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针对《菲律宾华语课本》话题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使用《菲律宾华语课本》的老师和学生对该套教材中话题的看法,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参加问卷调查的是菲律宾三宝颜中华学校5~6年级的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了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3份。笔者通过网络视频访谈了该校的9位中文教师。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汉语学习的相关信息、学生对《菲律宾华语课本》大话题的反馈、学生对《菲律宾华语课本》小话题的反馈。通过收集统计调查问卷的数据,来考察学生的反馈与教材的话题编写是否匹配。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4,图中的横轴代表47个小话题,纵轴(1~50)代表学生对小话题感兴趣的程度,1表示最高,50表示最低。纵轴(1~50)还表示话题出现的频次,1表示最高,50表示最低。例如:“医疗保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排名第一。在《菲律宾华语课本》中“医疗保健”出现频次排名16。从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其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是不匹配的。

(二)教师使用该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对教材话题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围绕话题内容、呈现形式、话题编排三个方面对三宝颜中华学校使用过该套教材的汉语教师进行了访谈。

1.教师对话题内容的反馈与分析

9位汉语教师几乎都认为课文话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强,话题内容覆盖面广。其中社会交往类、日常生活类的话题占很大比重,学生在学习“打招呼、介绍”“购物”“问路”等交际性强的内容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课堂互动频繁,学生乐于参与。

有4位汉语教师认为教材中价值观念与人生哲理类的话题偏多,人生价值、道德准则等话题的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差距,而且缺少趣味性,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积极性不高。

图14 《菲律宾华语课本》的小话题出现频次与学生对小话题感兴趣程度对比

有3位汉语教师认为教材中关于菲律宾的话题太少,学生有用汉语来介绍菲律宾相关内容的需求,但是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因此教师只能自行补充。建议如果《菲律宾华语教材》再版,增加关于菲律宾的内容。

有6位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密度大,一个学期很难按计划完成一册书的教学。

2.教师对话题呈现形式的反馈与分析

9位汉语教师针对话题呈现形式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教师们认为低年级教材中课文话题大多采用会话体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便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互动类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着年级的提高,课文形式逐步过渡到叙述体,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有7位老师指出,在高年级使用的汉语教材中,叙述体的课文有的篇幅过长,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为学生虽然在高年级阶段学习到第9册、第10册、第11册、第12册,但由于汉语课每周学时有限,教学进度较慢,所以学生实际水平达不到预想的“中级水平”。因此接触到中级水平的教材时,遇到篇幅长的课文就会觉得很难,教师不得不放慢进度。

有4位老师提出课文配套的插图与课文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插图里的人物形象等相对陈旧,和当今中国社会生活形象差别很大。

3.教师对话题编排的反馈与分析

9位汉语教师认为这部教材大话题的编排较为合理。但是教材在小话题的编排分布上缺少计划性,同一类别的话题有的连着六七篇同时出现,有的又很分散。

6位老师反映在实际教学中,会对教材话题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某一类大话题的连贯性。例如在《菲律宾华语课本》第2册中有的老师讲完第3课“你上几年级”后,会接着讲第9课“你的座位在哪里”。有的教师还会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的难易度,调整顺序,即先讲相对容易的话题、学生急需的话题。

9位老师都希望加强整套教材话题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