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禄山的犹豫

天宝十三载,五月初一。

姜天骄带着汉番军团三万骑兵路过范阳郡,他没有就近选择兵出燕山,而是向西借道迂回至妫川郡。

南霁云投军在姜天骄的亲兵卫队,他的任务就是保护主将安全。

虽然这支亲兵卫队只有一千人马,但是个个都能做到以一当十。

南霁云身披金光闪闪的甲胄,锦袍随风飘展,金带环绕肩头,他本以为自己能力已经出类拔萃,不曾想到这军队中比他厉害的人比比皆是,真可谓是卧虎藏龙。

安禄山站在蓟县城头手扶垛口,他望着远方路过的大军,旌旗蔽日,人头攒动,马嘶裂天,望之无不心绽胆裂,大军过处草木萧瑟。

三万将士以相同的步伐向前进发,整齐划一的队列坚定而有力,每个人脚步分毫不差,说明着这支军队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旁边的严庄对着安禄山蛊惑道:“北平郡公真不愧为当世名将,我观他颇有韩白之才,能有这等骁将誓死效命,节帅何愁大事不成啊?”

“天骄是我一手提拔起来,而我又把女儿嫁给他。要是他没点本事在身,我这做岳父的岂敢抬举他。”

安禄山故意含糊其辞说道。

严庄见到安禄山好像还没彻底下定决心,他不禁微微叹气说道:“节帅,还望您能早点拿定主意。”

安禄山脸上挂着一丝苦笑,他的眼神透露出深深的忧郁,没有给严庄任何答复,而是选择沉默不语回到节度使府。

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三人跟着安禄山回到节度使府。

安禄山在节度使府反复踱步,铜镜映照出他肿胀的眼袋和鬓边新生的白发,暗示这位枭雄此刻的犹豫与挣扎。

如今安禄山已经五十三岁啦,他常年打仗导致身体留下隐疾,尤其是患有眼疾和毒疮,能不能活过六十岁都是问题。

要是在起兵期间突然暴毙而亡,那还不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年安禄山能匍匐在李林甫脚下当狗,说明他确实是个忍辱负重的人,要他点头向杨国忠臣服也并非不可能。

安禄山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御赐的玉带,麒麟纹路已被他盘得发亮,不禁唉声叹气说道:“陛下封我为王,赐我三镇兵权,待我如子,我真不想背叛他!”

这话一出,在场三人顿时脸色大变,他们猛然意识到安禄山打起退堂鼓。

阿史那承庆沉默不语没有说话,他深知有人比自己更着急。

高尚和严庄两位谋士果然按捺不住,他们立刻站出来劝谏安禄山。

高尚率先痛陈利害说道:“节帅,难道您还不明白吗?问题从来不在陛下身上,而是杨国忠要置您于死地。”

“退一万步讲就算杨国忠愿意放过您,太子殿下一旦登基继位,那他肯定是不会放过您的,难道您忘记皇甫惟明和王忠嗣两人下场了吗?”

只要安禄山想起皇甫惟明和王忠嗣两人死于非命,他就不由自主攥紧拳头,深怕自己步其后尘,死无葬身之地。

安禄山可太清楚这两人是怎么死的,这其中固然有奸相李林甫在推波助澜,可实际上都是李隆基授意为之。

皇甫惟明曾因反对李林甫专权,而被诬陷勾结太子李亨图谋造反。

彼时皇甫惟明一人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哥舒翰,他手下掌握着十几万精兵。

结果李隆基一言不合就把他杀死,先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贬皇甫惟明为播川太守,此举是为了避免河西、陇右两镇唐军狗急跳墙。

当时皇甫惟明已经惨遭酷吏严刑拷打,李隆基要他按时带着重伤前往播川郡(现今贵州省遵义市)。

从长安到播川郡高达两千余里,这明显就是不让他活着回来。

皇甫惟明拖着重伤之躯前去播川郡上任,李隆基借此欺骗河西、陇右两镇唐军,让他们以为皇甫惟明只是遭到贬官而已。

除此之外,李隆基为了能够约束住河西、陇右两镇唐军十几万精兵,他下旨把这两个藩镇交给王忠嗣去执掌,顺便让他领兵抗击吐蕃。

正好王忠嗣跟皇甫惟明私下有仇,他巴不得痛打落水狗报,于是直接从河东军和朔方军调来大批亲信将领,借此取代掉皇甫惟明的旧将,诸如李光弼和王思礼就是这样进入河西军。

皇甫惟明的旧将悉数遭到解除兵权,王忠嗣彻底控制住河西、陇右两镇唐军十几万精兵。

李隆基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可他听闻皇甫惟明居然活着走到播川郡,随即继续以离间君臣的罪名,派人携带圣旨前往播川郡将其赐死。

从这里就能看出李隆基这皇帝多么心狠手辣,他向来是个无情冷血之人,既可以一日杀三子,也可以明目张胆抢夺儿媳杨玉环,还敢把她封为贵妃明目张胆公之于众,这世界上就没他不敢干的事。

李隆基赐死皇甫惟明以后。

李林甫内心忌惮王忠嗣入朝拜相,他暗中指使济阳别驾魏林上奏,借此污蔑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

王忠嗣遭人密告存有不臣之心,而他又是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手上掌握着三十万精兵,诸如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安思顺、王思礼、仆固怀恩、浑释之、李晟等一大堆中唐名将都是他的部下。

在这种情况下换做任何皇帝,基本都是宁可信其有,更别说李隆基是生性多疑的人,于是他二话不说把王忠嗣诱骗回京,命令三司审讯严刑拷打。

王忠嗣差点死在牢狱之中,后来在哥舒翰等人拼死求情之下,李隆基不敢在明面上将其诛杀。

正好董延光曾经主动请缨攻打石堡城,而他未能如期攻克石堡城,便把责任推卸到王忠嗣的身上。

李隆基便以阻挠军功为由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到任后又立刻改为汉东太守,让他拖着重伤来回折腾,没过多久果然暴毙而亡。

皇甫惟明和王忠嗣两人死得不明不白,这件事情提醒着安禄山,他不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只要高尚和严庄两位谋士不断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讲,那他安禄山迟早都会走上造反之路

这还真是前人作孽后人遭殃。

皇帝把整个国家搞到信用破产,大言不惭说着功臣犯法理应罪加一等,以此为借口肆意滥杀有功大将,还厚颜无耻反过来指责武人乱国,倒果为因滑天下之大稽。

犯法?

什么是犯法呢?

皇帝说你犯法你就是犯法!除非你能证明自己没犯法!

古往今来多少武将都是死在这种莫须有的犯法上,殊不知朝廷信用就是在这种情况被折腾没的。

大部分皇帝只顾贪图享乐搜刮民脂民膏,完全就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反正又不用他们上战场打仗,大可相信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