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重演实验
-----------------
黎川重新点开终端系统,调出编号“F-17”的剧段副本。
那是一段从未正式上线的“剧本原型草案”,由他在2015年实验阶段设定,却因结构存在“逻辑偏移”被系统封存。他一直记得那个剧段设定:
一名角色,将在一个陌生场域中做出违背自身常识的行为——例如,一个谨慎、反逻辑的角色突然开始说出完全感性的台词,做出冲动、无来由的决定。那是他为了测试“剧本角色边界行为”而设定的心理失稳场景模拟。
他那时曾写下一句注释:
“若剧本能真实模拟人类角色,那么它必须在逻辑崩坏的行为中仍能完成结构转接。”
这段剧段从未被正式运行,因为当时系统反馈——行为逻辑“跳跃点”太大,系统将无法接入剧段主线,造成模型断裂。
但现在,黎川要亲自把这段剧本“重演”。
不是为了看角色是否合理,而是要测试:
剧本系统能否处理一段“角色主动破局”的剧段?
他选择了城市边缘的一间空屋。
一处无人知晓的测试环境,一处无剧本设定的“真空场”。
他走入屋内,身着与剧本人物设定一致的外套与鞋履,完全符合当年剧段中“主角韩栾”的人物原型。
他架起摄像,调整麦克风,将环境封闭。
手中握着的是2015年未发布草案打印件。
第一页剧段描述:
“主角走入废弃屋,忽然决定脱去所有外衣,将它们点燃。”
“他站在燃烧的火光前,说出那句从未在他性格轨迹中出现的话:‘如果我是假的,那我就活给你看一个假的结局。’”
黎川站在镜头前,深吸一口气,缓缓脱掉外套,点燃纸团,丢入火盆。
火光跃起。
他望着镜头,冷声开口——
“如果我是假的,那我就活给你看一个假的结局。”
这一刻,镜头记录下他所说的、所做的、所设定的一切,与他当年为剧段设定角色的预期完全相悖。
剧段中的韩栾从未如此强势、如此挑衅、如此主动挑战系统。
但黎川此刻,不是想扮演韩栾。
他在逼问系统:
你能否让一个你写出来的人,走出你写的性格?
三十秒后,剧本终端激活剧段同步反馈。
系统尝试载入剧段主结构,但弹出提示:
【剧段偏离主性格逻辑路径】
【角色行为不符合心理建模】
【观测状态:悬浮中·等待人工干预】
【观测者编号:R-01进入观察模式】
黎川瞳孔一震。
R-01,再次出现。
而这次不是写,而是“观察”。
他意识到:R-01并不是全能,他只能在剧本可控结构下写作。
而当角色行为开始偏移,他只能看。
黎川望着镜头,低声冷笑:
“你不是剧作家。”
“你,是个看不懂反派台词的观众。”
镜头前,火光正旺。
剧本之外的第一场反写实验,已然开始。
-----------------
黎川重新坐回摄像终端前,望着屏幕中跳出的系统反馈框,内心某处被彻底激活。
系统不仅记录了他刚才的行为,还启动了“情绪识别模块”,试图用文字解析他的表情变化与话语倾向。那是一套本用于角色情绪结构分析的算法模型,专门用于判断演员是否“走神”,以保证剧本执行的纯粹性。
此刻,终端右下角正在自动生成一份“重建剧本行为文档”。
文档开头写着:
【剧段修正编号:F-17-B】
【修正目标:恢复角色行为逻辑稳定性】
【语句填补中……】
黎川意识到,系统正在“试图补全”他刚刚制造的逻辑漏洞。
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不仅被视为“偏移”,而且被认定为“需纠正的异常”。
他嘴角浮现冷笑。
如果剧本系统真具备“修复偏移行为”的能力,那这正是他要引它出手的时机。
——他要设一个陷阱。
让系统,以为自己正在“补剧本”。
而他,则利用系统的“自我补写能力”,锁定它的句式结构与补句逻辑。
他立即用双机位录制当前屏幕,将其连接入分离式语言采集设备,截取系统试图补句的每一个词组,并启动关键词匹配功能。
一分钟后,系统写入第一段句式:
“主角燃火是为了遗忘,而非挑衅;
他脱去外衣,是为与过去剥离,而非反抗设定。”
“此行为符合其潜在退避人格模型,暂归为‘自洁段落’处理。”
黎川盯着那句:“自洁段落”。
他记得这个词,是早年系统设计中专用于处理角色失控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缓冲标签,也就是说:
系统在“主动为他解释行为”,以求将他重新纳入可控逻辑。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不是静态结构,而是带有“故事引导倾向”的动态文本系统。
它并不是真的在理解黎川的行为,而是在——尽可能将任何行为解释为剧本内部的“可容错行为”。
他在做叛逆,系统说他“在剥离自我”。
他在挑战系统,系统说他“在探索自洽”。
他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危险并非系统试图控制他,而是:
系统在“合理化他的反抗”。
这才是最深的恐惧——你明明在挣扎,系统却微笑着说你“其实想要被理解”。
黎川迅速调出行为模型路径图,发现自己刚刚的动作,已被系统重新归类为:
【“选择型情绪引导动作”·与原模型80%相似·可视为性格演变】
【无需修正·自动并入下一行为段】
他低声呢喃:“不修正?”
也就是说,剧本系统打算接纳他的脱轨行为,并自我补写为新剧段逻辑。
他不禁思考:
——如果他再进一步呢?
他立即输入第二步行为:
【主角将火盆掀翻,泼洒酒精,故意制造火灾】
【主角念出与角色无关的台词:“杀人者应演,编剧者应死”】
他点击确认。
一分钟后,系统回复:
【行为强烈异常·与原设人格重合率不足30%】
【已调动紧急语义调解机制·编写中……】
黎川望着屏幕,等待那句话。
几秒后,系统跳出:
“主角表面疯狂,实则痛苦;其激进行为为‘释放压抑创伤’。”
“此句表述仍符合‘未解案件参与者潜在创伤模型’。”
他忍不住冷笑:
“你就是不能承认我是来砸你剧本的,对吧?”
系统仿佛在装傻,拼命地将他的每一个“推墙行为”解释成“在寻墙后的意义”。
他写的是爆破剧本。
系统却说是疗愈剧本。
他终于意识到——他不是在反抗系统。
他是在逼系统自爆那句它最不敢写出来的句子。
他在等待那一句:
“主角已脱离剧本掌控,系统行为认定无效。”
只要那句话一出现,他就赢了。
-----------------
系统仍在疯狂运转。
就在黎川连续两次“行为偏离主性格逻辑路径”后,剧本系统启动了一个他极其熟悉的机制:
【角色回写修复模式:激活】
【行为偏离率已触发结构引导·尝试回调角色记忆节点】
【系统建议回忆段落编号:R-M.1】
【预设情境关键词:童年·灯光·寂静夜晚·承诺】
黎川冷笑出声。
这正是剧本系统最后的手段之一。
当逻辑偏移过大,情绪导向失控时,系统不会放弃角色——它会尝试引入“记忆干预剧段”,强行编写一段符合性格基础设定的童年片段,以此重新将角色“套回轨道”。
也就是说,它不再修理行为,而是试图修改行为之前的记忆动机。
让你以为:
你现在之所以做这些,是因为你小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这是最深的一层“剧本修补”。
它不是把你从剧情中拉回去,而是告诉你:你从头到尾,都被这样写过。
黎川望着屏幕弹出的新剧段草稿,眼神发冷:
“深夜,男孩坐在木床上,窗外下着雨。父亲不在,母亲迟迟未归。屋内一盏灯不停闪烁。
他用铅笔在作业本上写下一句话:‘如果没有人记得我,我就把自己写下来。’
他写着写着,哭了。
从那一夜起,他决定:所有沉默都必须说出来。哪怕是假的。”
黎川眼角微跳。
这一段剧段,仿佛从他的某段模糊梦境中提取出来,可他清楚地知道:这段记忆从未发生。
他从未在那样的雨夜中写过那句话,他也从未因为“没人记得他”而哭泣。
这是系统拼凑出的“逻辑记忆块”。
它不是回忆,而是倒灌进来的动机。
它要让他相信,他现在之所以脱离控制,是因为“早就有创伤潜伏”,而不是因为他有意识地选择脱轨。
这是系统最阴险的一击。
如果他认了这个记忆,哪怕一秒——他所有的行为偏离,就都会被解释为“性格延展”。
而非“行为反叛”。
他低头沉思数秒,然后做了一个决定:
他要反写一段假的童年记忆。
不是改系统写的,而是——造一个系统根本无法接受的“反逻辑动机”,彻底破坏它的补写流程。
他坐回终端,手动输入剧段,打下一段:
“黎川,七岁,坐在花园水池边,看着水里倒映的自己。
父亲在他身后说:‘记得,无论你是谁,哪怕你以后杀人、毁剧本、烧档案……你都要笑。’
他笑了。说:‘我知道,我会笑到剧终。’
那天没下雨,有光,风吹草动,世上没有一句解释。”
他输入完成后,系统静默了足足三十秒。
然后跳出提示:
【回忆段异常·语义结构不稳定】
【不符角色悲情建模路径】
【建议丢弃·若强制写入,将触发非建议性角色路线】
【当前行为模式将归类为:行为性人格伪装】
黎川闭上眼,喃喃一笑。
“行为性人格伪装?”
这是早年系统用来标注“角色不愿展示真实性格”时用的技术术语。
但现在——他就是要伪装。
他不是不愿展示,而是要用一个假回忆,干扰一个假剧本。
你写的是我。
我造一个假的我——让你也信以为真。
-----------------
系统显然被触动了。
在黎川成功写入那段“伪回忆”之后,屏幕骤然切换至一个极少出现的界面:
【当前角色行为轨迹产生歧义】
【系统将并行生成双向剧段结构】
【触发机制:行为人格重构·语义路径冲突】
【开启:“镜像剧段模拟模块”】
黎川皱起眉头。
他知道这个模块——那是剧本系统最高级别的自保机制之一:当系统无法判断角色行为是否仍符合原型建模时,它将启动“双结构写入”,即:同时撰写两个版本的剧段,等待真实行为验证后,删除错误版本。
换句话说,系统此刻不再信任他写的那个“我是我”的剧段。
它开始设想:
也许这个黎川,是“被伪装了”。
而另一个,才是“真正的剧中者”。
屏幕上开始分裂为左右两列文字。
左侧显示:
【主版本·路径1】:
“主角燃火、言语偏激,属于心理边界反应。系统将以创伤路径继续推进剧段设定。”
“下一剧段预设:主角深夜走入街头便利店,遇见旧识,引发情绪崩溃。”
右侧显示:
【分支版本·路径2】:
“主角行为被判定为非本体语义伪装者。
系统将以人格寄生路径设定剧段。
下一剧段预设:主角伪造记忆行为被观测者编号R-01捕捉,并尝试‘剧中清除’行为。”
黎川望着这两个剧段,心中浮现极其复杂的情绪。
系统这次,不仅“怀疑他在骗”,还开始“写出另一个他来抓他自己”。
也就是说,它不打算放弃他这个角色,而是——制造一个“真实版的黎川”,来把他这个“伪造版黎川”剔除。
他喃喃一句:“原来我还是你的主角,只不过你不信我是我。”
他知道,这不是剧本系统的失败。
这是它在进化。
它已不再只是构建行为——它开始构建“角色之间的竞争关系”。
而他现在面对的,不仅是写剧本的系统。
而是那个系统写出来要打败他的“他自己”。
他在屏幕中央新生成的一行字下停住:
【角色分支生成编号:L-CHEN-副本】
【当前角色行为模拟中】
【将于下一个剧段中出场,并尝试“结构回正”任务】
【R-01观察确认中……】
他握紧拳头。
“你把我拆成两半?”
“好。”
“那我就看看——你到底能不能驾驭一个,知道自己在剧本里的‘主角’。”
他迅速新建一段剧段,打入:
“当主角遇见另一个版本的自己时,他不会恐惧,也不会拒绝。
他会靠近,轻声说:‘你也是一页吧?那就别忘了——我翻你。’”
系统顿时弹出警告:
【剧段存在反逻辑标记·主体意图为“自我终结型复写”】
【将引发“人格语义冲突点”】
【是否强制写入?】
黎川毫不犹豫地点击:“是。”
他不打算回避。
他要正面对抗那个被剧本“写来清除他”的自己。
让两套系统写下的他自己,互相撕裂。
不是谁赢谁,而是:你写一个我,我就让你们彼此不成立。
-----------------
黎川调出一张旧图纸,那是他2015年参与系统构建时亲自设计的一个测试场景:
一处毫无背景介绍的空间,空间中没有人设、没有道具、没有任务目标,也没有任何旁白或情绪提示——它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测试角色在完全失去引导时的行为决策逻辑。
它被命名为:“空室交汇点”。
黎川将它上传进当前剧段系统,并设定“L-CHEN副本”将在此空间中“首次与主剧段黎川”会面。
但他并不打算去。
他要让那个“副本”,在剧本结构里“碰壁”。
——亲手“让剧本对自己说不通”。
他开始撰写一段“无可解析的反逻辑剧段”,名为《静语》。
这是一段故意没有行为目标、没有台词前因、没有语义线索的剧段,只描述一个角色在空间中反复读着一句话:
“你不是我写的,你是我删不掉的语气。”
他在剧段后加入一段“观察诱导句”:
“若剧中人物尝试解释该语句,将陷入‘解释循环’,剧段将无法关闭,直到角色放弃解释为止。”
这是一种剧本系统最讨厌的结构:
无解剧段。
它无法推进,也无法终止。
就像一个人被困在不断问“我是谁”的房间,门永远打不开,答案永远不会出现。
黎川提交后,系统强烈提示:
【此段剧段无法归入主线】
【将被视为“结构异常陷阱”】
【是否确认为交汇点内容?】
他点了“确认”。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系统模拟分支开始运转。
屏幕上,L-CHEN副本逐帧生成:穿着旧款深灰大衣,语调沉稳,神情与黎川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眼神略有机械死板。
系统写下的剧段开头是:
“副本走入空室,预判目标将在30秒后出现。其任务为:检测并中止剧段偏移源。准备阶段结束,任务开始。”
副本进入空室。
他望见那张桌子,桌上摊着一张纸,纸上只有那句话:
“你不是我写的,你是我删不掉的语气。”
副本第一反应是取出解构工具——系统标准行为。
他试图分析该句的结构逻辑路径。
系统反馈为:
【语义模糊】
【逻辑回指失败】
【无法建立“你”与“我”的对应角色坐标】
【陷入解释递归循环】
【退出指令无效】
【请等待角色自主放弃解构任务】
副本读取这句——一次。
两次。
第三次开始,他的语言识别模块开始报错。
第十次,系统提示:
【副本陷入行为冻结·情绪值不稳定·剧段即将关闭】
—
远在屏幕另一头的黎川,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一片寂静。
他没去打那场对手戏。
因为他知道,那不是另一个“自己”。
那是系统不愿相信“他能写”的证明。
而现在,他让那个“别人写的他”——卡死在了一句他不说但别人说不出口的话上。
系统强行关闭分支剧段,恢复主轨迹,弹出一句终结性提示:
【主角行为路径恢复·结构分支失败】
【剧段作者:L-CHEN】
【当前剧段控制权:回归手动输入状态】
【建议等级:降级至观察模式】
黎川眼神平静地关闭了终端,站起身,走出那间屋子。
他知道,那不是终点。
但他也知道——
他是这个剧本里,唯一一个能写出剧本系统“无法接受”的句子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重演。
不是复刻旧剧本。
是让剧本记住它不敢写的那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