931年旅外华侨总数为10 569 358人。4此后,受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华侨在海外被驱逐或因失业而归国者极多。据1934年《时事月报》 所述,侨务委员会通过各驻在地领馆、使馆向散居海外华侨各埠进行详密调查,结果统计华侨总数为7 838 895人。5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编《三十五年度侨务统计辑要》的统计结果是,海外华侨人口为7560353人,其中南洋华侨为5 972 565人,约占华侨总数的79%。6抗日战争爆发时海外华侨人数及其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1 所示:
表1-1 抗战爆发时世界各地华侨人口统计表(不含港澳台同胞)

(续上表)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 1947年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编著的《侨务十五年》第26~27页统计,其中港澳台人口合计为1 140 451人。当时绝大多数资料将他们列为华侨,而本表不计这些人口。
表1-2 南洋地区面积、人口、华侨数量及比例表

资料来源:姚玉民、崔丕、李文译:《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第三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8页。地区名略作改动。
从上述两表统计数字我们可知,华侨遍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洲,但高度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南洋地区,侨居亚洲的华侨人数约占总数的95.5%。其次为美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正如有学者所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这样,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以南洋华侨为主体,但又遍及世界各地。
二、战时海外华侨的职业结构及经济状况
战前华侨在海外谋生,绝大多数以务工、务农为主,此外还有不少经商和从事服务性工作者。在南洋,华侨主要从事零售商业,少数经营小型轻工业、中小锡矿和中小种植园。当然,不同国家华侨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在暹罗,华侨主要从事制米业、木材业、商业、渔业; 在马来亚,华侨主要从事锡矿业、橡胶业、商业、贸易; 在北婆罗洲,华侨主要从事商业、农业; 在荷属东印度,华侨主要从事农牧业、商业、贸易、工业、交通; 在印度支那,华侨主要从事精米业、贸易、买办、商业; 在菲律宾,华侨主要从事商业、精米业、木材业。7
表1-3 南洋华侨的职业及祖籍地

(续上表)

注:各地华侨人口根据 1934年的统计数字。
资料来源:崔丕、姚玉民译:《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第一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14页。
在美洲,华侨主要从事餐饮业、洗衣业和杂货业,还有少量经营小型轻工业。到抗战时期,华侨社会基本构成为:商人约 390万人,占华侨总数的52% ; 工人约 170万人,占总数的23% ; 农民约 130万人,占总数的17% ;其他各行业 60 多万人,占总数的8%。8在加拿大,据加拿大政府第七次人口普查,当时华侨共计 4万人,从事的职业主要有餐饮业、农业、零售业、伐木业、矿业、渔业等,大多为靠体力劳动的劳工。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洗衣业、餐馆业、杂货业等的华侨逐渐增多。9
在日本,战时华侨处于“无业者”状态居多,人数达到 5 629人,日本华侨总数的占 53.4%,也就是说,战争使一半以上的华侨处于失业状态。而当时从事贸易的人数仅为395人,占总数的4.0%,也就是说,作为华侨经济支柱产业的外贸业,由于战争产生了急剧衰退。再者,当时从事日本国内商业的华侨人数也不多,而从事贸易以外各种杂业的华侨数量较多,达到 2 733人,占就业人数的59.5%。由此可见,战时日本华侨的职业已由“三把刀”和外贸转到以日本国内商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不过,由于日本垄断资本趋于高度集中,一些大财阀垄断了日本的工矿业、金融业、交通业等经济命脉,操纵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战时日本华侨在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的经营中,不断受到日本垄断资本的排斥和日本政府的限制,旅日华侨的职业地位面临激烈竞争和严重困难。1941年,日本政府出台《贸易统治令》,日本华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不少华商因此回国。10
华侨经济结构上的这一“重商”的特点,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就总体而言,海外华侨除极少数资本较为雄厚者外,大多数华侨的经济状况较之当地主流社会不甚理想,处于贫困状态。不过,与国内民众相比,华侨居留地区多为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的各属殖民地,社会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故华侨经济状况普遍要比国内民众好。如在美洲,华侨入境之初多从事筑路或开采金矿工作,省吃俭用,积有余财,乃改从商业,而以经营餐馆、洗衣馆及杂货业为多,到抗战期间,大部分侨众已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11当时美国、加拿大两国华侨平均每人每月所得大约为120美元,其他国家华侨约为100美元。在日本,一个普通华侨劳动力月均所得大约为70日元。12同一国家不同职业的华侨收入是有差异的。以加拿大为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洗衣工和店员每月工资是 40~100 加元,水泥工和木工为70~130 加元,大厨为70~80 加元,普通厨师为30~40 加元,农工亦然,而当时加拿大华侨平均每月生活费约为20~30 加元。13
关于华侨的经济情况,以抗战前期估算,全世界华侨的资本总额约达国币500 亿~700亿元(也有的资料记载约为800亿元)。14其中,南洋华侨资本最为雄厚。据统计,南洋华侨资本在 1000万元以上至 1亿元以内者约 15人,500万元以上者 25人,100万元以上者 130人,50万元以上者 200人,10万元以上者 1000人,1万元以上者 5万人,5000元以上者 20万人,以上的251 370人约占有资本 350亿元。仅南洋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菲律宾、暹罗、法属越南、缅甸、英属北婆罗洲及日本 8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就拥有39.395 07亿元的财产。15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着南洋华人移民的增加及华侨人口的增长,华侨经济更是空前繁荣和发展,具体表现在经济投资上。据日本学者福田省三估计,到 1930年,南洋华侨投资额总计约为40.64 亿日元,折合美金约 10.54亿美元。又据日本学者游仲勋教授估计,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华侨投资额约为7.44 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约为6 亿美元,主要用于投资商业、农业、金融业、工业等。20世纪 30年代中期,世界各地在南洋的投资额为133亿元,其中我国华侨投资额就达 40亿元,占总数的29.4%。华侨投资的各国情况为:荷属东印度 13.08亿元,英属马来亚 9.86亿元,泰国 9.29亿元,美属菲律宾 4.01亿元,法属越南 3.05亿元。16可见,在南洋各国中,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华侨投资则占了一半以上。这些粗略的估计充分说明南洋华侨掌握着相当雄厚的资金,构成了南洋诸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洲华侨的资本亦较多。据统计,抗战时期美洲华侨共有 21万多人,抗战八年期间的总收入约为25.5 亿美元,人均年收入 1 500 多美元。其中美国华侨近 8万人,抗战时期总收入近 11.9 亿美元,人均年收入约 1 860美元。17此外,欧洲、大洋洲、非洲华侨也有一定的资本。由此可见,华侨经济力量在20世纪 30年代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
三、战时华侨的社会组织
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为了团结互助,自救自卫,联络感情,共谋生存与发展,或以血缘宗亲,或以地缘同乡,或以业缘同行为纽带,自发建立起各类华侨社团,以图互助联谊与自治。华侨社团成为早期华人社会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华侨社会的重要支柱和中枢。18华侨社团组织的产生有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根源,是华侨社会的核心和缩影。对外,这些组织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华人移民适应新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内,其在调节华人社会自身经济或社会纠纷、维护华社稳定和发展等方面贡献良多。到抗战时期,海外社会组织承袭地缘、血缘、业缘这三种最基本的组织方式,在原有社团上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还诞生了不少政治、文化类团体。
华侨身处海外,由于其社会传统观念浓厚,又缺乏政府的有效管理,因此华社侨团组织较为昌盛,各种地缘、血缘、业缘、语缘、文缘等组织方式的社团数量繁多。在南洋华侨社会的诸多地缘性会馆中,有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如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广西会馆等; 有以清代府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如泉州会馆、潮州会馆等; 还有以姓氏为单位的,如林氏宗祠、陈氏宗祠、张氏宗祠、李氏宗祠等。另外,南洋华侨也有秘密的帮会组织,如天地会、兄弟会、哥老会、龙门会、八卦会等。19总而言之,南洋地区侨社是一个以地缘为中心、以同乡为前提、家族主义至上的社会。
在美国,早期华侨组织主要有地缘性会馆、姓氏公所及堂会。会馆是美国华侨较早的社团组织,其中较有名的有七大会馆,即三邑、阳和、人和、宁阳、冈州、合和、肇庆,这些会馆后来联合成中华会馆并将其作为华侨社会的总机关。此外,美国华侨还比较侧重姓氏血缘组织,如刘、关、张、赵四姓的龙冈公所; 雷、方、邝三姓的溯源公所; 陈、胡、袁三姓的至孝公所及谈、谭、谢、许四姓的昭伦堂等。早期的堂会由国内天地会演变而来。入驻美洲后,天地会改为致公堂,美洲大部分华侨加入致公堂。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致公堂在美国即有 12 大堂,即秉公、合胜、萃胜、瑞端、安益、萃英、协胜、协英、广德、竹林公所、保良公所、金美公所。20值得一提的是,在远离美国大陆的夏威夷,其侨社与美国大陆相似,除中华会馆、中华总商会、华人公所、中华总工会代表全侨性外,还有属于地域性团体的崇正会、四邑会馆、明义堂、冈州会馆、中山同乡会等组织。宗族团体则有龙冈亲义公所、李氏敦宗公所等,不一而足。
除上述组织外,美洲尤其是北美洲华侨中间还有诸多国民党组织,他们由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等革命组织演变而来。据统计,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海外国民党组织改组后,至 1926年10月,海外国民党总支部有 14个,所辖支部 88个,分部 524个,党员总数达 97 455人。21国民党海外部所属的海外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华侨组织,到抗战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和强化,成为战时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组织者之一。
总之,海外华侨的人数及分布、社会构成了其支援祖国抗战的前提,职业结构、经济状况则奠定了持续抗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