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乡村教育的泥土实践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反思。陶行知,这位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先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敏锐洞察到乡村教育才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所在。彼时,城市教育与乡村实际严重脱节,乡村教育宛如一潭死水,亟待革新。陶行知决心披荆斩棘,探索出一条契合中国乡村的教育之路,而创办晓庄师范,正是他踏出的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贫寒家庭,自幼目睹底层人民在生活泥沼中艰难挣扎的模样,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少年时代的他,勤奋好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冲破重重阻碍,获得了宝贵的求学机会。在接触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后,他并未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而是陷入了深沉的思考,探寻着如何将这些理念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那时的中国,乡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但乡村教育却极度落后,学校数量稀少,教学质量堪忧,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严重脱节,宛如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陶行知深刻认识到,要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这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也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1926年,陶行知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伟目标。这一宣言宛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巨浪,吸引了众多有志于乡村教育的仁人志士的目光。一时间,各界纷纷响应,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陶行知开始马不停蹄地积极筹备创办晓庄师范。他四处奔走,为筹集资金费尽周折。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经济形势也极为严峻,筹集资金可谓难如登天。但陶行知意志坚定,毫不气馁,他不辞辛劳地向各界人士阐述自己的乡村教育理念,凭借着真诚与执着,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他找到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如穆藕初,向他们绘声绘色地描绘乡村教育的美好前景,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打动了这些企业家的心,最终获得了部分资金支持。同时,他充分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向一些慈善机构和教育基金会申请资助,为晓庄师范的创办四处奔走呼号。

在寻找校址时,陶行知不辞劳苦,踏遍了南京周边的乡村。他心中有着明确的标准,希望找到一个既能充分体现乡村特色,又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与筛选,他最终选定了南京北郊的晓庄。这里山水相依,田野广袤无垠,有着典型的乡村风貌,宛如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非常适合开展乡村教育实践,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圣地。

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开学仪式极为简朴,没有奢华的布置,没有高官的致辞,一切都显得那么质朴无华。陶行知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在一片荒地上庄重地举行了开学典礼。他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挂在学校门口。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晓庄师范注重与乡村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师生们前行的道路。

晓庄师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学校大相径庭,宛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教育的殿堂。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秉持的核心理念。学生们的课堂就在田野间、农舍里,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每天清晨,学生们伴随着公鸡的打鸣声起床,进行晨练,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之后,便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和农民一起下田耕种,学习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在劳作过程中,老师们会抓住时机,适时地讲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等知识,将农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晓庄师范精心开设了多种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除了农业知识外,还有乡村木工、乡村铁匠、乡村医药等特色课程。比如,在乡村木工课程中,学生们跟着经验丰富的木工师傅学习制作桌椅、农具等。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从木材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到制作工艺,每一个环节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学习。学生们制作出来的桌椅不仅供学校使用,还会拿到集市上去售卖,接受市场的检验,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晓庄师范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成为乡村学生的引路人。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例如,定期开展“手脑并用”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一次活动中,学校的水井坏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修理水井。他们查阅资料,请教附近的村民,经过几天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修好了水井。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修理水井的技能,更培养了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品德教育在实践中得以深化。

晓庄师范的教师队伍也极具特色。这里的教师大多是怀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自愿前来的。他们中有留洋归来的学者,如张宗麟,他毅然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晓庄师范任教。张宗麟在幼儿教育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晓庄师范开设了幼儿教育课程,精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村幼儿教师,为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一些本土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熟悉乡村生活,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比如王老先生,他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他在晓庄师范教授乡村医药课程,教学生们如何识别草药、如何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他带着学生们上山采药,亲自示范草药的炮制方法,以丰富的经验和耐心的教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与尊敬。

然而,晓庄师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触动了一些传统势力的利益,再加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晓庄师范面临着诸多困境。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国民党当局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的莫须有罪名强行关闭,陶行知也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日本。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晓庄师范陷入了黑暗,也让陶行知的教育理想暂时受挫。

尽管晓庄师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它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为中国乡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情与信念,奔赴全国各地的乡村,将晓庄师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播开来。他们在乡村创办学校,开展扫盲运动,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为中国乡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