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社会认同理论与相似性

社会认同理论,由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和约翰·特纳(John Tuner)分别在1970年代和于1980年代提出,他们预测,为了最大强化某一群体身份的特殊性,群体内个体会将他人按照一系列特征进行群体身份的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成员),从而区别对待(Tajfel & Turner,1979;Turner & Oakes,1986)。社会认同理论暗示,相似性在影响个体如何认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而不属于其他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反过来,群体认同又影响个体与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Brown,2000)。简单地说,人们更有可能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人视为他们的内群体成员,具有相同群体身份的人通常被认为是相似的。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最优独特性。最优独特性指个体内在动机是为了获得积极的独特性,即个体努力获得积极的自我(即自尊)(Tajfel & Turner,1979)。基于这个基本假设,个体可能会有两种反应。第一,个体可能会为了最大化内群体身份的最优显著性而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这一点在自我分类理论(Turner等人,1987)中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例如,一项跨国研究发现,人们把具有共同核心特征的群体看作一个“家庭”,并愿意为这个“家庭型”群体做出极端牺牲(如死亡)(Swann Jr.等人,2014)。第二,如果无法获得群体内认同的最优显著性,个体可能会失去对群体的认同,甚至会脱离这个群体(Turner,1978)。例如,研究表明,如果成员的自身利益不能与群体价值相协调(比如,自我受益就会伤害到群体或群体利益伤害到自我利益),就会发生对群体的不认同,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不忠诚,甚至离开群体(Zdaniuk & Levine,2001)。

除了最优显著性假设外,社会认同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群体内偏爱,它描述了个体通常倾向于优先对待群体内成员,而不是群体外成员(Ahmed,2007;Roccas & Schwartz,1993)。实证研究发现,各种各样的相似性可以产生群体内的偏爱。相似类型包括巧合相似(即由某些任意规则诱导的成员关系,如掷硬币分组,Rabbie & Horwitz,1969)、人口统计学相似(即性别、种族、民族,Sidanius,Pratto & Rabinowitz,1994)和态度或价值观相似(Duckitt,2001)。然而,另一方面,相似性并不总是导致更大的群体偏爱。例如,Jetten、Spears和Manstead(1998)在各种案例中发现,在“相近”(同质)和“有一定距离”(异质)的群体中,内群体偏爱程度较高,而在极其相似或极其不相似的群体中,内群体偏爱程度较低。换句话说,极高的相似性和不相似性都不会导致更多的群体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