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鸿影:陈芳烈科学文化随笔
- 陈芳烈
- 1865字
- 2025-04-05 01:10:48
前言
时序飘逸,岁月匆匆,不觉已届耄耋之年。
怀旧,虽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却也“盛产”于夕阳披身的时节。在举世抗疫的日子里,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清理积案、沉思往昔,把生命中的点滴感悟诉诸笔端。
值得自己回忆和总结的内容有很多,但最为牵动思绪的,还是与我职业生涯有关的人和事。36年的“为人作嫁”,以及退休后在编编写写中度过的20个春秋,都无不与编辑这个行当有关。
编辑,并不是我当初填写的从业志愿,那时对它还缺乏了解。后来入了这个“门”,便与它建立起愈来愈深的感情,以至把它作为人生的归宿。数十年间,虽也觉得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差事,然而在忙碌中益发感觉到它的意义,受到它传承文化使命的激励,得到它的精神哺育。可以说,对于它,我早已是“一朝身相许”“相看两不厌”了。
在这本书的“文化记忆”部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了那些以言传身教影响我一生的老一代编辑。他们是编辑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我人生的楷模。在“编创杂谈”部分,我节选了历年来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编辑出版方面的论文和讲稿,作为对一生编辑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其中,有我对编辑角色定位的认识,对编辑精神的理解,也有对编辑规律、编辑学问和编辑境界的沉思。希望这一篇篇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的文字能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对编辑这门学问的共同关注和深入探究。
我除了以编辑为业,大部分空余时间都消磨在科普写作上了。它几乎与我的编辑生涯并行,至今也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科普写作是我一生中唯一称得上是“爱好”的爱好。多年来,在书香中夜读,在孤灯和清茗的陪伴下寻章觅句,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给我平添了几多乐趣。
我的科普作品大都取材于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信息通信领域。我挑选了其中一部分后期作品,收录于本书的“科普随笔”部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在科普创作上,从直白式的诠释逐步走向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探索,也涵盖了我对科学传播理念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对信息通信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这些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关联的篇章中,读出通信发展的大致脉络,窥见人类通信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的沧桑巨变。如果这些文字还能引起一些年轻读者对信息通信的兴趣,进而投身于这一前景诱人的事业,我将更为高兴。
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经历的很多事已渐渐淡忘,但也留下了一些岁月难以洗刷的记忆。我愿意借此次出书的机会,把它作为“文化记忆”呈现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在“文化记忆”这部分里,收录较多的是与我的成长有关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人与事。我以感恩之心深情地回顾那培育我成长的土地;怀着高山仰止之情缅怀对我有引路之恩的先辈。在半个多世纪激荡的风云中,那童年的记忆、思乡的情结始终像远山倩影萦回在我的脑际;还有那真诚的合作、纯真的友谊也令我难以忘却。历史的足音从未远去,它将永久回荡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部自选集定名为“翰墨鸿影”,只是觉得它比较契合我一生的事业。“鸿雁”一直被视为邮电的象征,它美好的形象还曾牵动历代无数人的思绪,引发无穷的遐想。我在重拾记忆、铺陈一生的笔墨生涯时,也仿佛有一种目送飞鸿远去,笑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感觉。“翰墨鸿影”也成了我内心情感的寄托。
这部自选集是在2015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流光墨韵——陈芳烈科学文化记忆》一书(该书被收录于“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之中)的基础上增订改版的。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社长苏青、原总编辑颜实的垂青,感谢吕鸣、徐扬科、杨虚杰等资深编辑所付出的辛劳。时隔六年,又承我曾长期供职的人民邮电出版社之厚爱,我能有机会重新修订旧稿、补充新作,增添一些有价值的图片,出版这部收官之作。这是我头一回在自己工作过的出版社出书,因而倍觉珍惜。我为能在培育我成长的土地上播下一颗种子,建立一个与晚辈同行切磋交流的平台而感到欣慰。我要感谢张立科总编辑、学术出版中心王威总经理及资深编审韦毅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关心和竭诚帮助。
我由衷感谢刘嘉麒院士和郝振省会长拨冗为拙作撰写序言。感谢他们分别从科学普及和编辑出版两个不同角度,对本书和我本人工作所做的热情点评,我将把它当作对自己的真诚鼓励,永远珍藏于心。我还要由衷感谢甘本祓、郭曰方、卞毓麟、苏青、尹传红等业界同仁对拙作的鼎力推荐和对本人的竭诚鼓励。
在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也要向我的妻子道一声谢谢。她不仅是我一生事业的见证人,也是我所有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就像当年编辑每一部书稿那样,认真地为我的稿件挑毛病、提建议,并承担了文稿录入和书中插图的选配工作。应该说,这本书是我们共同合作的成果,它将留作我们永久的纪念。
陈芳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