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理念、特征与实践研究
- 马永红 谢丹 郭广生
- 16字
- 2025-02-23 03:37:42
第二章 研究生暑期学校理念原理分析
一、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表现形式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上的创新,即创造(产生)一个新的思想、观点、认识等。从实践过程来看,创新思维就是拥有浓厚创新意愿的个体,综合各种思维形式,更新大脑中的信息认知状态,加工组合出新的思维模式,以形成对事物内在规律或某种现象问题的新看法、新观点、新理论的过程。创新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形式,有多种表现,既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也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以及侧向(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形式,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之间具备了一定的规律性与综合统一。
发散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依据客观环境下的现有条件、信息材料,按照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向、视角与层次,从多个方向探寻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形式,从单一的信息输入开始,最终产生对外的多个可能性信息输出。聚合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以某个具体问题或事物对象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思维的不断集中,最终形成解决问题或探究事物本质的最佳方案与认识。逻辑思维是指建立在充足理由基础上开展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以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客观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一般包括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假设验证等。非逻辑思维是指理由不充足基础上开展的思维活动,包括直觉思维、顿悟思维等。充足理由规律是区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根本标准。侧向(联想)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摆脱传统思维惯式,从问题的相关领域或外围视角出发,借助于中介物或其他领域类似问题,来进行思维活动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举办开放性与探索性的思维形式。灵感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或分析事物本质规律的常规思维过程中,潜意识状态下产生的突发性、偶然性等随机的思维形式。
创新思维在各种思维形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性,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思维发散是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不受约束,向不同方向进行假设,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促使人们以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来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寻常事物[157],思维发散时无定向、无限制,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特征,涉及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法,“思维的结果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158]。思维聚合是个体已有了一定的目标,在目标指引下将思路向某一方向集中,在现有条件与设想下,选择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以演绎、归纳、推算等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强调客观性、相互联系性,寻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思维聚合有范围、有条理,具有稳定性、方向性、选择性等特征。形成创新思维,首先要进行思维发散,针对某一问题在充分预测可行性的基础上“天马行空”,设想各种方案。然后聚合思维,通过比较、推算,综合方案的新颖性等特征,选择最佳的可行性思路,因此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发散与聚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均不可缺少,思维发散是想象基础,思维聚合是创新途径。②创新思维是非逻辑与逻辑思维的统一。逻辑思维有着明确的判断依据,理由充足。而非逻辑思维表现为思考时材料不充分、过程具有突发性、结论具有概括性[159],主要形式为直觉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非逻辑思维有着重要作用,是新发现、新认识的创造根源[160],是个体对于现实问题的直接反应与迅速判断,受个体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程度影响。[161]逻辑思维是对直觉之后的设想与判断进行论证分析,对构想加以验证与具体化。思维创新过程中,非逻辑思维能够帮助个体迅速选定目标、定位发展、预测发展,逻辑思维能够对直觉判断加以检验,二者互为基础,共同作用。③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求同与求异统一的结果。求同思维关注新旧事物之间的共同性规律,求异思维关于新事物与现有事物的差异性。思维创新过程中,首先要吸收旧事物的合理成分,由此及彼,也要对旧事物的不合理成分加以批判、淘汰,实现新事物对其的超越。创新思维过程中要关注原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和现有知识、认识的局限性,重视新旧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内在共同性规律,实现思维求同与求异的辩证统一。④创新思维具有偶然性,多是由于灵感出现而产生。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新的问题解决思路、新方案的产生,是大脑系统内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大脑思维机制不规则运动的结果,经常会有很大的突发性与偶然性,这种突然形成新认识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灵感。心理学研究发现,出现灵感是因为个体对于问题有了长期的思考与探索,周围环境非常有利于研究者思维的大范围波动、扩散、向不规则运动转化和突变,是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结果,此时个体身心放松、思维集中而活跃。
研究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与内在联系特征可以发现,思维创新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努力来强化逻辑思维、聚合思维等传统技能的训练,更需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非传统教育内容的关键启发作用,是多种思维形式的高度综合统一。开展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需要周边环境的有效刺激,包括知识、信息、氛围等,才可能激发创新主体发挥自身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拓展思维空间,在与环境的信息交互中实现思维的突破,以及灵感的突现,形成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影响因素
随着对创造性研究的深入,更多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创新环境系统理论,将创新思维放在社会背景下来考虑,因此影响思维创新的因素来自内在个体、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内在个体涉及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外在环境涉及文化场域、社会场域。
智力因素是指个体开展思维活动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智力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思维主体的成果能否超越以往成果的水平。关于智力与创新思维的关系,要避免创新智力论的误区,将创造性与智力完全等同看待,学界一般认为:高创造力者具备高智力,但是高智力并不能保证高创造力。中外学者研究发现,智力是思维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二者之间没有完全的一致性。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与智力的三角关系图,得到两个结果:①当个体智力中等,小于120时,创造性与智力呈现高度的正向相关性,智商越高,创造潜能越大。②当个体智力偏高,在120—130之间时,创造性与智力的相关性明显减弱,影响作用变小。当个体智力超高,大于130时,个体的创造性分布很散,与智力无相关,因此智力高并不代表创造性就一定强[162],只有当智力水平处于中等时,智力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才会充分体现。美国其他学者也认同此观点,认为个体创造性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智力,但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163],个体的智力与创造力水平并非完全对应。[164]我国学者也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中小学生智力水平也较高[165],但是智力高并不代表创造力一定强,二者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促进个体开展创造性活动的、非认知性的心理因素,包括对于创新活动的信念、兴趣、情感、品格、意志等。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中外的大量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创新思维水平不仅仅受智力因素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心理特征、创新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主观情绪的影响。培养个体的创新思维,也要注重培育个体的创造性品格特征,如极强的探索求知欲、意志坚定性、思维灵活性等等。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天才青少年就是具备中等智力水平、有较高创造欲、很强责任心特征的儿童,其中创造欲望、责任心就涉及了非智力因素。[166]还有学者对一百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心理特征分析,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同时具备完善的智力与人格结构,包括丰富的知识、超强的记忆、综合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敏锐的观察、娴熟的实验技术等。[167]学者研究认为,在智力水平相似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创造性与思维创新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
文化场域是指影响个体创新思维的知识背景与场所,该场域内既提供前人的已研究成果,也提供目前最新的研究热点论述,这是产生创新活动与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文化场域与知识供应平台,个体很难实现智力因素的不断更新升级、思维模式的重构与创新。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思考,反映的就是文化场域的作用与功能。
社会场域是指影响个体创新思维的现实条件与相关组织。社会场域会对个体的创新思维进行选择、评价,形成社会认同与创造性价值。社会场域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社会场域对于创新思维的态度与选择结果,会直接影响个体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与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