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文化艺术篇)
- 小洋楼
- 1700字
- 2025-04-03 12:10:29
韩松落 处处蔷薇处处风景

“做过的事情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做很多事情是一个不断否决的过程,最后确定自己只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写作。”
文如其人,人如其名。韩松落其人,就像他的名字那般沉静出世,也像他的文字那般淡然低调。
他是个脾气好又细心的男人。给大家签书,他带上两个印章,先问清楚你的名字,然后在扉页上写一句话,接着写上你的名字,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最后再盖上两个印章“韩松落”和“松”。从来没见过作家签书要如此大费周章,他却说自己每到一处都是这样,像为我那本《我们的她们》,他写的是“处处蔷薇”,引自一首老歌。
从多栖走向宅男
韩松落是位以写娱乐和影评随笔出名的专栏作家。他的娱乐专栏《我们的她们》和影评专栏《为了报仇看电影》一起结集出版后,深居简出的他来到杭州和读者交流,于是有了这次我和他对话的时光。
和淡淡的文字相反的是韩松落颇为复杂的经历。1996年中文专业毕业前,他就在甘肃某电视台任新闻主播,所以听他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毕业后却被分配到偏远地方当养路工,因为不甘周围同事都是文盲的氛围,于是又应聘到电视台。此后做过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歌手、图书和报刊编辑。2004年开始给《新京报》等报纸写专栏,稿约越来越多后,2006年辞职专心在家写作。
他的专栏最多的时候达到30多个,大部分内容是娱乐和电影。“做过的事情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做很多事情是一个不断否决的过程,最后确定自己只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写作。”现在他每天起码写一两千字,应对各类媒体的约稿,成了标准的宅男,“我一个人生活,有大把的时间,感觉很自在,呵呵”。
比娱记更懂娱乐圈
你能否想象?一个写娱乐圈、写影评的作家,竟然生活在偏远的兰州附近的一个小城里,韩松落就是这样。他并不认为躲在小城里就闭目塞听了,“有了网络以后,大家接受资讯的便利是一样的。网站、媒体和港台周刊的娱乐八卦,粉丝们都会上传到贴吧里,我和大家看到听到的东西没什么不同。所谓的不同,可能是很多人不会沉下心去挖掘背后的东西”。
说到了解娱乐圈,很多人会说是娱记,但韩松落不以为然,“我身边有大量的娱记朋友,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内幕。娱记离娱乐圈太近反倒不好,因为采访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经纪人会提出哪些哪些问题不能问,明星也会保护自己不会把真相告诉记者,而且很多娱记不屑于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她们》,写60多个港台正走红或红过的女子,男人如此懂女人,因此被天涯网友称为“这是一本宝哥哥写给女人的书”。韩松落自认为是了解女人的,“怀着宝哥哥看女性的角度,怀着一种悲悯心态和立场”。里面的每一个女人他都没有采访过,但不妨碍他比娱记看得更专业,“我不会编造她们的故事,喜欢通过经媒体检验的文章来揣测她们的故事,探讨人性和命运。很多人说‘贵圈很乱’,事实上我在其他圈看到的荒淫无耻程度要超过这个圈。莫文蔚不是说过吗?‘娱乐就是一盘生意’。很多明星10年就把普通人一辈子的路走完了,这是个透支的行当”。
并非专业影评人
韩松落很怕别人说自己写的是影评,因为他感兴趣的,只是看电影时候的愉悦以及电影里和自己生活有关的部分,“我喜欢从电影折射出的细节和场景,探讨电影和生活的关系”。所以他称自己写的是电影随笔,和专业影评差别挺大。
他平时比较关注的影评,有Magasa人称“马大”的,偏重分析影片风格和技术流方面;崔卫平是偏重从文化和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李洋的影评文化味也很浓;还有一个叫“图宾根木匠”的上海影评人,主要分析电影结构,“文字非常激情,完全不像上海人”。
韩松落每周起码到影院看一部电影,他认为到影院看电影是对电影人起码有的尊重。平时看碟就更多了,至今看了大约3000多部片子,“比较喜欢文艺片的细腻,所以看得多一些,但我烂片也看,因为我觉得烂片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讯息,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写专栏比写小说更难,我一天最多写一两千字的专栏,小说最多时候一天可以写2万字。写专栏要准备好多资料,像我为《GQ》杂志写的娱乐现象专栏,有一期是写AV女优苍井空的内容,我起码看了一周的资料,但写的话只要一两个小时。”他说自己有个长篇刚开了头,是部以选秀为背景的惊悚小说,依然和他关注的娱乐圈有关。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