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世界影响力的提高,汉语与中化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学习者前来中国学习。为此,国家汉办于2014年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大纲中明确说明教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文化能力四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于汉语及中华文化的学习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海外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华裔学习者,他们是中国的宝贵资源。庄国土(2002)认为,华人“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和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血缘和文化是华人属性最基本的特征”,而华裔指“具有中国血统者(包括华人和有中国血统的非华人),其涵盖面比华人更广”。本文的华裔指具有中国血统(包括华人和有中国血统的非华人)且认可中华文化的海外居住国移民后裔。陈美芬提出,全球化背景下要做好华裔新生代工作,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陈美芬、汪雪娟,2018)。

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而泰国又是该地区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泰国华人的权威研究专家斯金纳教授(W.G.Skinner)提出的华人占泰国人口10%的比例推算,庄国土(2009)估计2007年的泰国华侨华人应达700万人。这些华人多数来自潮汕、海南等地,集中居住于泰国的曼谷、清迈、合艾等大城市。

而云南籍的泰国华人相对较少,集中居住于泰国北部地区。来自潮汕、云南、福建等地的华人迁居泰国时间较长,而云南籍华人迁居泰国时间多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中国向泰国的移民潮基本停止,但一部分国民党部队和“难民”陆续逃离中国进入缅甸,以后辗转迁入泰国北部(庄国土,2009)。除了早期迁入的马帮回族商人外,其他泰北云南籍华人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国民党第8军237师与原国民党第26军93师的孤军后裔以及其后迁入泰国北部的云南人。这些人中除孤军因帮泰国打仗,其家族得以获得泰国身份外,其他云南人多为“难民身份”。由于没有泰国身份证,这些“难民”若未经申请不能到泰国其他地区工作学习。他们集中居住于泰国北部(清莱、清迈、夜丰颂)山区的华人村落,这些村落也被称为“云南村”或“难民村”,村内还依旧保持着一些中华文化习俗。而这些新生代华裔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其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华文化熏陶,那么他们来到中国留学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否会增加或减少,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邹英(2007)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隶属某个群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的。韩晓明(2016)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来进行语言选择,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又包括政治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两个主要方面。郭银辉(2017)认为中华文化认同指对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成果在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趋同和归属感。因此本文将来自泰北华人村的四位泰北华裔留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泰北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状况以及其对自身文化的身份认同展开调查,期望了解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便在未来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