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演化模型及其评价
- 尹彦
- 5377字
- 2025-04-13 05:05:33
2.2 知识创新理论
2.2.1 知识创新的内涵
1.创新的内涵
创新一词的出现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理论,还是在20世纪初的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首次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企业生产要素新的组合以及生产函数的迁移就是创新,也就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利润,在生产体系中加入一种新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集合。熊彼特将创新归纳为5个方面: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即组织体制和管理创新。
目前,理论研究还没有对创新给出一致的定义,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研究目标的区别,对创新的定义各有不同。通过对76种创新定义的研究,库易的结论是:①定义所使用的内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②许多研究者对创新的定义是不明确的;③所使用的定义可以分为多种范畴。研究表明,创新通常有3种范畴的定义。第一种就是新事物本身,创新是指创造的结果。创新的第二个定义是指人们研究或者发现的过程,对未知事物的创造性的开发,一般包括从实践和可行性检验。第三个定义是从外部环境的接受度来考察,创新是指新事物被外界接纳运用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新理论有5种代表性的创新模型:简单的线性“技术推动”模型;创新过程的一体化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网络模型及创新的集成;创新的“交互作用”模型。由于西方企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早更完善,所以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借鉴了成功西方企业创新实践,打破了以往创新模型的线性过程,形成创新过程的并行化。而以利用新型的高科技工具,尤其是信息技术(知识库管理系统、仿真技术、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管理技术等)为特点的第五代模型也在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知识创新的内涵
1993年,美国麻省恩图维国际咨询公司总裁、著名的战略研究专家艾米顿在著作中称:“国民经济的活力、企业的成功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知识创新,应用知识创新,不断地创造、交换、演化和应用新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广义的“知识创新”,主要包括3个主要内容: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前提——制度创新。
与之相对的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业科学知识等)的过程和行为[94]就是狭义的知识创新。可以看出,狭义的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科学研究更为相似。
狭义的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一样都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并不能包含创新的其他表现形式。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创新和新知识的首次应用等,知识创新是指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
在艾米顿对知识创新的定义中,包括通过科学研究得到的新成果,以及其新思想的传播、应用和商业化。它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新知识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利益进行首次传播和应用;二是知识创新在各个环节,如知识的生产、交换、传播和应用过程中的发生;三是知识创新通过研究和开发来进行。
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创新具有价值创新系统的特征,但不是价值链。价值创新系统具有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动态的、综合的。而价值链是线性的、静态的。
(2)网络化的组织机构成为知识创新的载体。知识网络对于在知识创新和企业在与伙伴、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和其他合作者、竞争者多方合作竞争中起到重要作用。
(3)知识创新以合作战略、加强联盟为基础,促进知识流动,通过合作性关系建立共享环境,为知识增长和创新提供源泉。
(4)知识创新需以客户为导向。知识创新必须关注客户的当前及将来的需要,要争取客户的帮助来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
(5)知识创新不同于知识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成果应用。由于知识创新关注于新知识生产与应用以创造价值,所以相对于知识管理基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创新利润。
3.知识创新的分类
按照创新的方式,知识创新可以分为渐进型知识创新、突变型知识创新和应用型知识创新。
(1)渐进型知识创新
通过改进来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的知识创新被称为渐进型知识创新。渐进型知识创新由于只对现有的技术、组织管理进行改进,而不用大规模地开发新的产品、技术及管理模式,所以渐进式知识创新的创新风险和成本都很小,可能得到的利润却很多。渐进型知识创新效果可能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与其他类型知识创新相比,表现为受经济因素所驱动。
(2)突变型知识创新
通过新的科学技术突破来彻底颠覆结构性控制和支配知识体系的旧产业,这就是突变型知识创新。市场与知识需要巧妙地结合产生了突破型知识创新,它是支撑主导设计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但主导设计本身并不是科学所激发的。所产生的设计概念将在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占主导地位。
(3)应用型知识创新
将新的科技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或是把科技成果横向地应用或衍生的知识创新就是应用型知识创新。一般来说,应用型知识创新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创新者商业化和市场化其发明创造,向市场推出一种全新产品;二是为原有技术或产品找到一种新的应用途径。
按照创新的性质,知识创新可以分为“原创性创新”和“追随性创新”两类。
(1)原创性知识创新,是指创造出了全新的东西。例如某领域新原理的提出、新规律的发现,甚至到创立新的学科领域等。原创性创新成果经常是科学家在长时间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其能够迅速转化的实际经济社会价值并不明显,甚至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其应用价值,却深远地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追随性知识创新,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归纳集成和应用。如发现了新的事实,变革原理论的外延和内涵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对原有的理论原理进行拓展和完善,进而使得原来的理论发展了新的应用价值等。例如一些重大的知识创新成果,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研究成果,往往可以迅速地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扩散、延伸,并且可以不断地繁衍创生。这种创生能导致科学方法的飞跃和科学观念的变革,并引发科技领域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
2.2.2 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对技术创新给出了一般管理学领域的定义:“从新工艺或新产品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就是技术创新”[95],包括新设想开发、研究、产生、商业化生产到传播等一系列活动。
罗斯威尔将技术创新理论划分为5代创新过程模型:①集成模型;②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③链式或耦合模型;④线性模型;⑤需求拉动模型。技术创新理论已经从链式的发展过程(比如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应用,从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到销售)向系统化、网络状过程发展。知识指导了创新的每一步,并且生成新的知识,因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不再是链式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全球经济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知识和资本、劳动一样都是核心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的人也清晰地意识到,知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更持久而巨大的力量。技术创新的条件也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突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①人类学习能力的动态调整和不断提高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②技术创新不再是简单依靠物质的累积,而需要较强的智力资本;③技术创新将更依赖于智慧和知识,不再仅取决于数据等信息,同时需要不同知识体系的动态转移与传播。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就是知识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革命。知识创新更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产业升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这也体现在人类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发明创造来创造历史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创新的研究随着技术创新条件的变化也发生了如下变化:①关注创新主体——关注主体创新知识;②关注创新过程——关注创新过程中知识的流动;③关注实体性要素管理(创新过程)——关注知识的管理(创新过程); ④关注创新产品的商业成功——关注创新产品中包含的核心知识。目前,即使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融合趋势,但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知识与技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对范围的大小及抽象与具体之分。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远比知识创新的概念要小。技术创新只是技术的商业化,范围很具体。而知识创新体现了各个层面知识经济的内容,包括了知识从产生到使用的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技术创新非常具体,而且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增长,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点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具体的实践环节和核心内容。而知识创新则通过知识经济网络化(包括战略合作利益和商业联盟、创新价值体系)体现知识经济的总体特征——创新来源的多样化。
2.2.3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内涵
1.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内涵
根据知识的“所有权”不同,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不同于个人知识,对企业知识的定义是:企业中知识的总和,它包含在企业的组织流程、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价值观中,由企业中的价值观、相关信息、经验及知识动态组合组成,产品和相关服务以及企业职员是企业知识的载体。企业知识的含义包括3个基本方面:一是生产性知识,这部分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二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具有学习能力,可以学习和拥有知识。三是指企业成员共享的知识。市场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组成企业知识。本书研究的是广义的知识创新概念,而技术知识创新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将被深入探讨。
由管理知识、制度知识和技术知识所组成的知识契约性组织就是企业。而对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发展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是由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来推动的。企业知识创新是为了取得赢利,达到商业目的。企业从确立某项核心知识体系,再到不断维护、发展、完善和应用会有一个过程。对旧有知识体系的创新也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新的发展观念、新的管理观念、新的开发观念和经营观念都是对企业完全不同于旧知识体系的一种创新。这些新的观念是制度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推进持续创新的动力。所以,简单的营销策划决不是企业观念创新,一些人的突发奇想更不是观念创新。企业观念创新是企业知识创新机制的理论升华,是企业核心知识体系深刻改革的要求和反映。
而能够产生新的知识要素与创新结果的知识成分才是知识创新所要强调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相比是对后者有着特殊要求的、更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它从属于后者,并且以创新能力为基础。
达文波特[96]认为,知识创新能力是主体创新能力的典型表现,被定义为主体通过知识进步改善现实世界的活动能力,它将人类不断创造的新知识,应用于建设人工世界,改变自在世界。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是指组织通过整合为一个整体来发明和发现多种和组织有关的新知识,进而产生创造出新的组织知识的能力。
本书根据前人的观点和思考将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在原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吸收获取、转移共享、整合应用,以创造出新知识,同时以保障和支持知识创新行为顺利进行为目的,塑造培养企业文化和改进知识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的能力。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越弱,则表明企业知识劣势越明显;反之,企业知识优势较强。
2.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组成
知识创新的活动空间与方式是由知识创新能力的组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决定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在知识创新活动中逐渐构建、同步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主体实践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总是有历史的界限在制约着、限制着知识创新的能力范围。但是历史进程中总是不断冲破自身的能力边界。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个人,因此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包含知识存量和人才的知识资本就是核心要素。所以,本书根据上述观点将构成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概括如下。
(1)知识创新意图
意图被明确定义为组织对其目标的渴望,这是知识螺旋的驱动要素。在企业经营中,组织战略制定是实现组织意图的途径。从组织知识创新的观点来看,战略的实质就是开发那些能够获得、创造、积累及利用知识的组织能力。将愿景概念化是组织战略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需要储备知识并将这种知识作为组织资本纳入管理体系之中。
(2)知识自主管理
在个体层面,只要条件允许,应该让组织的所有成员自主行动。通过自主行动,组织可以提高引入意外机会的可能性。自主管理还可以提高个人自我激励去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再者,有自主精神的个人就好像是作为全息结构的一部分。在全息结构里,整体与每个部分共享相同的信息。源自自主性个人的独创性想法而在团队内传播,然后变成组织的意见。
(3)波动与创造性混沌
波动与创造性混沌能促进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组织内导入波动时,它可能“瓦解”成员在既有习惯、惯例或认知上的模式。“创造性混沌”,旨在增强组织内部的张力,将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分辨问题及解决危机境遇上面。创造性混沌的益处只有在组织成员具备对自身行动进行反思的能力时才能具体实现。如果成员不具备反思能力的话,波动就会造成“破坏性”混乱状态。
(4)构造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实现创新的根本保障是要塑造有益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科技创新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和培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