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响应人培训指南
-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编著
- 1584字
- 2025-04-14 20:34:28
1.3 第一响应人的分类及培训意义
1.3.1 第一响应人的分类
根据事故现场人群分类以及担当角色的不同,可以将“第一响应人”分为四大类:当事人“第一响应人”、管理者“第一响应人”、专业援救者“第一响应人”、志愿者“第一响应人”。
当事人“第一响应人”:突发事件现场所有的当事人都可以成为“第一响应人”。
管理者“第一响应人”:指突发事件现场有管理职务的人群。
专业救援者“第一响应人”: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经过训练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利用专业技能和工具开展抢险救灾的人员。
志愿者“第一响应人”: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经过训练的,在第一时间自愿赶到现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技能,在无须提供报酬的情况下,提供应急处置服务的人员。
1.3.2 第一响应人培训的意义
通过“第一响应人”的培训,不仅能够提升“第一响应人”的个体能力,还能够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社会化应急体系,明确“第一响应人”的任务需求,建立“第一响应人”不断生长的长效机制。
自2016年起,市政府将“第一响应人”培训列为青岛市市办实事项目,确定每年培训2万名“第一响应人”。“第一响应人”的应对措施是否正确有效,对于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第一响应人”培训,使学员树立风险意识,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知识,学会突发事件紧急处置技能。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四种能力。一是掌握势态研判能力,通过科学、全面的风险研判,能够初判事故类型和级别,有无次生衍生灾害,是否需要疏散现场人群,是否适合实施初期救援等,迅速决定哪些情况需要处置以及如何处置;二是掌握信息报告能力,势态研判后,根据需要能够尽早向外界发出求救信息,通过拨打“110”“119”“120”等应急电话或直接向有关部门报告信息,报告内容简洁明了、要素齐全,为政府专业救援提供有效信息;三是掌握紧急处置能力,通过培训中对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多发易发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充分考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势,引导学员利用安全常识进行合理推断,灵活机动地临机决断,寻找紧急处置的最佳方案;四是掌握协助救援能力,如果突发事件性质比较特殊,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处置,“第一响应人”应着力做好群众转移、自救互救、配合专业人员救援等保障工作。同时,若条件允许,可实施现场应急救护,通过心肺复苏、外伤救治等技能救助现场受伤人员。
自2016年起,青岛市落实市办实事,全面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近两年时间,全市举办“第一响应人”培训817期,培训38000多人。市民现场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逐年提高,社会效益彰显,“第一响应人”发挥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救援作用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红十字救援队参与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95次,被救助人数321人次,大大减少了突发事件引起的人员死亡,提高了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增强了公众安全感。统计表明,通过“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大大提升了公民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响应人”培训应由具备相应培训资质的机构承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训效果。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进行,达到一定的学时并通过网络理论考试后,才能进行实操课程的学习。在理论和实操课程均通过考试后,由考官现场签字发证,成为正式的“第一响应人”。
为使“第一响应人”具备态势评估、趋势预判、信息报告、组织指挥和临场处置等基本能力,青岛市委市政府将“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纳入市办实事项目,由市政府应急办牵头,市红十字会承办,在全市范围着力推进“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全面建立健全“第一响应人”培训相关机制,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探索建立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青岛“第一响应人”应急品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体系,为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应急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