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旅行

三天后,北电官网发布了一条简短声明。

“祝贺兄弟院校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教育的繁荣需要各院校共同努力。”

私下里,北电的课程改革已经悄然启动,据说将增加学生创作实践的比例。

两校之间的“较劲”也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继续着。

………

北电的官方声明发布后,中戏宣传部的打印机整整工作了一整天。

郑主任拿着这份措辞考究的声明反复研读,眼镜片上反射着窗外的阳光,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表面功夫倒是做得漂亮。”

导演系王教授轻哼一声,手指敲打着办公桌。

“他们影视实践中心的预算去年就增加了三百万,现在倒跟我们谈'共同努力'?”

校长办公室里,徐校长正和几位院领导商讨对策。

“北电这招以退为进用得妙啊。”

他摘下眼镜擦了擦,“我们得有所回应,但姿态要高。”

当天下午,中戏官网发布了一条动态。

“艺术无界,创作无疆。祝贺北电学子在戛纳电影节再创佳绩!”

配图是两校历史性合影,2000年联合汇演时的老照片,评论区很快被两校学生攻占。

“中戏大气!”(互动118层)

“北电学子前来感谢!”

回复:“欢迎常来中戏看戏”

“虚假的peace&love”(”该评论已删除”)

在看似和谐的表象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北电教务处的灯连续三晚亮到凌晨,课程改革方案改了又改。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版培养方案将大二学生的短片创作从“选修”改为“必修”,器材借用权限也从研究生下放到了本科生。

“听说他们买了十台ARRI?”

中戏设备科的老李蹲在仓库门口抽烟,对来借设备的同学嘀咕。

“咱们这批老爷机该退休喽。”

两校的“较劲”很快蔓延到学生群体。

北电的表导楼前突然立起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历届校友的获奖作品。

中戏则连夜在排练厅外墙绘制了巨幅涂鸦,把陈默领奖的剪影和姜文、闫建刚等中戏大师并列。

最精彩的较量发生在食堂,北电食堂突然推出“戛纳套餐”,中戏马上回敬“银熊特供”。

北电学生会在天涯发起“最美校园镜头”征集,中戏团委就组织“即兴短片48小时挑战赛”。

两校BBS上的热帖标题一个比一个损:

《论中戏演员在北电镜头里的表现力》

《北电导演来中戏找演员的十大理由》

《那年我们错过的保研名额》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达成共识的是两校的保安大叔。

某个深夜的交班时分,中戏的张师傅和北电的李师傅在胡同口的小酒馆碰杯。

张师傅抿了口二锅头,“这班孩子较劲归较劲,昨天还有俩翻墙出去上网的呢。”

李师傅夹了粒花生米,“可不是,一个导演强,一个表演系强,搭配得还挺好。”

………

中戏的官网声明发布后,北电的师生们反应各异。

有人觉得这是中戏在示弱,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面话。

但无论如何,这条声明确实让两校之间微妙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陈默在食堂吃饭时,听到隔壁桌几个学生在讨论这事。

“这是认输了?”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压低声音问。

“认什么输,学校只是不想闹得太难看。”

另一个女生翻了个白眼,“再说了,北电的张艺谋、陈凯歌不照样是国际大导?一个柏林银熊而已,又不是金熊。”

陈默低头扒了两口饭,没吭声。

陈默自己其实不太喜欢这种比较。电影又不是体育比赛,非要分个输赢。

但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左右的。

………

三天后,北电官微突然发布了一条新动态:

【北电学子陆川作品《寻枪》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

配图是一张海报,导演署名:陆川,北电导演系毕业学生。

这条信息迅速登上天涯,评论区炸开了锅。

“北电果然还是牛啊!”

“中戏刚拿完柏林,北电就进戛纳再入上影节,这是杠上了?”

“别吵了,都是中国电影,骄傲就完事了!”

陈默刷到这条新闻时,正在图书馆写剧本。

点开《寻枪》的预告片看了两眼,画面构图和光影运用确实很有水准。

但这压根就不是陆川特色,姜文气息满满。他想了想,给这条信息点了个赞,可惜现在没得这功能。

………

中戏的师生们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第二天,导演系主任郑怀民在系内会议上宣布。

“从下学期开始,增设‘导演实践工作坊’,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部15分钟以上的短片,学校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欢呼。

表演系也不甘示弱,系主任当场拍板:

“表演系学生必须参与至少两部学生短片的拍摄,算入学分!”

消息传开后,北电的学生论坛里有人发帖:

“中戏这是要卷死我们?”

底下跟帖:

“怕什么,他们搞实践,我们就搞国际交流!听说学校正在谈和南加州大学的合作项目。”

………

周末,陈默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

“喂,是陈默吗?”电话那头是个清朗的男声。

“我是,您哪位?”

“林楠。”

对方笑了笑,“北电的。”

陈默一愣。

林楠?不就是刚入围戛纳的那个?

“有事?”

“想请你吃个饭,聊聊电影。”

林楠的语气很随意,“当然,你要是觉得尴尬就算了。”

陈默犹豫了两秒:“行,地点你定。”

………

两人约在了中戏胡同口的一家小馆子。

林楠比陈默想象中要瘦,穿着简单的黑色卫衣,头发有点乱,看起来更像是个程序员而不是导演。

“没想到陈师兄真会来。”

林楠给他倒了杯啤酒。

“为什么不来?”

陈默接过杯子,“又没什么深仇大恨。”

林楠笑了:“也是。”

俩人都是西北人,聊了聊风俗和各自的电影,发现竟然有不少共同喜好。

林楠喜欢塔可夫斯基,陈默偏爱安哲罗普洛斯。

但对侯孝贤和是枝裕和的评价却出奇一致。

“其实我挺佩服你的。”林楠突然说。

“《不可饶恕》那种拍法,北电的老师肯定会让再等等拍。”

“中戏也劝我。”

陈默耸肩,“我是自己出资,憋着劲了。”

林楠大笑:“果然,好学生都是叛逆的。”

临走时,林楠问:“希望电影节,有机会一起走红毯?”

陈默想了想:“行啊,只要你不在乎被媒体写成‘北电中戏世纪和解’。”

“那更好,免费宣传。”林楠眨眨眼。

………

陈默推开宿舍门时,发现门缝里又塞了几封信。

他弯腰拾起,信封上沾着些微灰尘,看来已经躺在这里有些时辰了。

最上面那封用的是烫金信封,右下角印着“华纳兄弟”的logo,在昏暗的走廊灯下泛着奢侈的光泽。

“又来了!”

陈默自己小声嘀咕着,用肩膀顶开房门。

书桌上已经堆了二十多封未拆的信件,像座小山一样压在《电影视听语言》的课本上。

随手把这些新到的信件扔进抽屉,金属木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宿舍里弥漫着泡面的味道,室友张浩正戴着耳机打游戏,见他进来猛地摘下耳机。

“卧槽!刚辅导员来找你,说有个上影的制片人直接打到学校办公室了!”

陈默把背包扔到床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床头的柏林电影节海报轻轻晃动,那是学校上周刚贴上去的。

“就说我不在。”

“我说你去图书馆了。”

张浩凑过来,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

“你知道今天表演系来了多少经纪人吗?全是冲着你来的。高露她们班正在排《雷雨》,结果...”

陈默没等他说完就抓起毛巾走向洗手间。

………

温热的水流冲刷着脸庞,盯着瓷砖上蜿蜒的水痕发呆。

镜中的自己眼下挂着明显的青黑,获奖后这十多天,他的睡眠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100小时。

“喂!”

张浩的声音穿透水声,“刚于佳明也打电话来了,说让你回电。”

陈默关掉水龙头,水珠顺着下巴滴落在洗手台上。

于佳明是自己艺考培养班同学,现在在表演系,是少数还把陈默当普通人看待的朋友。

擦了把脸,掏出手机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

“陈大导演终于接电话了?”

于佳明的声音带着熟悉的调侃。

“我还以为你要等拿了奥斯卡才想起我呢。”

“少来。什么事?”陈默不自觉地勾起嘴角。

“救你命的事。”电话那头传来翻页声。

“我查了青岛的天气,后天开始连续一周晴天。青岛的酒店都订好了,就等你点头。”

陈默望向窗外,三月初的BJ正在飘柳絮,像场没完没了的雪。

视线越过飞舞的絮团,落在图书馆尖顶的时钟上,下午18点23分,距离和刁意男剧本讨论会还有37分钟。

“我...”

“别告诉我你又要去开会。”

于佳明打断陈默,“你上次说,我再约你,你怎么说的?”

“我说,再放鸽子小狗。”

“所以?”

书桌上的剧本草稿被风吹起一角,露出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

陈默盯着那些字迹看了几秒,突然做了决定。

“把航班信息发我。”

挂断电话,陈默翻出行李箱。

箱底压着在云柏林的扎染布,蓝白相间的纹路让自己想起海的水波。

张浩靠在门框上吹了声口哨。

“真要跑路啊?”

“一周就回。”

陈默塞进两件T恤,“要是郑主任问起来...”

“就说你去采风!”

张浩做了个封口的手势,又忍不住问,“那《电影频道》的专访怎么办?”

陈默的动作顿了一下,那是国内最权威的电影采访,无数导演梦寐以求的版面。

陈默整理行李箱,“推迟,反正他们想要的自己,现在也写不出好故事。”

………

第二天,窗外突然传来喧哗声,两人探头望去,只见十几个拿着信件的学生正围着刚下课的学生。

陈默迅速拉上窗帘,却听到一个女生清脆的声音。

“陈默真的住这栋吗?”

“完了完了。”

张浩夸张地抱头,“你现在是全校的移动景点。”

陈默苦笑着摸出墨镜戴上,又从抽屉深处翻出顶鸭舌帽。

这个造型引得张浩哈哈大笑。

“你以为自己是明星出街啊?”

“总比被堵在厕所强。”

陈默想起上周的狼狈经历,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拎起行李箱,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转身:“对了,要是有人送信...”

“知道知道,都塞你抽屉里。”

张浩摆摆手,“赶紧走吧大导演,记得带点海鲜回来,另外把握住,该展示我们导演系雄风的时候了。”

“滚,有事电话。”

陈默轻手轻脚地打开门,走廊尽头传来纷乱的脚步声。

压低帽檐,拎着箱子闪进消防通道,像个逃课的学生一样蹑手蹑脚地溜下了楼。

…………

陈默刚走到校门口,手机又震动起来。

掏出来一看,是系主任郑怀民的未接来电,后面跟着两条信息:

“听说你和北电那个的林楠吃饭了?”

“回电话。”

陈默皱了皱眉,点开校内贴吧。

中戏北电两位新生代导演聚餐,话题已经爬到第117楼。

配图是俩人在小馆子门口握手的模糊照片,评论区热闹得像过年。

“世纪大同框!”

“北电中戏要联谊了吗?”

“表面笑嘻嘻,心里......”

豆花店的玻璃窗后,于佳明正冲自己招手。

陈默快步走进去,扑面而来的豆香味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吃午饭。

“大导演现在出门都这么低调了?”

于佳明指了指他全副武装的打扮,顺手推过一碗撒着葱花的咸豆花。

“刚老板娘还问我,那个戴墨镜的是不是来拍戏的明星。”

陈默摘掉帽子和墨镜,狼吞虎咽地吃了两口豆花,才含混不清地问。

“你怎么知道我和林楠吃饭的事?”

“昨晚就传出来了,你信息太闭塞了吧;多出来走走。”

“学校,还有狗仔队?“

“学生记者啦。”

于佳明幸灾乐祸地笑,“据说拍照片的是你的亲学妹哦!”

豆花店的老式吊扇在头顶吱呀作响,陈默突然觉得嘴里的豆花没了滋味。

放下筷子,给林楠发了条信息。

“下次约隐蔽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