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3式7.62毫米马枪——第一支引进仿制的非自动武器
1952年4月,按照中央兵工总局的决定,工厂生产苏联1944年式7.62毫米马枪(我国定名为1953式7.62毫米马枪,简称53式马枪),命令工厂边改建扩建边试制生产。该产品系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武器,单发,直拉式枪机,人工装填,弹匣容量5发,折叠式刺刀,射程1000米,步骑兵通用,具有40年代初技术水平。
1952年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要求工厂1953年完成“两个13万”(即试制生产53式马枪13万支,新建厂房13万平方米)的任务,以满足朝鲜前线和国防建设的急切需要。当时工厂基础十分薄弱,组织机构极不健全,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生产也不正常,新车间尚未着手建设,工具车间还处在筹备和搬运安装机器阶段,一些生产场所还在紧张地生产民用产品喷雾器,导致大部分人员、机器和厂房被占用,整个工厂的工作重心还处在民主改革阶段,试制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工厂立即从6个方面进行了准备:一是制定调整扩建计划,将迫击炮、钢弹和轻机枪所交出;二是在谢家湾新建厂房,从岩洞迁出部分车间,扩大生产面积;三是进行机构调整,建立新产品试制委员会,设19个科室,12个生产车间和两个辅助车间;四是改造热处理车间岩洞的劳动环境;五是筹建工具车间,从各车间抽人员、设备.迅速形成工具生产能力;六是实行8级工资制,试行计件工资,招收一批学工。
1953年1月进入全面试制时,曾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军第三十师政委的乐山地官员的鲁大东,调任工厂党官员。当时工厂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完成建厂、迁厂工作;迅速赶出资料,及时组织生产;尽快清理厂房,划分车间,安装机器,解决材料供应和机器设备维修问题;及时搭建大面积的临时厂房,招收和培训大批新学徒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鲁大东到任后立即着手组织工厂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扩建。他说:认真培养和善于使用干部是搞好试制工作的根本所在。他首先从工人中破格选拔干部288名,加上从部队转业干部中选用的,组成一批新的干部队伍。到农村去招收了2000多个学徒工,建立了“师徒合同制”,要求一个熟练工人带一定数量的新学员,使其尽快掌握生产技术。1953年4月,工厂组织数千学徒与老工人签订了师徒合同;同时,工厂开办短期专业训练班,举办了速成识图、速成三角、高速切削和热处理培训班,解决了干部和职工队伍十分薄弱的问题。
马枪的试制生产是利用原有岩洞、旧厂房、添建的临时工房进行,生产车间按零部件和工艺性质划分。鲁大东及时调整组织机构,成立了18个科、8个基本车间、两个辅助车间和一个理化实验室,带领职工更换机器3000多部,安装机器2511台,设计制造和安装了淬火、酸洗、烘干等设备,为试制工作创造了基本条件。
1953年4月,工厂装配出17支马枪。6月,工厂颁发工作命令制度,装出第一批试制产品。8月,经苏联专家在天坛靶场进行技术检查鉴定,产品完全符合规定要求。9月,53式马枪转入批量生产。1954年6月,鲁大东圆满完成马枪试制任务调任新职离开工厂时,改造、扩建工程也基本完成,新厂房正式验收并投入使用,一个现代兵工厂在重庆长江北岸粗具雏形。7月,53式马枪批准定型转入正式大量生产。由于马枪是非自动武器,操作不便,火力不足,也显笨重,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步枪的生产与装备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53式马枪于1961年停产。鲁大东为工厂建国初期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调离建设厂后曾任重庆市官员、四川省高官等职。
二、弹道枪——填补了弹道枪生产的空白
1953年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达了试制弹道枪的生产任务,其基建工程被纳入马枪项目范畴。工厂迅速组建了试制小组,在苏联专家切里姆内赫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对6种弹道枪展开了初步设计工作。同年12月,崭新的弹道枪车间、试验室以及靶场顺利落成,为后续的试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54年1月,工厂正式成立弹道枪试制车间,经过不懈努力,到了4月,试制出的产品成功达到规定标准,就此填补了弹道枪生产的空白。
1955年起,工厂稳步推进,逐步拓展弹道枪的生产品种。自1958年往后,工厂凭借自身实力,自主开展设计、研制工作,并成功生产出多种口径的弹道枪以及各类弹道试验器材,极大地满足了全国枪弹和发射药厂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1972年之后,工厂积极投身于弹道枪结构系列化的研究工作,持续改进弹道枪制造技术,通过优化设计,成功简化了产品结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1978年,工厂着重对试验条件进行深入研究与改进,显著提高了测试精度。1986年,工厂还精心生产出科研专用的通用弹道枪器材。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弹道枪车间的设备与技术优势,积极开发多种运动步枪,为我国运动员提供了品质卓越的比赛器材。经过多年发展,工厂成为了全国唯一具备相关资质的弹道枪生产企业,在我国弹道枪生产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第一支引进仿制的制式步枪
1955年,工厂试制生产苏联西蒙诺夫(CKC)1945年式7.62毫米半自动卡宾枪,国内定名为19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简称56式半自动步枪)。该枪是苏联20世纪40年代中期生产的产品,起落式枪机,自动装填,单发,弹匣容量10发,分离式剑型刺刀。半自动步枪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于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1955年3月,工厂按上级指示制定上报了产品调整方案。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刘鼎副部长来厂检查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工作情况。6月,工具车间从洞内搬出,迁入新厂房。年底,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局为工厂新购高速铣车106台、靠模铣车150台,工厂自行改装高速铣车97台。为适应生产,工厂对机构进行了调整,设19个车间和27个科室。1956年1月,工厂将生产线调整为马枪、半自动步枪和运动枪3条生产线,调整、安装设备2000多台。3月,试制出101支成枪。6月,为生产半自动步枪新建的镀铬和氧化车间及其它扩建工程陆续建成投产。
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性能比马枪要求高得多,在试制阶段,工厂从苏联引进了几千套零部件和部分工装,先后有30名苏联专家来厂指导,帮助试制。同时,部、局及军械部顾问和工具、热表处理、锻造、冲压、理化、金相、金工和弹道等专家共34名来厂指导工作。
在在试制生产中,工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建设机床厂涌现了青年铣工廖世刚,一人看管18台机床全国记录的刘茂爵等全国闻名的生产技术革新能手。廖世刚所在的车间,存在着原材料、机床、人力不足等的生产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并实现了许多重要的革新建议。在工程师和老师傅们的帮助下,廖世刚把一种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由铣床加工改为冲压后再焊接,使加工工序由八道减为三道,工作效率提高了二千八百九十六倍,省去六部机床和七个工人。他首创一人看管八台机床的纪录。1956年,年仅26岁的廖世刚荣获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1958年5月8日,廖世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把那老牌英帝国主义,远远地抛在我们国家的背后。”正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毛泽东主席,在大会讲话中说:“今天《人民日报》上登的‘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我看这个话很好。我们主张俄国的革命热情与美国的求实精神统一起来。”半自动步枪的试制历尽千辛万苦,一支兵工队伍得到了锻炼成长,工厂的生产制造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工艺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1956年11月,国家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定型,转入大批量生产。1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颁发了3万元奖金,对工厂的试制工作进行了表彰奖励。1979年,该枪被五机部评为优质产品,并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56式半自动步枪结构简单紧凑,便于生产,勤务性也好,可以大量装备;半自动射击方式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我军进行了全面更新换装,统一了全军的班用装备,成为我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工厂通过试制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建立了自动武器专业学科,培养了一批轻武器科研制造专业人才,重构了我国轻武器装备体系和制造体系,实现了我军枪械产品的自给自足。但因使用中间型枪弹,威力有所减小,按现代战争的要求,火力嫌不足,同时枪太长携带不便,后于1981年停产。
四、56式半自动步枪的停产与56式冲锋枪的转产
56式7.62毫米冲锋枪,是626厂于1956年在苏联所提供的AK-47产品图纸以及技术资料的基础之上,开启了试制生产工作。此款枪械在近距离作战环境中,巧妙地融合了自动步枪与冲锋枪的综合性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国在成功引进该技术之后,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踏上了持续改进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诸如操纵扳机金属拉勾弹簧寿命较短这类棘手难题,被科研人员逐一攻克。通过多次精心迭代,以56式冲锋枪原本的木制固定枪托为基础,对枪托的折叠方式进行了深入优化。先是在1963年,成功改型为56-1式折叠枪托冲锋枪,其枪托设计为向下折叠的形式;而后在1980年,又进一步改型为56-2式折叠枪托冲锋枪,此时枪托改为向右折叠。这些改进后的冲锋枪,主要被配备给空降兵、炮兵、坦克兵等特种分队使用,为他们在特殊作战场景中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持。
回溯到1979年10月,第五机械工业部作出决定,要求建设厂在1980年停止56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转而投入到56-1式7.62毫米冲锋枪的生产当中。工厂接受这一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于1979年第四季度便顺利完成了对56式冲锋枪的改进设计工作。此次改进在技术工艺上,将原本的冲铆机匣改为锻件机匣,并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这一改进举措使得枪械的使用寿命从原本的1万发大幅提升至1.5万发。与此同时,工厂还对设计工艺以及工装图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补充,积极为转产试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1980年6月,工厂有条不紊地开始对生产线进行调整;到了12月,成功通过转产鉴定,并获得批准定型,从而正式转入大量生产阶段。1981年,工厂顺利实现转产56—1式折叠托冲锋枪。1990年,按照上级的要求,工厂补充设计了3个包装箱,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枪械的整体质量,还进一步优化了其性能,并且做到了当年试制、当年投产,在工厂的枪械试制生产历程中创造了新的记录。
56式冲锋枪自列装以来,凭借其可靠的动作表现、良好的勤务性以及较低的故障率,在数次边境作战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仅如此,56式冲锋枪还曾先后出口至多个国家,尤其是在抗美援越期间,其凭借出色的性能表现,赢得了“中国AK”的美誉,在国际上也展现了中国枪械制造的精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