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快门声在影棚里清脆地响了三下,江清雅从取景框前抬起头,额前的空气刘海已经被汗水浸得微微卷曲。她用手背擦了擦鼻尖上的汗珠,用带着明显川音的普通话对模特说:“再坚持一哈嘛,最后两组,巴适得很!“
助理小林憋着笑递上矿泉水:“清雅姐,你这一紧张就冒方言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上次给《VOGUE》拍片,你把'眼神迷离点'说成'眼神咪咪点儿',模特差点笑场。“
“哎呀,你莫笑我嘛!“江清雅鼓着腮帮子瞪了小林一眼,却因为天生圆润的苹果肌显得毫无威慑力。她拧开瓶盖咕咚咕咚灌了半瓶水,白色衬衫袖口沾上了水渍也浑然不觉。
这是江清雅摄影工作室接到的第一个大牌杂志合作——《风尚》的春季专题。虽然她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但能被一线时尚杂志认可,还是让她连续三个晚上没睡好觉。
“清雅姐,杂志社的人到了,在会客室等你。“前台小妹探头进来通报。
江清雅手一抖,差点打翻反光板。她慌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皱巴巴的衬衫和乱糟糟的马尾辫:“不是说下午才来吗?我还没准备好采访提纲呢!“
小林无奈地帮她拍掉牛仔裤上并不存在的灰尘:“你可是要上封面的摄影师,能不能有点大佬气质?“
“我啷个晓得他们会提前来嘛!“江清雅小声嘀咕着,深吸一口气推开会客室的门。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整个房间,一个修长的背影正站在她的作品墙前。听到开门声,那人转过身来——
江清雅感觉时间突然静止了。
十年了。那个在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轮廓,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撞进她的视线。更高了,肩膀更宽了,曾经清秀的下颌线现在棱角分明,金丝眼镜后的眼神却依然沉静如深潭。
“陆...远川?“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对方显然也愣住了,手中的采访本“啪“地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捡的时候,江清雅注意到他右手腕内侧有一道细长的疤痕,在白皙的皮肤上格外刺眼。
“好久不见,江清雅。“他站起身,嘴角扬起一个克制的微笑,“或者说,'小熊猫'?“
这个高中时的绰号让江清雅瞬间涨红了脸。高二那年她因为贪吃食堂的蜂蜜蛋糕,嘴角沾着奶油就跑去上体育课,被陆远川撞见后笑着说了句“好像只小熊猫“,这个外号就在班里传开了。
“你...你是《风尚》的主编?“江清雅结结巴巴地问,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她记得陆远川大学学的是金融,怎么会在时尚杂志工作?
陆远川推了推眼镜:“副主编。本来负责采访的同事临时有事,我代班。“他顿了顿,“看到投稿作品时就觉得风格很熟悉,没想到真是你。“
空气突然变得稀薄。江清雅的大脑一片空白,所有准备好的采访回答都飞到了九霄云外。她只能呆呆地看着陆远川翻开采访本,看着他骨节分明的手指握着钢笔,看着他衬衫领口若隐若现的锁骨——和高中时一样,他依然喜欢把第二颗纽扣松开。
“我们先从...“
“你当年为什么...“
两人同时开口,又同时停住。
陆远川做了个“请“的手势,江清雅却慌乱地摇头:“没得啥子,你先问嘛。“
窗外传来清脆的鸟鸣,恍惚间江清雅仿佛回到了高二那年的初夏。那时她也是这么手足无措地站在陆远川面前,只不过当时是因为要交摄影社的报名表。
“第一个问题,“陆远川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你的摄影风格很有辨识度,特别是人像摄影中对光影的运用。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专业问题让江清雅稍微放松了些。她下意识摸了摸挂在脖子上的老式胶片相机——那是父亲送给她的十六岁生日礼物。
“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学摄影用的就是胶片机,“她慢慢组织语言,“胶片对光线特别敏感,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成片。就像...“她突然卡壳了,因为发现陆远川正用一种异常专注的眼神看着她,和当年在暗房教她冲洗照片时一模一样。
“就像什么?“他轻声问。
“就像人的感情嘛,“江清雅脱口而出,随即懊恼地咬住下唇,“呃,我是说...“
陆远川突然笑了,眼角泛起细纹:“你还是老样子。“
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当陆远川合上笔记本时,江清雅才发现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他起身告辞,却在门口停下脚步:“下周五有个行业酒会,《风尚》主办的。作为本期专题摄影师,你应该出席。“
“啊?我?“江清雅瞪大眼睛,“我不晓得咋个应付那种场合...“
“七点,我来接你。“陆远川的语气不容拒绝,就像当年坚持要教她数学题一样自然。他转身离开,却又回头补充道:“对了,酒会要求正装。“
门关上的瞬间,江清雅瘫坐在沙发上,心脏跳得快要冲出胸膛。她颤抖着打开手机相册,划到最底部——那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十七岁的陆远川站在学校樱花树下,阳光透过花瓣在他肩头洒下斑驳光影。照片右下角写着日期:2013年4月5日。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前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