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诸葛亮舌战群儒
- 回到三国之辅佐昭烈帝
- 作家uxHfwd
- 5556字
- 2025-04-10 14:55:39
江东孙权,屯兵柴桑郡。闻曹操大军已到襄阳,刘崇已经投降,荆襄九郡已经尽归曹操。于是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鲁肃曰:“荆州与我东吴接壤,地势险要,百姓富庶。若能占据此地,便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根基。如今刘表刚死,刘备新败,我愿奉命前往江夏吊丧,趁机劝说刘备联合刘表旧部,同心抗曹。若刘备同意,则大事可成!”孙权欣然采纳,立即派鲁肃携带礼物前往江夏。
刘备退至江夏后,与诸葛亮、徐庶、刘琦共商对策。诸葛亮道:“曹操势大,难以硬拼,不如投奔东吴孙权,借其兵力牵制曹军。待南北两军相持不下,我们便可从中渔利。”刘备犹豫道:“东吴人才济济,必有长远谋划,岂会容我们依附?”诸葛亮笑道:“曹操率百万大军威逼江汉,东吴岂会不派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来,我便借机前往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挑动两军相争。若孙权胜,我们联手灭曹取荆州;若曹操胜,我们亦可趁机夺取江南。”
刘备问:“此计虽妙,但如何引江东人来?”正说着,忽有人报:“孙权派鲁肃前来吊丧,船只已靠岸。”诸葛亮笑道:“大事成矣!”随即问刘琦:“昔日孙策去世时,襄阳可曾派人吊丧?”刘琦答:“江东与我家有杀父之仇,怎会互通礼节?”诸葛亮道:“鲁肃此来,名为吊丧,实为刺探军情。”又对刘备叮嘱:“若鲁肃问起曹军虚实,主公只推说不知;若他再三追问,便让他来问我。”
鲁肃入城吊丧后,刘琦请他面见刘备。礼毕,众人入后堂饮酒。鲁肃试探道:“久闻刘皇叔威名,今日得见,实为荣幸。听闻皇叔曾与曹操交战,可知曹军虚实?”刘备推脱道:“我兵微将寡,见曹军即退,不知其底细。”鲁肃追问:“皇叔用诸葛亮之计,火烧曹军两阵,怎会不知?”刘备道:“此事需问孔明,方知详情。”鲁肃顺势道:“孔明先生何在?愿求一见。”刘备便请诸葛亮出面。
诸葛亮与鲁肃见礼后,鲁肃问道:“久仰先生才德,今日幸会!敢问当今局势如何?”
诸葛亮淡然道:“子敬先生,以亮猜测,曹军马步水军合计约有一百余万,战将约有千员,其中曹仁、李典、夏侯淳、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猛将皆在。”
鲁肃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苦笑道:“孔明先生可是在说笑?”
诸葛亮道:“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余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已有不下一百五十多万,一百余万已经是扣除留守北方得兵马了。”
闻听此言,鲁肃缓缓低下头,静静地思考起来。
诸葛亮也不再语言。
此时两人都安静了下来,府内其他人变得喧嚣了起来。
“子璋,依你看,这鲁肃得知曹操人多势众,可还会继续与我等同盟共抗曹操。”赵云望向陆瑁道。
“子龙,依我看,鲁肃不仅会继续同我等同盟,还会主动邀请军师前去东吴议事,如今江东言降者居多。我方必定要有人过去,若无人过去,一则显得我方无诚意,二则孙权恐会降曹。”
赵云闻言,便暗暗点了头。
鲁肃望着诸葛亮道:“敢问先生,若曹操攻打江东,我主如何抵挡?”
孔明瞧出鲁肃神色,于是展开宽袖,挥袍而起:“足下莫忧!今曹操虽有百万雄兵,然北军久居寒冷之地,不谙水性。若使战于水上,必然大败。孙将军若能与刘使君互为唇齿,共击曹操,操必败矣。”
诸葛亮又叹道:“但是刘使君与孙将军素无交情,又无合适使者。”
鲁肃急道:“先生兄长诸葛瑾现为江东参谋,日夜盼与先生相见!我愿陪同先生面见孙将军,共商大计!”
刘备假意阻拦:“孔明乃我师,片刻不可离!”
鲁肃再三恳求,诸葛亮对刘备道:“形势紧迫,请允我一行。”刘备这才“勉强”应允。
诸葛亮又道:“主公此次前往东吴,就让子璋陪我一起去吧。”
刘备道:“这正合我意。子璋你辛苦下,随前往江东一行。”
陆瑁拱手道:“诺。”
刘备点点头,有子璋前往再军师身边,他也放心许多。
鲁肃抬眼望向陆瑁,脸上露出几分惊讶:“将军可是吴郡陆氏之后?”
此言一出,陆瑁心中一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具身子原主人确实出身吴郡陆氏,但是他并未对外人提起过自己的身世,鲁肃何以得知?
刘备也感到意外:“子敬先生何以知道子璋的出身?”
鲁肃捋须笑道:“吴郡陆氏世代为官,乃江东名门。陆将军眉宇间与海昌屯田督尉陆逊颇有几分相似。再加上肃曾听闻,吴郡陆氏陆骏次子也叫陆瑁,在其六岁时候走丢于江陵,故而一见便知。”
陆瑁恭敬道:先生好眼力,在下确实为吴郡陆氏陆俊之子陆瑁。“先生好眼力,在下确实为吴郡陆氏陆俊之子陆瑁。”
诸葛亮挥扇笑道:“子敬先生远道而来,主公今日不如先饮宴一杯?”
刘备大笑道:“好。”
饮宴酣畅之际,鲁肃不经意间问陆瑁:“陆将军身手了得,听闻与赵将军一同杀出曹营,连曹操五名大将都挡不住,实在令人佩服。”
陆瑁道:“子龙神勇,我不过是侥幸跟随罢了。”
鲁肃意有所指道:“将军莫要过谦”
宴罢,鲁肃找到机会单独与陆瑁交谈。
“陆将军,吴侯久仰大名,若将军愿往江东一行,吴侯必重用将军。”
陆瑁摇头笑道:“多谢子敬先生美意。我已投了刘皇叔,自当以死相随,岂能背信弃义?”
鲁肃继续道:“战场之上,敌我分明。然血脉之情,不可割舍。若将军愿意,可随我回江东一叙,与陆督尉相认。”
陆瑁沉默良久,苦笑道:“我已投了刘皇叔,与兄弟们出生入死,岂能轻言离去?”
正说间,诸葛亮捧扇走来:“子璋,主公有请。”
陆瑁向鲁肃告辞,却听鲁肃低声道:“陆将军慢走。此事不必急着答复,待击退曹操之后,再作计较不迟。”
随后,诸葛亮与鲁肃详谈联吴抗曹之策。
翌日清晨。
江夏郡渡口,刘备携众人在此相送诸葛亮、陆瑁、鲁肃三人。
“军师、子璋一路保重。”刘备脸上带着不舍道。
众人亦拱手道:“军师、子璋一路保重。”
诸葛亮、陆瑁拱手道:“主公、诸位,保重!”
随即鲁肃、诸葛亮、陆瑁登上了去往柴桑郡的船只。
随着船只越来越远,关羽忽然问刘备道:“大哥,你就不怕子璋此去东吴,再不回来吗?”
刘备笑笑道:“二弟我相信子璋,鬼谷子的传人人品岂会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子璋若要投东吴,何必先来投我。”
赵云道:“关将军,我也相信子璋。”
关羽见两人如此说,也不多语了。
刘备望向关羽:“二弟,你前去马厩寻得一批上等好马,等子璋回来,我要将此马赠于子璋。”
关羽拱手道:“诺。”
江上,三人在舟中议事。鲁肃谓诸葛亮道:“先生见到孙将军,千万不要说曹操兵多将广。”诸葛亮笑曰:“无须子敬叮嘱,亮自由对答之语。”
等船道了岸上,陆瑁手持梅花枪,肩挎包袱,跟随在诸葛亮旁边。
鲁肃带着诸葛亮和陆瑁两人来到驿站道:“孔明先生,陆将军,今日天色已不早,二位先于馆驿中休息,明日再见吴侯。”
诸葛亮道:“那就麻烦子敬了。”
当晚,鲁肃连夜求见孙权。
“主公,诸葛亮已到,随行有一陆姓将领,名瑁,字子璋。”鲁肃禀报道。
“陆瑁?”孙权眉头一皱,“可是我东吴陆氏子弟?”
“正是,此人乃吴郡陆家之后,与陆逊乃是兄弟。”鲁肃答道。
“哦?”孙权来了兴趣,“陆逊现为我东吴新进才俊,此陆瑁为何投了刘备?”
鲁肃道:“据我所知,陆瑁在长坂坡一战中助赵云救出刘备之子,威震曹营,今与诸葛亮同来,是刘备派来保护诸葛亮的。可见此子不仅武艺高强,并且深得刘备信任。”
孙权轻抚胡须:“如此一来,到是个麻烦。这陆瑁既然是我东吴人,若能招回为我东吴效力,岂不美哉?”
“主公所言极是。”鲁肃沉思道,“陆瑁既是陆逊之弟,何不召陆逊来,劝其弟回归东吴?”
孙权眼前一亮:“此计甚妙!立即派人去请陆逊。”
鲁肃连忙道:“请主公三思,现在召陆逊恐怕诸葛亮会生疑,不如待明日见过诸葛亮再行此计。”
孙权点头:“子敬所言有理,就依你所言。”
次日,诸葛亮与陆瑁随鲁肃入见孙权。来到东吴议事厅只见张昭、顾雍等二十余名文武官员头戴高冠、腰系宽带,衣冠整齐端坐堂上。诸葛亮、陆瑁一一问候,施礼后坐于客席。
张昭见他气度不凡,料定此行为游说而来,率先发难:“我乃江东无名之辈,久闻先生隐居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此言当真?”
诸葛亮淡然道:“不过平生小志罢了。”
张昭追问:“刘豫州(刘备)三顾茅庐得先生相助,如鱼得水,本欲夺取荆州,如今却尽归曹操,先生有何解释?”
诸葛亮知张昭是东吴首席谋士,必先驳倒他,便答道:“取荆州易如反掌,但我主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刘琮年幼投降,致使曹操猖獗。今屯兵江夏,自有良策,非旁人可窥。”张昭冷笑:“先生言行相悖!管仲辅齐桓称霸,乐毅助燕破齐七十城,皆是济世之才。先生出山前,刘备尚能纵横天下;得先生后反弃新野、败当阳,无立足之地。难道管仲、乐毅徒有虚名?”
诸葛亮大笑:“大鹏展翅万里,岂是群鸟能懂?譬如重病之人,须先调养再猛药根治。我主兵败汝南时仅数千残兵,却于博望坡、白河以火攻水淹令曹军丧胆,管、乐用兵亦不过如此!刘琮降曹非我主所料,当阳败退为护百姓而甘愿同难,此乃大仁大义。昔刘邦屡败于项羽,垓下一战定乾坤,胜负乃兵家常事。夸夸其谈者坐论天下,临危却百无一用,徒惹人笑!”张昭哑口无言。
虞翻起身质问:“刘备兵败当阳,何敢言不惧曹军百万?
”诸葛亮反讥:“刘豫州以仁义抗暴虐,退守待时。东吴兵精粮足,反劝主公降贼,岂非更可笑?”虞翻语塞。
步骘嘲讽:“先生欲效苏秦、张仪逞口舌之利?”
诸葛亮正色道:“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度相秦,皆匡扶社稷之豪杰,岂似尔等闻曹贼虚词便畏战请降?”步骘默然。
薛综称:“汉室气数已尽,曹操得天下三分之二乃天命。”
诸葛亮怒斥:“人生天地,忠孝为本!曹操欺君篡逆,天下共愤。汝为汉臣却认贼作父,无君无父之徒,有何颜面论道?”薛综羞惭退下。
陆绩讥笑刘备“织席贩履”出身低微,诸葛亮反讽:“高祖刘邦出身亭长终成帝业,织席贩履何足为耻?曹操世受汉禄却专权欺君,实为曹氏逆子!”陆绩无言以对。
严畯质问诸葛亮“治何经典”,诸葛亮不屑道:“伊尹、姜尚、张良等贤才未拘泥经书,腐儒寻章摘句岂能安邦?杨雄文名冠世却屈身事莽,终投阁而死,此等‘小人之儒’纵有千言,胸中无一策!”严畯垂首不语。
程德枢讥诸葛亮“空谈无实学”,诸葛亮厉声道:“君子之儒忠君爱国,泽被后世;小人之儒皓首穷经,笔下千言无一用!”众臣失色。张温、骆统欲再辩,黄盖突入喝道:“曹军压境不思退敌,徒逞口舌之利,岂是待客之道?”随即引诸葛亮面见孙权。
在黄盖与鲁肃所带下,诸葛亮与陆瑁很快来到后堂。
只见后堂之人碧眼紫髯,堂堂一表,站在门口迎接。
“孔明先生、小将军,这位便是我江东之主吴侯。”黄盖笑着向诸葛亮和陆瑁介绍道。
诸葛亮和陆瑁同时拱手行礼。
孙权看到诸葛亮,热情相迎:“久闻卧龙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诸葛亮谦逊道:“不敢当,江东多才俊,敝人不过一介布衣。”
寒暄过后,孙权目光转向陆瑁:“这位想必就是陆子璋将军了?”
陆瑁拱手行礼:“末将陆瑁,见过孙将军。”
“陆将军客气了。”孙权和蔼道,“听闻将军乃我江东子弟,如今为何效力于刘玄德?”
陆瑁坦然道:“末将虽为江东人,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末将仰慕刘皇叔仁德,故而投奔。”
孙权微微一笑:“刘玄德确实仁德,然我东吴亦不乏明主,陆将军何不留在家乡效力?”
诸葛亮见状,轻摇羽扇打断道:“今日是商议联吴抗曹之事,还望孙将军明察。”
孙权不再纠缠,转而与诸葛亮商讨联吴抗曹事宜。
孙权道:“曹操平生最痛恨的人无非是吕布、刘表、袁绍、袁术、刘豫州(刘备)和我。现在这些豪杰都已覆灭,只剩下刘豫州与我尚存。我岂能以整个东吴之地受制于人?我意已决,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能与我共同对抗曹操。只是刘豫州刚刚战败,还能承担如此重任吗?”
诸葛亮答道:“刘豫州虽遭新败,但关云长仍统领精兵万人;刘琦麾下的江夏将士也不下万人。而曹军远道而来已是强弩之末——他们昼夜急行三百里追击我军,正如强弩射出的箭矢,连鲁国产的薄绢都难以穿透。加之北军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归附曹操实属形势所迫。若将军能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能击溃曹军。届时曹操北撤,荆州与东吴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败关键,全在今朝,还望将军明断。”
孙权闻言大喜:“先生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我意已决,即刻商议发兵事宜。”会后,鲁肃设宴款待二人。
酒过三巡,鲁肃突然道:“陆将军,有一故人想见你。”
正说着,一人从外走入,正是陆逊。
“瑁弟!”陆逊见到陆瑁,惊讶中带着欣喜。
“兄长!”陆瑁上前抱拳,眼中满是复杂情绪。
鲁肃见机,与诸葛亮告辞:“军师,让兄弟二人叙叙旧情,我等暂且回避。”
诸葛亮心知鲁肃用心,却并不阻拦,随其离去。
待二人离开,陆逊正色道:“瑁弟,为何投奔刘备?我东吴正值用人之际,瑁弟武艺超群,吴侯必重用。”
陆瑁叹息道:“兄长,非我不愿效力东吴,实是天下大势所迫。曹操北方称雄,志在一统天下。若东吴与荆州不联手抗曹,恐怕皆难幸免。”
“瑁弟所言不假,但为何非要效力刘备?”陆逊追问。
“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刘备乃汉室宗亲,仁义待人,有汉室正统之名,又有诸葛亮为谋主,未来可为一方之主。”陆瑁坦然道。
陆逊沉默片刻:“瑁弟,吴侯有意请你留在东吴,官拜偏将军,与我同为东吴效力。”
陆瑁摇头:“我已效忠刘皇叔,不能背信弃义。”
“瑁弟固执!”陆逊急道,“我东吴水军天下无敌,若瑁弟留下,日后必成大器!”
陆瑁拍拍陆逊肩膀:“兄长,各为其主无可厚非。我既投奔刘备,便当尽忠职守。你我兄弟,虽各为其主,然手足之情不变。”
陆逊长叹一声,知这个弟弟心意已决,不再多言。
陆逊又问起了陆瑁这些年的遭遇,并且说父亲陆骏直到去世都很愧疚当年陆瑁在江陵走丢后未找到。
与此同时,鲁肃与诸葛亮在隔壁密谈。
“军师,陆瑁将军乃东吴子弟,若能留在东吴,岂不更好?”鲁肃试探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子敬好心,然子璋已是我主爱将,恐怕难以割舍。”
“军师,联吴抗曹之事至关重要,若陆将军能留东吴,岂不更能加强两家联盟?”鲁肃继续道。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子敬此言有理,然此事非我能决,需回禀主公。况且,还需看陆将军自己的意愿。”
此时,陆瑁与陆逊从里间走出,鲁肃见陆瑁表情坚定,心知劝说无效,不禁暗叹。
随即,鲁肃让黄盖将诸葛亮和陆瑁送到了驿站休息。而他自己则回到府内和孙权继续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