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等式里的母亲

林小满把38分的数学试卷对折两次,塞进书包最里层的暗袋时,手指微微发抖。母亲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伴随着砂锅盖子扑腾的声响:“小满,来喝汤。“

餐桌上,炖盅里升腾的热气扭曲了空气。核桃和天麻的气味像一张网,笼罩着整个餐厅。母亲的白大褂袖口还沾着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手指关节处有长期浸泡药液留下的皱褶,在灯光下泛着不健康的苍白。

“李老师今天打电话了。“母亲用汤匙搅动着深褐色的汤汁,枸杞在汤面上起起伏伏,“她说你最近放学总往图书馆跑。“

林小满的指尖在手机边缘摩挲,锁屏上是陈默十分钟前发来的消息:“发现三角函数和音乐的关系,明天带吉他给你演示。“她下意识把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上,汤匙碰到瓷碗发出清脆的声响。

“和谁一起去?“母亲突然问。她的视线落在女儿微微发红的耳尖上。

“就...自己。“林小满低头,看见汤里浮沉的枸杞像一个个微小的警告灯。她想起上周陈默在图书馆说的话:“你知道吗?这些中药的气味分子结构,其实都是一个个数学公式。“

父亲推门而入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他的领带松垮地挂在脖子上,公文包随手扔在沙发上。“先吃饭,“他看了眼餐桌,直接走向书房,“等会儿我要检查你的错题本。“

---

书房墙上挂着林小满小学时的奥数奖状,在台灯照射下泛着陈旧的黄。父亲翻开她最新的一页笔记,突然停住:“这是什么?“

在一堆工整的公式旁边,是陈默画的简笔画: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站在迷宫中央,头顶有星辰连线成的函数图像。角落里还用铅笔写着:“迷宫出口在sinθ=1的地方,但沿途的风景更美。“

父亲的手指重重划过纸面,纸张发出刺啦的声响:“你就是这样对待数学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被厨房里的母亲听见,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钉进林小满的耳膜,“你知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能解高次方程了吗?“

林小满盯着书桌玻璃板下压着的照片——父亲站在领奖台上,手里举着“全省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奖状。同样的位置,现在压着她的月考成绩单,38分的红色数字透过玻璃依然刺眼。

“下周开始,每天放学直接去张老师家。“父亲合上笔记本,“我和你妈商量好了。“

---

深夜十一点半,林小满发现错题本被整整齐齐抄写了三遍。最后一页夹着母亲的字条:“周末去张老师家补课,已经约好了。“字条背面是医院处方笺,上面印着“益智安神口服液“的字样,剂量栏被反复描粗过。

她打开窗,夏夜的风裹挟着远处便利店的音乐声飘进来。手机屏幕亮起,陈默发来一段音频文件,备注是:“听第三秒,像不像你解不出题时叹气的声音?“

点开音频,先是吉他弦的振动,然后是陈默轻轻哼唱的旋律。她戴上耳机,听见他在间奏时说:“这段和弦进行就是sin函数的图像,你看...“接着是笔尖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

楼下传来父母的低语:

“是不是该换个补习班?“

“先把手机收了吧...“

“你总是太惯着她...“

林小满把脸埋进臂弯,数学试卷从书包缝隙露出一角,那个鲜红的分数在月光下像一道永远解不开的不等式。书桌上的健脑汤已经凉了,表面凝着一层薄薄的膜。

---

第二天清晨,林小满在餐桌上发现一张新的日程表:

6:30晨读(英语)

17:00-19:00张老师补习

20:00-21:30错题整理

周末全天强化训练

母亲正在往她保温杯里装褐色的药液:“这个月夜班调成白班了,以后每天送你上学。“她的指甲剪得很短,指缝里还留着医院消毒液的味道。

公交站台前,林小满隔着书包摸了摸里面的日记本。昨夜她在最新一页写道:“他们爱的是考高分的我,还是真正的我?“字迹被一滴水晕开了,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泪水。

当公交车驶过第三个路口时,她看见陈默站在图书馆前的梧桐树下,肩上挎着一把旧吉他。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道正在演算的几何题。他抬头看见车窗内的她,举起手比了个π的手势。

林小满抓紧了胸前书包带,母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放学直接去张老师那里,我四点打电话确认。“公交车渐行渐远,后视镜里,陈默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模糊的黑点,消失在数学楼巨大的阴影里。

**第四章:琴弦上的函数图像(约3200字)**

---

张老师家的防盗门发出沉重的闷响。林小满站在门口,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争论声。

“这孩子基础太差!“张老师的声音穿透门板,“连三角函数基本关系都记不住,怎么冲刺高考?“

“我们加钱。“父亲的声音冷静得可怕,“多少钱都行。“

林小满低头盯着鞋尖,运动鞋侧面的污渍是昨天和陈默在操场边讨论题目时沾上的。那时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出单位圆,说每个角度都对应着不同的音符。

门突然打开,张老师油腻的刘海下,眼睛像两枚冰冷的硬币:“进来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加练两小时。“

---

补习班的窗户被厚厚的试卷遮住,阳光只能从边缘挤进来,在地板上切出一道金色的细线。林小满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波浪线,想起陈默昨天发来的语音:“声波的函数图像和琴弦振动是一样的...“

“专心!“张老师的戒尺敲在桌面上。他身上的烟味和父亲书房里的如出一辙。

当讲到第三道例题时,林小满的手机在书包里震动起来。她偷偷瞄了一眼——是陈默发来的照片:一把旧吉他,琴颈上贴着坐标贴纸,六根琴弦被不同颜色的夹子固定在特定位置。附言写着:“找到让sin函数发声的方法了。“

“手机交出来。“张老师的手突然出现在视线里,掌心的老茧像一道道数学符号,“或者你想让我打电话给你父亲?“

---

黄昏的公交车站,林小满把补习班发的二十页习题塞进垃圾桶。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硬币——足够坐车去城西的老书店,陈默说过那里有本《音乐中的数学原理》。

但当她转身时,看见母亲站在三米外的路灯下,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听诊器。她们沉默地对视了五秒,然后母亲走过来,从垃圾桶里捡回那些习题。

“我给你请了假。“母亲突然说,“明天去医院做检查。“

林小满怔住了。母亲的手指在发抖,听诊器的金属端碰到她的手腕,冰凉得像冬季的雨。

“什么检查?“

“脑部CT。“母亲的声音很轻,“你爸怀疑...可能是生理原因。“

路边的梧桐树沙沙作响,落叶在地上组成模糊的函数图像。林小满突然明白为什么最近的中药味道变了,为什么母亲要调成白班,为什么父亲看她的眼神像在看一道出错的实验数据。

---

医院的走廊长得没有尽头。CT室的荧光灯管嗡嗡作响,林小满躺在仪器上,听见技术人员对母亲说:“智力发育没问题,但额叶活跃度...“

她闭上眼睛,想象陈默此刻正在图书馆门口等她。他大概会靠着那棵梧桐树,用吉他弹着改编成旋律的数学公式。上周他告诉她:“音乐和数学在更高维度上是相通的,就像你和你的影子。“

“好了。“技术人员帮她取下头套,“下周来取报告。“

母亲在走廊尽头打电话,断断续续的声音飘过来:“...不是智商问题...心理科建议...“

林小满悄悄掏出手机,给陈默发了条消息:“你知道医院到图书馆的最近路线吗?“

---

当母亲去取药时,林小满溜出了医院。她跑过两个街区,在音乐书店的橱窗前停下喘息。玻璃映出她苍白的脸,额角还留着CT头套的压痕。

书店最里面的角落,陈默正在翻看一本《声学数学》。他抬头时,吉他从膝上滑落,发出沉闷的共鸣。

“你额头怎么了?“他伸手想碰又缩回去,“像是...被什么东西困住了。“

林小满突然哭了。泪水砸在书店的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陈默手足无措地掏出一叠餐巾纸,每张上面都画着不同的函数图像。

“你看,“他抽出一张画着正弦曲线的,“悲伤就像这个波形,有波谷就一定有...“

话没说完,林小满抱住了他。陈默的毛衣上有阳光和松木的味道,吉他夹在他们之间,琴弦微微震颤。

“我爸妈带我做智力检查。“她的声音闷在陈默的肩膀里,“因为他们觉得...我数学差得不正常。“

陈默的身体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轻轻拨动吉他的第一弦:“Do,这个频率是261.6Hz,正好是2的8次方分之一。“又拨动第二弦:“Re,293.7Hz,接近π的平方乘以30...“

音符在狭小的空间里交织,像一道道发光的数学公式。林小满慢慢抬起头,看见黄昏的光线透过书架,在陈默脸上投下斑驳的金色光斑。

“没有不正常的声音。“陈默说,“只有未被理解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