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理念、特征与实践研究
- 马永红 谢丹 郭广生
- 8555字
- 2025-02-23 03:37:42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创新思维研究回顾
经中国知网(CNKI)文献搜索发现,关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的文献比较多,集中在理论分析、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或教学等方面,通过“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精确查询出来的文献相当有限,集中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心理因素、不同专业培养实践心得、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四个方面。
周建、沈兴华等[94]介绍了《应激医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包括更新教学内容,讲授基础理论与介绍研究前沿;引导式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强化问题意识,突出研究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申玉[95]认为,广泛的知识背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通过研究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获得者的学科背景,发现多项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创造性成果。研究生教育中应配备教授指导小组,鼓励研究生跨一级学科选修与课题相关课程,大力开展学术报告与交流研讨活动,提升研究生的创造性水平。王守林、刘起展[96]等从学术交流角度,论证了学术交流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创造热情,增强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通过学术讲座、培训班、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技服务、联合培养、网上互动、创新项目等形式,构建完整、全方位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何玲华、王哲平[97]认为,经典作品是对以往科学领域相关成果的创新性总结,也是未来开展科学研究的参考基础。多浏览经典著作,可以避免重复早已被纠正的前人的错误,捕捉并反思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领会科学精神与掌握科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途径。沈杰、蒋玲芳[98]认为,信息积累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期刊文献能够传递前沿动态信息、扩大视野、有序化信息,因此是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有效信息载体,研究生应努力利用信息源指导创新思维的形成,加强对外文期刊的充分利用,全面掌握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水平。张宏军、李华兵等[99]介绍了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体会,如发展参赛研究生的个性,构建宽松和谐的环境,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放在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中实施。连继勤、何凤田等[100]介绍了教学内容的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考核形式需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等教学策略,优化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黄琼、严尚学等[101]介绍了在药理实验方法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教学措施包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效果、开放实验室、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设计的思维与能力、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实验结果。孙力[102]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一条基本路径,教师对研究生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和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与研究生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寓教于“议”。
何玉倩[103]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包括“唯师”“唯书”的心理障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没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等,建议采用“脑激励法”“希望点列举法”,加强“自我实现”教育,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张玲玲[104]分析了不同思维约束条件对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发现默写式头脑风暴条件下创造性思维的产出在流畅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特征上,均超过了讨论式头脑风暴法的产出结果。祝世兴、董永春[105]认为,从研究生内在因素角度来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研究生个体,个性将发挥极大作用,是创新思维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应从招生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机制上尊重研究生个性发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苏瑞莹[106]认为,当代研究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中,应当积极吸取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形式中合理的创造性特质,“物我合一”的内向型思维路径,同时要避免其严重缺乏逻辑思维基础的缺陷,实现逻辑分析与直觉感悟的有效结合。史学芳、孙红[107]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与传统课外活动的延伸和发展,将学生置于主体性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本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
吕凌[108]认为,中医药自主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可用系统论原理指导中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研究生有效选择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蒋诗超、崔瑾[109]认为,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存在专业间交流较少,临床与科研缺乏有效结合等问题,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建立跨专业的学术沙龙,使各专业研究生形成“头脑风暴”,由此产生的创新火花将成为中医药院校科研原始创新的关键。农晓琳、陈洪等[110]认为,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应从加强科研兴趣、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充分获取和运用资料,夯实基础知识,加大协作和交流等方面入手,抓好早期教育,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正确的实验设计,培养论文的撰写和书写项目申请书的能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于秀萍、刘典恩等[111]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医学类研究生关于思维创新能力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虽然医学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巧较好,但年级间存在差异。朱丽娅[112]分析了军校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特征,表现为突破性、开拓性、新颖性、创造性、独立性、批判性、多向性、辩证性、灵活性、综合性等,创新思维受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影响。单志桂、闵磊[113]分析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实行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利弊,表现为缺乏人文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应构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涵盖公共课、学科主干课、人文与社会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多个方面来培养其创新思维。李光丽[114]提出了提升理工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若干措施,包括掌握广泛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积累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客观、全面、典型地进行科学观察,坚持逻辑与非逻辑思维、发散与集中思维的综合运用等。魏江、沈璞[115]认为突破假设壁垒是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开发的基础,从思维层面突破假设、改进问题界定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思路。
张国刚、董斌[116]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因素,非智力因素只能围绕智力因素发挥创造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研究生创造力开发的核心内容,掌握科学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与关键所在。钟雪云、陈运贤[117]认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培养观察力、鼓励提出疑问、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最新信息等。董达生、高杰[118]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包括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敢于提出疑问、有独立见解、善于根据新情况改变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提出有力证据支持观点、善于与他人讨论、具有系统分析与决策的能力等,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激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伍一军[119]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从孩提时抓起,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育必须建立在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上,想象力与个人好奇心的强弱和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相联系。张文华[120]认为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基础知识)、非智力因素(情感、个性、意志、品格)、观念、教育、环境等。应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改善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非智力因素。杨蕊、蔡军[121]以医学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体会,阐述了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包括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拓展知识以获取最新的内容,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加强导师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王媛媛[122]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研究生素质的关键,主要依赖于自身努力,需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激发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夯实学科理论基础,拓宽专业视野,用批判创新精神武装自己,培养求真务实的意识。朱红、李文利、左祖晶[123]通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0年开展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认为创新成果的产生、数量及质量更多地依赖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关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数文献的研究视角集中在研究生日常培养的教学领域,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师作用等,如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知识、学科交叉知识、前沿知识的融合,推行研讨式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加强创新性导师队伍建设,实行多导师联合指导制。也有部分文献是从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构建浓厚的学术氛围来分析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文献研究多为教学实践体会,局限于研究生传统教育环节的课程教学之内,侧重于表面分析,深度不够,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实证基础,缺乏具体的研究生创新思维测量量表与测量效果分析。少有文献通过日常培养环节之外的特殊教学活动形式,如日益兴起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来分析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特定背景下,研究生创新思维被激发的条件与形成机理。从心理学角度来构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理论模型与测量量表,并探究优质师资、优质生源、优质教学交流平台下,高强度的科研交流刺激对于研究生思维创新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作用程度有多大。以往文献中对于这些内容均没有深入的研究,这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重点。
(二)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文献研究,主要是从2003年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始受到关注。暑期学校发展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历史,但是单独开展此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学术论文相对有限,研究专著较少。从收集的文献来看,仅有两部专门针对此项政策的专著,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编的《2003—2005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报告》《2006—2007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报告》,内容涉及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各项目在2003—2007五年间的实施概况、相关文件、领导讲话、项目实施经验,还摘录了部分专家、学者论述研究生创新的文章。通过2003—2013年中国知网(CNKI)对“研究生暑期学校”及相关词条搜索,查阅有关论文近百篇,发现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集中在背景功能、探索体会、制度改革、美国模式等方面:
吴启迪[124]强调了暑期学校的定位与功能,认为不断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暑期学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有利于博采众长,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想的重要教学手段。卞清[125]认为,暑期学校呈现出师资学术强、生源受益广、学术交流性强等特征,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有效缩小了研究生传统课程学习与开展专业科研之间的差距,是充分发挥高校优质资源,提升研究生群体科研综合素质,推动国内外学科学术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将会对形成规模、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科研队伍产生积极的影响。
卞清[126]认为,师资、生源以及实验室等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办学的主题特色是暑期学校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建议在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急需发展的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方面开办暑期学校,建议规模稳定在100人以内。洪大用、旋天颖、张伟[127]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如开设全英文系列课程、聘请海内外一流师资、作业考核全部用英文完成等。沈立、张春元、王志英[128]介绍了该校暑期学校在教学开课前,会开展问卷调研,内容包括预参与学员的学科背景与知识基础、参与目标、感兴趣的内容等,充分了解学生群体情况与需求,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张泰松、邵伟、帅翔[129]介绍了该校暑期学校开放实验项目的管理过程,包括教师申报、学生申请、监督管理、考核与激励机制,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受到专业思想、科研作风和科学素养的熏陶和教育。董南燕、王卫、卢晓东[130]介绍了北京大学开展的学期制度改革,使暑期学校水到渠成,介绍了多层面设置课程、教学时间灵活、开放课程有偿制等新举措,认为建立课程互认规则,适度统一各高校校历,是提高资源共享水平的制度性因素。张淑林、裴旭[131]认为,应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打造暑期学校品牌,充分利用海外兵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让学员感受科研气氛,开阔学术眼界。吴世农、洪永森[132]《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赵转军[133]《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方案及其效果的经验交流——以第二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为例》分别对本校开展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工作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
张永宁、张乐勇、肖静[134]介绍了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特征,即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办学体系多层次、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强化,在运行机制上要依托优势学科,教师遴选应彰显国际化,学员选拔要加强宣传,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创新思维。徐佳[135]认为,我国需进行学期制度改革,将最初“两学期制度”改为“三学期制度”,与世界其他高等教育学府接轨,即春季、暑期、秋季三个学期,暑期学校项目是学期制度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应通过暑期学校项目鼓励学生多参与国际交流。胡莉芳[136]认为暑期学校具备准公共物品的办学性质,借鉴美国暑期学校经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在入学机会、课程质量、经费筹集等各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杨新伟等[137]提出要在教学中引入论文答辩,作为暑期学校教学评估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杨新伟、王志农[138]等提出了班长负责制对学员管理有序、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班长负责制是实用、有效的学员管理新模式。廖佚[139]认为应该增强开放性以提升研究生暑期学校的质量,如灵活设置举办时间、课程多元化、生源多样化、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黄宝印、陆敏[140]等抽样调查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承办方、教师和学生,暑期学校对于学生在“科学研究”“专业学习”方面最有帮助,建议增加实验课程,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加大推广力度。谢丹、马永红、张循哲[141]对全国62所研究生暑期学校建设绩效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无论是举办方、授课教师还是学员,对于暑期学校的实施效果总体持肯定态度,暑期学校对于拓展学员视野、启发学员思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成效,存在没有形成固化机制、招生宣传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于毅[142]对博士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促进博士生基础和交叉学科知识方面作用显著,而为博士生获得参与课题类别的机会方面作用最小,在积累基础学科知识方面较“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其他项目作用更为明显,这和其预设目标和项目特色有密切联系。黄进、李幼平[143]等开展了循证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满意度调查,学员对于培训组织管理、课程的整体设置、教材选用、授课内容、授课技巧等方面满意度均比较高,对上课时间安排、教师与学员互动充分等方面满意度偏低,建议将循证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稀缺资源固化、放大,惠及全国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师生,普及全国所有需要循证医学证据和服务的地方及人群。夏春红、徐晖[144]等开展了护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教学效果评价,学员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指标的满意度均在85%以上,建议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增加实践内容,建立学员档案便于追踪管理。田晶[145](2008)将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内的教育创新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联系起来进行了分析,基于全国以及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提出了“资源共享式”硕士生培养模式体系。
柴文玉[146]介绍了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阶段,认为哈佛大学暑期学校成功经验在于进行了哈佛教师与海内外优质学者的优质教育资源互补,重视课程开发,建设集学术会议、课外文化活动与学术课程于一体互补综合性教育氛围等方面。徐白羽、卢晓东[147]介绍了耶鲁大学暑期学校英语课程,认为其特色在于开展规模为12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研讨活动的参与度,学生主导课堂而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实现了教学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宋鑫、卢晓东[148]从实践角度比较了中美大学暑期学校,发现中美大学暑期学校在住宿、学费等方面存在不同,美国暑期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学分转换和互认等方面相对更为灵活、开放,中国大学应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导向设置课程。王晶[149]介绍了美国暑期学校办学特征,如英国开展了虚拟暑期学校,通过教学软件包来实现远程教学,澳大利亚暑期学校允许留学生以及本国学生通过暑期学校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学业,日本高校的暑期学校招生对象以研究生群体和博士后群体为主,为学员提供往返旅费等补贴,鼓励其参与该项目。杨辉[150]介绍了英国开放大学中的暑期学校,共有专业类、训练类、综合类三种类型,举办过程中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利用这些单位的条件设施进行实践教学。查远莉、汪宏晶[151]介绍了中德合作举办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特色经验,资助方除了教育部与自然科学基金委之外,还有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由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与国际卫生学硕士教育联盟联合举办,由德方选派专家来华讲学,中方负责在国内选拔学员。高齐圣[152]介绍了圣塔菲研究所与青岛大学合办复杂系统暑期学校的情况,主要学习形式为授课和小组讨论,中间穿插有公开讲座和来宾讲座,特色在于非常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知识互动和实际操作。
美国学者对于暑期学校的学理性研究较少,多数是举办机构的实践经验心得,这些文献零散分布在某一学科领域暑期学校的某些方面,如Hawick指出暑期学校能够推动高校研究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本科生群体的科研意识。[153]Alexander Gurievich Marchuk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暑期学校中的应用与作用,从产出效果的视角分析了暑期学校的优势与先进性。[154]Straber认为暑期学校的核心要素是主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暑期学校的效果好坏。[155]A.Mihai认为,课程设置在暑期学校中非常重要,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暑期学校学员认为其设置的课程对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有“非常之大”的影响。[156]
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文献不是太多,主要观点集中在:①对暑期学校功能给予了积极肯定,认为其是研究生教育环节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是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②介绍了各自暑期学校的举办经验与体会,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是举办暑期学校的两大关键点,建议今后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急需发展的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开办暑期学校,打造暑期学校品牌,加强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的国际化水平,改革学期制度,完善新的管理举措。③初步评价了暑期学校办学效果,一致认为暑期学校在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知识基础与交叉学科知识等方面作用明显,但是在师生互动、课程与教学安排等方面仍有欠缺,加强实践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④借鉴了美国暑期学校的先进经验,如本校与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师资队伍,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班讨论式教学,多样、灵活的课程设置等。
综合来看,这些文献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宏观介绍多,具体分析少。大部分是关于该项目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等宏观政策解读方面的文献,内容有相似性,主要是参考早期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关于暑期学校的定性描述而来。暑期学校对于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定位,对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作用,如何实现该项目的自主自愿、定期举办,实现长期、高效、可持续的举办效果,以及举办单位、授课教师、参与学员三方利益的共赢,值得深思。②定性探索经验多,定量效果评价少。暑期学校的文献半数以上是各个院校及合作的科研院所在举办暑期学校方面的经验体会,介绍了暑期学校举办过程中的学员、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总结了自身举办的特色或成功之处,为今后举办提出了部分建议,属于定性研究。仅有两三篇文献涉及对暑期学校实施效果的测评,仅仅是集中在某一次暑期学校的师资、教学、课程等方面来开展的,只是满意度的调查,对于学员创新性教育效果,调查内容不够细致、深入、全面,反映出的问题与原因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剖析。③研究视角单一、不系统、缺乏长远性。目前关于暑期学校的文献,几乎是仅限于项目本身来开展研究,没有从暑期学校的根本性作用,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对其科研创新思维的激发,与研究生日常培养形成有效补充,没有上升到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高度来深入分析其本质特征、多元化的存在价值。
(三)小结
国内外关于创新思维的理论、测量模型均很多,个别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存在着以发散思维测量为主,理论依据有局限,测量标准不统一,测量信度、效度有待完善,测量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缺乏研究生阶段创新思维的测验等弊端。关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文献也很多,但是缺乏从内在机理、作用机制上对其存在属性、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在综合考虑研究生群体内在创新品质特征,以往文献对创新思维的心理学分析、有关测量模型基础上,分析研究生群体创新思维被激发的条件、机理与过程,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理论模型。采用自评式的典型行为测验形式,从创新思维的多维角度,以暑期学校为例,编制研究生创新思维效果量表,测量研究生的思维创新程度及变化情况。分析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本质特征、教育价值、多元化优质资源属性,探讨其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并提出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