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全二册)
-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
- 3447字
- 2025-04-29 21:06:26
第一节 中国人的起源
古人类骨骼形态特征和中国旧石器工业独特发展道路等大量证据表明,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观点较为合理。距今4万年,现代人已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距今约1.8万年前,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气候开始变暖,先民的食物选择日趋多样化,并逐步掌握以燧石制作细石器的技术,人群流动范围更加广阔。为适应新的气候和人口增长,部分狩猎采集群体建立大本营,降低流动性,野生作物得到更多关注和利用,为农业革命和新石器时代到来奠定了基础。
一 东亚地区的古人类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由猿到人的进化可以追溯到约距今700万年。时代邈远,遗存稀少,这伟大的演化历程仍充满谜团。
目前已发现的距今700万—20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全部来自非洲,“人类起源于非洲”是学界的主流观点。非洲的南方古猿和能人演化成直立人后,在距今200万年前后,走出非洲,向世界扩散。中国是早期人类扩散和演化的重要区域,湖北建始人(距今200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和陕西蓝田人(距今160万年)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典型代表。此后,旧石器时代各时期,中国各地古人类狩猎采集身影多有出现,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演化链条。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主要有:北京人(距今78万—23万年)、陕西陈家窝人(距今65万年)、安徽华龙洞人(距今30万—27万年)、陕西大荔人(距今30万—26万年)、贵州盘县大洞人(距今28万—13万年)、贵州桐梓人(距今24万—17万年)、湖北长阳人(距今20万年)、广东马坝人(距今30万—13万年)、河南灵井人(距今12万—10万年)、湖南福岩洞人(距今12万—8万年)、山西丁村人(距今11万—7万年)、湖北黄龙洞人(距今10万—8万年)、广西智人洞人(距今10万年)、广西柳江人(距今6.7万年)和四川资阳人(距今3.5万年)等。
中国先民留存着数量巨大的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展示出颇具特色的制作传统。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机动灵活;制作简朴,加工随机;器类有限,变异性大;南北分异,多样性强。
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旧石器工业传统以石片石器或小石器为特征。石器多以石片为毛坯,即先从石核上剥离石片,再将石片加工成器。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体,辅之以砍砸器和尖状器、石锥、石球等。石器加工相对精制,器形相对较小。
南方旧石器工业传统被称作“砾石石器传统”。多挑选合适的砾石(河卵石)直接加工石器。石器种类以砍砸器为主,刮削器和尖状器不发达。石器加工相对粗糙,以大型石器为主。虽然晚期石制品存在小型化的趋势,石片石器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直至新石器时代仍延续大型砾石石器传统,细石器基本缺失。
南方和北方地区内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石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各有特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连续的重要发现,已让我们追踪到中国古人类攀登青藏高原的历史足迹。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海拔超过3750米,年代可达距今13万年。约100万平方米的遗迹分布范围、多个古人类活动面、7000余件石制品、有刻画痕迹的岩块,展现出古人类高原求生的生动场景。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斧、薄刃斧等精致石器,是东亚地区所见海拔最高、最精美、最成熟、最完备的源自欧洲的“阿舍利技术”(因最早发现于法国圣阿修尔遗址而得名)的器物,证明中国古人类与外来人群的交流。征服高原,原被认为是现代人才能完成的壮举;刻画岩块,是具有现代人特征的行为。新发现表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国古人类群体已出现行为复杂化、多样化情况。
二 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
从古人类头骨形态看,在漫长岁月中,中国古人类表现出连续演化的迹象。距今30万—25万年,大荔人颅骨出现诸多进步性状,颞骨的鳞部长高指数和鳞部与乳突部之间的切迹均接近现代人特征。距今12万—10万年的灵井人和距今约10万年广西崇左智人洞人下颌骨,均出现古老形态与现代特征结合的特点。如智人洞人下颌骨突起的联合结节、明显的颏窝、中等发育的侧突起、近乎垂直的下颌联合部、明显的下颌联合断面曲度,已经属于现代人的性状。同时,粗壮的下颌联合舌面和下颌体,又保留着原始特征。湖南道县福岩洞和湖北郧西黄龙洞等遗址发现的一些距今12万—5万年的人类牙齿,则具有完全现代人的形态特征。同时,这些古人类头骨一直保持着中国古人类独有的特征:包括头骨正中的矢状脊、突出的面部、高而前突的颧骨、阔鼻、铲形上门齿和下颌的圆枕等。这些特征,虽经百万年演化并未消退。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通过对现生人类DNA的测序分析,提出世界上所有现代人,在20万—1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后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第一次走出非洲、分布在各地的直立人或已灭绝,或被替代。这就是现在仍然盛行的第二次走出非洲说。据此说法,前文所述古人类都不是我们的真正祖先。2017年,科学家们从北京田园洞人的腿骨上提取样品,成功获得了其基因组信息,与现代人基因特征完全符合。这是目前在中国测出的最早的现代人古基因组,距今约4万年,也是目前获得的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基因组。但是,田园洞人虽属现代人的一支,却并没有繁衍下来。目前,有确凿古DNA证据的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是距今1万多年的东北地区人群。
古DNA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曾被认为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与现代人存在基因交流,推翻了第二次走出非洲说中其他古老人类全部灭绝或被完全替代的论点;综合古人类遗骨特征和中国旧石器工业独特发展道路等大量证据,目前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观点较为合理。
新研究为中国古人类向现代人演化的故事增添新内容。距今4万年,现代人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与世界其他地区现代人具有同样的基因和体质特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整装待发。他们自信的面庞上,映照着农业革命的曙光。
三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
细石器工业的出现,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项重要革新,即用高质量的燧石等原料,加工成细石叶等精细石器。细石器技术有非常强的剥片计划性和独特的原料开发理念,涉及复杂的预制、生产过程,要使用软锤打击、间接剥片等技术。距今4万—3万年,中国北方局部区域短暂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石叶技术遗存,最著名的是水洞沟第一地点的相关发现。当时,延续百万年的石片技术体系在北方地区依然广泛而持续分布,水洞沟遗址的石叶技术短暂出现后又被石片技术取代。与此同时,今俄罗斯及蒙古的阿尔泰、外贝加尔和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大量与典型细石叶技术具有相似剥片理念的产品。距今2.6万年前后,随着末次冰期的开始,寒冷的气候迫使西伯利亚地区人群南下,与中国本土人群发生交流。在此背景下,中国北方的山西下川和柿子滩、陕西龙王辿等遗址突然出现具有经过预制、可连续压制生产细石叶的细石核,标志着细石器工业在中国的正式形成。
距今15000年前后,随着气候变暖,细石叶技术出现爆发式流行,相关遗址广泛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部分遗址遗存丰富,堆积较厚。例如水洞沟第12地点,在残存的断崖上可见到延续50米的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较厚的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叶技术产品以及磨盘、磨棒、磨光石斧等“新石器”;还有如骨针等骨制品、装饰品。研磨类工具及中小型动物资源的利用显示出食物的多样化。
总之,末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以来,掌握细石叶技术人群的流动达到极致,足够支持其开发大部分地域;同时,此类人群将以前未受重视的资源纳入觅食范围,食物选择多样化,促成社会群体规模的增长。为适应新气候和人口增长,部分狩猎采集群体建立大本营,降低流动性,出现社会分工,组织任务小组,有针对性地外出获取资源。在这一变革中,农作物得到更多关注和利用,人群游动性减弱,为农业革命和新石器时代到来奠定了基础。

图1-1 江西万年仙人洞陶釜
新石器时代要素一般包括定居及更多依赖植物类食物的采集和贮藏,由此出现加工植物类食物的磨石等磨制石器,以及盛贮和炊煮食物的陶器。中国北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转变的代表性遗址有山西沁水下川(距今23900—16400年)、陕西宜川龙王辿(距今20000—15000年)、山西吉县柿子滩(距今21000—8500年)和河北阳原虎头梁(距今16300—14700年)等。以上遗址,均有出土磨盘、磨棒等研磨石器,用于加工橡子和豆类等。虎头梁遗址还出土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片,为平底罐形器物的残片。
在长江流域标志新旧石器时代转变的代表性遗址是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18000—14000年)等遗址。玉蟾岩发现的几处碎陶片堆积,复原后器型为尖圆底的釜,测定年代为距今18300—15430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是中华早期先民的创造性发明。
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逐渐出现农作物的驯化和种植,最终产生农业、定居村落和早期农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