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白酒酿造工艺
一、制曲
制曲原料有大麦、豌豆,破碎后蒸熟,加入原曲和少量稻壳,加水拌匀,装入有底的木制曲盒,请邻里乡亲踩踏。其作业程序为:二三十人从酒坊到曲房排成一行,酒房师傅将装满曲料的曲盒传出,平放地上,第一人踩踏数脚后传给第二人,第二人踩踏数脚后传给第三人……一直传踏到曲房。二三十人排成一行,赤脚踩踏,弯腰传递,口哼小曲,亦歌亦舞,甚为壮观。每逢踏曲,主人视为烧坊一大盛事,有借众人之足,踏曲生财之寓意,必杀猪宰羊,设酒宴招待踏曲者和邻里乡亲,以示庆贺,并预祝制曲成功。
烧坊主人给踏曲人发一天工钱,如果制曲量少,只踏了半天,也发一天工钱。
踩踏密实后的曲块交叉码入曲房,生炉子加温,盖草保湿,历时30天酒曲就制成了。

二、酿造
将高粱用石磨麸眼(石磨上扇有两个眼,称麦眼、麸眼,麦眼磨小麦,麸眼磨麸皮)磨碎后蒸熟,加入酒糟、酒曲、稻壳,加水拌匀,装入窖池,发酵9天,出窖蒸馏。
三、蒸馏出酒
烧锅加水,盖上篦子,用木锨将酒醅轻轻撒入烧锅,尽量松散,以利酒蒸气析出,酒醅装至与烧锅口平,盖上鏊子并密封。在鏊子内加入冷水,酒蒸气在鏊子外壁冷凝成酒水,顺酒槽流出(详见本书附录鏊子出酒法),日产白酒150公斤左右。义隆源鼎盛时期为民国初至1944年。刘家先后在天津、包头、兰州、平凉等地设有货栈,他家生产的白酒除在本地和阿拉善旗销售外,随着在外地开办货栈,白酒也运往货栈开办地销售。

民国中期,义隆源使用的酿酒师傅宋利善,中卫县高营人,进入义隆源后,拜师学艺,很快掌握了白酒酿造技术,成为义隆源烧坊的技术骨干。宋利善技术好,为人忠厚,刘家看中此人,刘德将养女许配给宋利善。从此,宋利善既是义隆源烧坊的技术骨干,又是刘家女婿。
义隆源商号将羊皮羊毛运往天津等地销售,再将沿海地区的洋货运回。因此外出的机会很多。宋利善外出做生意时,遇到有烧坊的地方,必去参观学习,将学到的有长处的工艺技术用于生产。
1944年,银川至平凉公路通车后,中卫县失去了“水旱码头”的地位,商业显得萧条,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郑家烧坊、欧(阳)家烧坊先后歇业,唯义隆源烧坊继续生产。义隆源烧坊之所以能生存下去,主要是信誉好,人缘好,善于用人。每逢踏曲,必将四邻请到家中,酒宴招待,与邻里关系处得很好。对雇佣的工人平和对待,按时发工钱,逢年节发赏钱,和气生财。刘家使用的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很少更换,因此技术成熟,产量、质量都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