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远处的山峦轮廓模糊不清,唯有几点零星的火光在黑暗中若隐若现。赵鸿志离开厂房时的脚步声渐渐远去,空气中还残留着金属与机油的气息。他不知道,就在他专注修复模具的同时,一场潜伏已久的风暴正悄然逼近。
清晨时分,陈启铭站在作战室中央,手中紧握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情报。纸张边缘有些泛黄,显然是经过多次传递才送抵前线。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目光扫过几行字后停顿了一下,随即抬起头看向身旁的通信员。
“确认过了吗?”他低声问。
通信员点头:“昨晚上我们重新监听了电波,确实是从日军控制区发出来的。不过……”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那个频率的声音,有点像之前在26章那场遭遇战里听到的。”
陈启铭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走到地图前,用手指轻轻划过几个地名。情报上提到,日军将在三天内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目标直指我军防线的中部要塞——一个他们曾反复争夺的战略据点。
“但侦察兵已经查过,那个所谓的集结地是空营地。”他说,“如果情报属实,那他们的主力部队究竟藏在哪里?”
空气顿时凝滞了几秒。
“也许……这是个陷阱。”张猛不知何时走进了作战室,肩上的大刀随着步伐发出轻微的响动。他靠在门框边,神情冷峻,“我在那边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敌人故意放些假情报,诱我们调动兵力,然后趁虚而入。”
陈启铭缓缓点头,心中已有几分警觉。他转身对通信员道:“你刚才说那个声线好像听过?能不能还原那段录音?”
通信员点头,快步走向角落的一台老旧录音机,小心翼翼地将胶带倒回。片刻后,一段断断续续的德语广播响起,带着明显的电流杂音。陈启铭和张猛都听得仔细,直到录音结束,两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有疑虑。
“确实是那个频率。”张猛低声道,“可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那个神秘人到底是谁?”
陈启铭没有回答,而是继续翻阅情报。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页的一个细节上——情报来源署名为“灰雀”,且所有信息都是通过信鸽传递,从未有过直接接触记录。
这太反常了。
“派人追踪信鸽路线。”他果断下令,“我要知道它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任务迅速下达,几名精锐士兵连夜出发,在城郊一带设伏观察。第二日清晨,他们在一处废弃茶馆附近果然发现了异常情况:一名年迈的老人正在给一只信鸽系上纸条,动作熟练而谨慎。
士兵们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悄悄拍下老人的模样,并将纸条内容抄录带回。当陈启铭看到那句“明日辰时交货”以及落款的国民党军需处印章时,脸色瞬间变得严峻。
“这不是普通的密探。”他喃喃道,“背后还有更大的棋局。”
与此同时,赵鸿志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沉思片刻后道:“如果是军需处的人,那就意味着内部有人已经被渗透。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问题是,怎么行动?”张猛皱眉,“如果我们贸然出击,反而会打草惊蛇。”
陈启铭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抬头:“我去一趟敌后。”
此言一出,屋内众人皆是一震。
“你疯了?”赵鸿志率先反对,“现在局势不明,你怎么能一个人去?”
“正因为局势不明,我才必须亲自去看看。”陈启铭语气坚定,“只有亲眼见到,才能判断这份情报到底是真是假。而且……我怀疑,这场危机的背后,可能牵涉到更深层的东西。”
张猛咬牙不语,最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今晚就出发。”陈启铭道,“我需要一份详细的敌后地形图,还要准备一些必要的装备。”
赵鸿志立刻开始着手准备。他在仓库中翻找材料,一边调配烟雾弹的配方,一边低声自语:“这种配方,我以前在德国实验过,应该还能用。”
张猛则负责收集情报和制定撤离路线。他知道,这次任务的风险极高,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也知道,陈启铭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放弃。
傍晚时分,陈启铭独自来到指挥所,向上级提出申请。他的理由很充分:如果派小队同行,容易引起敌方注意;而自己熟悉敌后环境,又有一定的伪装经验,更适合单独行动。
上级听后犹豫良久,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可没第二个陈参谋了。”
“我知道。”陈启铭淡淡一笑,“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我没回来,你们再做决定。”
夜幕降临,风中夹杂着些许寒意。陈启铭背上行囊,站在营门口,回头望了一眼熟悉的营地。灯火通明的指挥所依旧忙碌,而他知道,接下来的三晚,将是整个战局的关键转折点。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入夜色之中,身影很快消失在蜿蜒的小路上。
而在千里之外的某座城市,一间昏暗的房间里,一道低沉的声音缓缓响起:
“他终于来了。”
画面戛然而止,只留下窗外呼啸的风声,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