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
我国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等诗句,都表明了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酿酒业由手工发展到现代大规模生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西周时期,朝廷就设有管酒的官——“酒人”。可见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酒菌的国家。
酒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士出征,敬之以酒,鼓舞士气,以壮军威;政治会谈,以酒宴宾,缓和气氛,达成共识;经贸洽谈,以酒待客,互谅互让,双利双赢;为长者祝寿,酒宴亲朋,人寿年丰,其乐融融;亲朋聚会,猜拳行令,谈古论今,乐在其中;酒在文化事业中也功不可没,文人骚客,以酒会友,出现过不少“李白斗酒诗百篇”之事例。酒,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已成为不可或缺之饮品。
宁夏中卫自古佳酿飘香,渊源流长,是西北美酒的发源地。从《朔方道志》所载的唐代温池城(中卫古有“温池城”之称,“温池城”“据县志考证,即县城旧址,城壕南有温泉溢入池,至冬不冻,故名”)。后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中卫黄河两岸发现自西周、汉、唐、西夏等朝代的酒文物比比皆是。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 “蒙恬斥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为四十四县”。这四十四个县中,包括了宁夏的全部山川。从那时起,中卫这块土地就有了定居人口。西汉时,正式设立县的建制,此后的二千多年间,虽然管辖地域、隶属关系多次有变,但作为县一级的政权始终延续了下来。在明朝,中卫又是一个移民地区,湖北等省的移民作为军垦军人大量来到中卫,屯垦守边。大量南方人来到中卫,使得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融合。中卫又是边防要地,明朝在北方边境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宁夏是九个边防重镇之一。中卫是宁夏镇七个卫之一,驻有大量屯垦军人,那个时候,运输十分困难,酒不可能由外地运入,军人出征、凯旋,官府迎来送往,民间婚嫁喜庆,无酒不能成礼,中卫人喝中卫的酒就顺理成章了。
中卫自古盛产白酒,酿酒历史渊源流长,是宁夏唯一有历史记载的酒乡。中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古有“温池城”之称,地下矿泉水甘甜醇美,酿酒条件极佳。据史书记载,宋夏时,中卫酿酒业已自成流派,形成体系。
据《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中卫酒到明清时,就已名扬西北,风靡塞上,当时除“老窖、白干”之外,还有“雄黄酒、重阳酒、绵蓬酒、醪酒”等多种产品,还说当时“酒肆林立,星罗棋布,南关尤胜”。到光绪年间,中卫已有十来家烧坊,其中以县城东关刘家烧坊和南关郑家烧坊最为著名。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赋诗作词,盛赞中卫酒。清代文人的诗中有“从今识得鸣沙味,吸尽葫芦满腹春”“山村酬酢有风味,酒酿绵蓬满瓮春”等佳作。
中卫,因黄河而得利。“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中卫又”处于黄河套区之首,引水灌溉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汉以来,宁夏平原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史称“塞上江南”。酒是粮食酿造的,有了粮食就有了酿酒的条件;有了酒就有酒的文化现象传承下来。
始创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义隆源”商号,传承到今天的香山酒业,整整一百四十个年头。香山酒人博采众家之长,积累深厚酒文化底蕴,借“酒乡”之名,厚积薄发,孕育出了渊源流长的香山酒文化;秉承塞上酒文化之特点,结合酒乡传统酿酒工艺和现代生物酿造技术,特别是与五粮液酒厂科研所进行技术合作,首创在宁夏引进人工老窖技术,使宁夏酒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弘扬酒乡文化,完善和丰富中卫文化遗产,在一次次刨根问底的文化挖掘中搜寻,掀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使遗失的中卫百年规模酿酒史揭开了夺目光彩的篇章。《百年香山酒史》一书,以翔实的资料、实物证实了一百四十年来,从义隆源开办的烧坊开始,连续不断地传承至今的香山酒业,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对古老的酿酒工艺赋以时代技术的内涵,产量、质量不断得到了提升,到目前,酿造技术科技含量得到了空前提高。
《百年香山酒史》一书,是一本记录中卫白酒酿造、储藏、销售的专业性史书,填补了宁夏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值得一读。
张金山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