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结语

“何谓华人”事实上是一个华人身份认同的命题,它牵涉华人如何自我表述以及他人如何观待华人角色。新加坡华裔馆所藏的图片、文物、影像等,从华人自我形象的构筑,到参照于其他华人,再到疆界与文化的跨越三个层次,呈现多元的华人形象及其所透显的文化象征与华人特性。

首先,百年前的华人透过在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各自表述出最想被看见的华人形象;而在“镜子”里,则有被他人赋予刻板印象甚至扭曲的形象,并进而影响了内在的华人概念。其次,华人的身份认同主要还是根植在宗族、家乡的“地方意识”,与超越“地方”团结于民族主义号召下的“国家意识”,在空间象征、史料文件、移民世代、政治事件等面向中,借由与其他华人的比较与对照,如原籍各异的华人、不同的移民世代、跨国性华社组织等,呈现华人形象的特性与共性。最后,殖民时期因异族通婚而产生庞大的融合性质的华人类型,如新马的峇峇与娘惹、印尼的土生华人、菲律宾的菲华混血儿等,在血缘或生活习惯上,他们与来自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基本上已经不同,而各地的混血华人群体也在华人意识的强弱和身份认同方面有所差异。此外,在多元与跨国界的文化涵养下,历来在世界发光发热的华人艺术家们,也致力于在作品中展现文化的丰富性以及自我对中华文化的诠解。

王赓武教授指出,“何谓华人”这个问题,并无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因为其中的影响因子一直不断地在变动。这个变动体现在中华文化本身,也来自变化迅速的世界。华人离开中国,到海外发展,无疑会碰到许多问题,身处他人文化圈下,在己彼互动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议题,而为了适应环境,自己所接受的传承与风俗习惯,都被迫有所取舍。然而,在不停的比较与解释中,也促使华人去思考自己的根源是什么,以及对于自他存在什么意义(潘翎、张燕萍,2005)。诚如王教授所强调,“华人”不只有一种样貌。新加坡华裔馆所藏的图片和文物除了保存了华人研究的部分史料,也提醒着华人与非华人去关注这个议题,同时也能了解到散居在原乡地以外的华人并非仅有单一性,而是多样化的,是故,对于“华人”这个概念的内在探索,亦将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