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国,从大吴国分裂出来的梁国,西边的庆国,北方的寒月国,南方的烈刺国。
大吴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常年受到其他国家的觊觎。但自从大吴国君主沉迷的美色,朝中又被世家牢牢把控,断了大吴国边境的粮草,安王苦等五个月,又加上庆国时不时的派兵攻打。
安王守城不出,士气低迷,今年的冬天来的又格外早,寒月国看到庆国的动作,出兵迅猛的攻打陡崖关,陡崖关的将领败了,退到了城内向朝廷求支援。
朝廷让安王派出五万的兵前去支援,但庆国又在一旁虎视眈眈,同时朝廷的粮草迟迟不给。
安王想反的心越来越坚定,联络江州、俞州、赫州、宣州、汶州的将领秘密起事,并派遣三万兵力前往陡崖关。
历时五个月,寒月国退出了陡崖关,庆国退回了绵延江的对岸。大吴国隆元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安王占五州、拢阳关、陡崖关自立为王,为梁国。
跟在逃命的人群里走了五天,白繁拼凑出来的信息:自己所在的大吴国,如今朝廷强征男丁,加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听闻梁国对治下百姓仁爱,都纷纷逃往梁国。
白繁现在十四岁,和家人走散了,按照原先的计划,继续前往梁国。天慢慢笼罩上黑纱,逃命的人群停了下来,今晚在这过夜。运气还可以,附近有条小溪,大多都是七八个人围在一起,分工忙活,只有小部分像白繁这样单独一个人的。
白繁默默的跟随在一户宋姓的一家后面。这是这几天以来,情绪较为定、没有打骂哭啼、还有三个六、七岁女孩待在身边的。白繁自己是背着一个背篓的,里面有一个竹筒,一个火折子,一把柴刀,一双草鞋,一个小土罐,十天的干粮。在溪边周围以及林子边上打转,摘着蒲公英、荠菜、马兰头、苦苣菜、面条菜等。尽可能的多采,直到背篓装不下,才去拾树枝。
树枝垒成一堆,用葛麻藤捆紧,拖着往宋大爷家方向去,距离大约八米的地方停下来。
放下东西,用火折子点燃干枯的树叶,放上细枝,后加上粗的树枝,在火堆的两边搬来两个石块。
去溪边用土罐盛满了水,放在两个石头的中间,到溪边清洗野菜,去掉带有泥土的根部,洗起来便快了。
水已经沸腾,把野菜一部分放入,过一会,又继续放入,直到土罐不能再放。
晚饭就是清汤野菜和小块干粮。借着火光,拿出从其他庄户田里拿来的稻草,继续编织着席子,三月的晚上还是冷的,地上铺着稻草,身上盖着一层稻草,也能抵御不少寒意。
白繁在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编织各种东西,假期经常跑去各地非遗文化馆学习,同时也是为了完成作业。
昨天送给宋大爷家五顶稻草编的帽子,白天可以遮一遮毒辣的太阳作为回报,白繁请求加入宋家夜晚里的守夜,宋家十五口人,夜里四个时辰,白繁一般是最后半个时辰。
宋家三个九、十岁男孩,三个七、八女孩,小姑姑,宋大爷和宋家奶奶,宋家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人多力量大啊。
在逃往梁国的路上,只要宋家当家人把好方向,白繁就可以避免掉很多危险,至于到了梁国之后该怎么办,那就真的到了梁国后,再说。
庞大的队伍,每走过一个地方,人就不断减少,有的是找到亲朋好友投靠,有的是被家里人卖掉,有的是被疾病缠绕,有的是看不到希望结束了生命的......
大吴国处在内乱中,王上的旨意也常是朝令夕改。对于逃窜的百姓,底下的官员收刮钱财比收拢百姓更得心应手些。
隆元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到了俞州的边县兰县。
兰县的二里外,有士兵扎营。白繁排着队等着士兵盘问后,拿着写好的文书;进城后,重新分配落户。
登记的士兵有八个,年龄约在三十左右,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少有人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轮到白繁,士兵看向眼前的小姑娘,看向小姑娘的身后,如果有大人,就不会让小姑娘单独出面了:“小姑娘,名字,年龄,家是哪里的,以前做什么的,亲人,一一答。”
“白繁,十四岁,家是葵州满县铜阳街的,开了一间包子铺,在黎县与亲人走散了。”
士兵边听边在纸上,写下信息,盖好章,一式两份,留存一份,把其中一份给白繁。
“未满十五岁的要到兰县的仁善堂,听杨管事安排活干,文书要拿好,丢了,可不好办。”
白繁接过文书:“谢谢将士大哥。”
往前走,看到了停下来休息的宋大爷一家,走上前,从背篓里拿出两双草鞋递给宋大爷:“宋大爷,这是给你和奶奶做的,感谢宋家的一路相护,如今我要去人善堂,请宋大爷告知落户地址,以后有机会一定来看宋大爷和奶奶。”
宋大爷接过草鞋,鞋底加厚紧实,手巧,心正,性格坚韧,是个好孩子。
“文书上没写,但多问了官爷一句,说是只有柳山村、叶峰村、桃竹村这些新村还没有人,大爷估计落户在这三个村机率大一些。若有事,可找来啊。”
白繁再次谢过,往城门走去,城门依旧有士兵把手,排队依次看文书,登记后,按照指示,去往不同的地方。
有手艺的大多被派去百工堂,庄家人则被派去新村落,孤怜的小孩大多被派往仁善堂,读书人和大夫则被派往济墨堂.....
白繁按照士兵指的方向来到仁善堂附近。有一条巷子,入口处,有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仁善堂,三个大字。
进入巷子,地上并无其他脏污,一块块铺整齐的石板,走过的门都是紧闭的,走了大概两分钟,隐约听到有声音。
白繁走进,是一座大宅子,门也比之前遇到的大很多,门是开的,进入后,是一个宽敞的庭院,院里有一口井,搭着的竹竿上晾晒着衣服,有三个约十三岁的女孩在搓洗衣服,两个约十三岁的男孩在劈柴。而堂屋传来更小的孩童音。
先是劈柴的一个男孩发现门边站了一个女孩,背着背篓,很瘦,但人看起来还有点精气神,便开口道:“新来的吗,见过杨管事没。”
男孩声音一出,院里的四人也停下手里的活,向白繁围过来。
白繁看向走近的人:“新来的,文书上让过来的,还没有见过杨管事。”
扎着两个麻花辫的女孩接道:“今早杨管事去畜牧场了,不过钱管事在教其他女孩打络子,我去给你说一声,我叫柳雪,刚和你说话的叫蒋棋,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白繁”看着眼前笑眼明媚、干净利落的柳雪回道。
“白繁,仁善堂第一个姓白的,白繁,名字好听,你等着,我去给你叫钱管事。”
另外的两个女孩分别说了自己的名字,是亲姐妹,王欣和王絮。另外一个男孩叫杨明重。
蒋棋和杨明重继续劈柴,王絮帮白繁拿着背篓,王欣回大厨房跟杨奶奶拿了一碗野菜粥,鸡蛋大的黑馍馍。
白繁洗了手,接过野菜粥和馍馍,坐在石凳上,吃了起来。粥里有了咸味,馍馍里掺杂着稀碎的油渣沫。
王絮看着白繁笑着说:“很香吧,这是昨天杨管事卖了绣帕和络子得了银子买来的肉。仁善堂除了管家每月固定给的一笔钱外,想要吃得好些,我们就得干活,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换得了钱,便可以尝尝肉味。”
白繁吃完东西,便看到一位走路带风的四十岁左右的女性,看穿着打扮,应该就是钱管事,身后跟着柳雪。
白繁放碗在石桌上,起身问道:“管事好,我叫白繁,这是我的文书。”
钱管事接过文书,看过一遍:“会做些什么。”
“会打络子,成衣铺子卖过;家里是开包子铺的,包子、馒头都会做。”
钱管事听着,心道:白繁这小姑娘还可以,不唯唯诺诺,不用专门教一段时间了。
“仁善堂把四个女孩,两个男孩分为一组,院里的还差一人,白繁你就加进去,为第二十六组。和柳雪、王絮、王欣住一间,杨管事安排活,你们六个一起做就是了。”
钱管事说着,看向柳雪:“现在孩子里柳雪还是最大的,比你大了两个月,柳雪管着你们,在仁善堂不准生事,活要认真干,不然可没饭吃。”
仁善堂管的挺严的,这是好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梁国君主便让国内大大小小的事笼罩在自己的视线之下。收容各地流失的百姓,慢慢影响百姓的所思所想,看起来是个明主,还是手握军权的君主。
就如这仁善堂,孤苦无依的孩子妥善管教后,又何尝不是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