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主要符号对照表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类词缀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
第二章 本书理论框架概述
2.1 认知形态学在构词法研究上的优势
2.2 Hamawand的理论框架
2.3 认知形态学与构式形态学、生成词库理论框架的比较
2.4 本书对Hamawand理论框架的调整
2.5 小结
第三章 汉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3.1 近义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3.2 反义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3.3 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总结及对比
3.4 相关问题讨论
第四章 汉语类前缀构词的认知域分布
4.1 否定认知域
4.2 差距认知域
4.3 时序认知域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类前缀对项的构词识解
5.1 描述VS.评价:“非” VS.“不”
5.2 相似的共同点VS.相似的差异性:“准” VS.“类”
5.3 连续VS.对立:“前” VS.“原”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6.1 表人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6.2 其他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6.3 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总结及对比
6.4 相关问题讨论
第七章 汉语类后缀构词的认知域分布
7.1 职业认知域
7.2 痴迷认知域
7.3 领域认知域
7.4 类型认知域
7.5 小结
第八章 汉语类后缀对项的构词识解
8.1 平视VS.仰视:“员”VS.“师”
8.2 低仰视VS.高仰视:“师” VS.“家”
8.3 否定VS.中立:“狂”VS.“迷”
8.4 边际VS.内域:“界” VS.“圈”
8.5 外观VS.性质:“式”VS.“型”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书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之处
9.3 本书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更新时间:2025-03-28 19: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