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凌晨一点十七分,剃刀的嗡鸣在狭小的卫生间里格外刺耳。

灯光惨白,像手术室的无影灯,将我的脸和垂落胸前的长发一同映在镜中——那些曾被妈妈温柔拢起、扎成马尾的头发,那些被她称为“女孩子最漂亮的装饰”的发丝,此刻正一缕一缕地落进洗手池,像黑色的雪。

剪刀咬合时发出清脆的“咔嚓”声,最后一缕长发飘落,在瓷砖上蜷曲成问号的形状。

镜子里的人突然变得陌生,轮廓锋利起来,像是从模糊的老照片里挣脱出一个全新的影子。

发丝在地上堆积,像一场黑色的雨。

我赤脚踩上去,听见细碎的断裂声,像是踩碎了某个遥远的承诺——“留长发才像女孩子”、“你这样以后怎么嫁人”、“别人会怎么说”……

剃刀贴上后颈时冰凉的触感让我打了个哆嗦,可心里却涌起一股奇异的痛快。

随着刀锋推进,碎发簌簌落下,像是剥落一层厚重的壳。

镜中人的眉眼渐渐清晰:短发支棱着像刺猬,下颌线像被刀削过。

水龙头突然漏水,一滴水砸在裸露的后颈上,顺着脊椎滑进衣领。

我伸手去摸,却触到脸颊上一道未干的泪痕。

镜子里的人也在流泪,可嘴角却是上扬的。

窗外,夜班公交碾过减速带,轰隆一声惊醒整条街道。

我弯腰拾起地上最长的一束头发,它曾经及腰,现在却只够在指间绕两圈。

手机屏幕亮起,母亲的消息跳出来:“周末相亲穿那条蓝裙子”。

我把那束头发系成死结,扔进马桶。

冲水声响起时,镜中人对我眨了眨眼——她的睫毛上还沾着水珠,但眼神已经不再闪躲。

洗手池里的黑色积雪正在慢慢溶解,顺着排水口旋转着消失。

凌晨两点零三分,镜子里终于站着我自己。

“逃出去。”

这个念头像电流一样窜过全身。

我胡乱抹了把脸,把剃刀塞进背包最里层,然后轻手轻脚地回到卧室。

妈妈在隔壁房间熟睡,门缝里透出暖黄色的夜灯——她总说怕黑。

我的行李早已收拾妥当:两件宽松的T恤、一条牛仔裤、皱巴巴的存折,还有从妈妈抽屉里偷来的身份证和户口页。

户口本被撕开的裂痕很整齐,像一道精心策划的伤口。

那一页上印着我的名字。

我把纸页对折两次,塞进贴身的衬衫口袋。

它能证明我曾存在于那个家,也能证明我有资格消失。

火车站永远亮如白昼。

我攥着去往南方的车票,站在12号站台的边缘。

电子屏的红光打在每个人脸上,把疲惫的旅人照得像一群沉默的鬼魂。

身后的大厅里,广播正在播报某趟列车的延误通知,女声甜腻得像是融化的糖浆。

“请出示身份证。”检票员扫了一眼我递过去的证件,又抬头打量我的短发和裹在宽松卫衣里的身体。

我绷紧肩膀,压低声音:“怎么了?”

“没事,”他把票还给我,“就是觉得您本人比照片精神。”

列车进站时带起一阵风,吹得我眼眶发酸。

铁轨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银色,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火苗蹿起来的时候,她抓着我的手腕说:“你病了,但妈妈能治好你。”

我又幻听了……

蒸汽和灰烬扑在我脸上,烫得我想尖叫。

火车站洗手间的灯光惨白,照得我新剃的寸头泛着青灰,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石板。

月台上的电子钟显示03:17,这个数字让我想起家里那个被撞歪的挂钟。

我把身份证塞进贴身口袋,塑料卡片边缘刮擦皮肤的触感提醒着我——这张薄薄的卡片,是此刻与“KK”这个名字唯一的联系。

当列车进站的汽笛响起时,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户口页,纸张已经因为反复折叠而变得柔软,像一片即将融化的雪。

新城市的空气里飘着陌生的香料味。

我站在天桥下数着钱包里的现金,身后广告屏正在播放排球比赛集锦。

某个转身救球的动作让我浑身一颤,慌忙压低帽檐钻进巷子,却撞翻了一筐土豆。

老板娘弯腰捡拾的身影让我想起太太在院子里收晒干的柿饼,同样的佝偻角度,只是头发更黑些。

雨夜的小餐馆门口,霓虹灯管“滋滋”地闪烁着。

老板娘撩起油腻的塑料门帘时,我正蜷缩在屋檐下发抖,新剃的短发茬上挂着水珠。

她上下打量我的眼神像把钝刀,从我被雨水泡发的运动鞋,到我紧攥着背包带子的、指节发白的手。

“进来吧。”她转身时围裙带子松开了,在身后飘着,像条投降的白旗。

厨房的蒸汽模糊了她的轮廓,让我想起小时候发烧,太太在灶台前熬姜汤的背影。

我编造的故事在舌尖打转:“他们...嫌我是女孩...”这句话像块烧红的炭,烫得我喉咙发紧。

阁楼储藏间的折叠床“吱呀”作响。

我躺在黑暗中数着天花板的霉斑,形状像极了母亲最后一次挥过来的巴掌。

老板娘给的旧毛衣领口有淡淡的樟脑味,让我想起家里衣柜最底层那件,母亲总说等我考上公务员就扔掉的队服。

“吃面吗?”她递来的海碗里飘着金黄的油花,葱花切得极细。

老板娘往面汤里撒葱花的手顿了顿,油星溅到她手腕的疤痕上——后来我知道那是她前夫用烟头烫的。

我撒谎时不敢看她的眼睛,只好盯着她围裙上的油渍——那形状像极了老家窗台上的雨痕。

阁楼储藏间的折叠床硌得脊背生疼,但比起家里那个满是玩偶的卧室,这里至少不需要假装入睡。

清晨的菜市场人声鼎沸。

我搬着成筐的青菜穿梭在摊位间,老板娘教我还价的方言像一首古怪的歌谣。

我学着辨认注水肉和新鲜蔬菜。卖豆腐的阿婆多找了我五块钱,追上来时我差点打翻整筐青菜——还以为是从老家来抓我的人。

老板娘远远地喊:“小K,把香菜拿过来!”

这个临时起的男性化称呼让我手心冒汗,让人安心。

这五块钱被我折成纸船,放在枕边直到皱得不成形状。

下雨天客人稀少,老板娘在柜台后教我包馄饨。

她粗糙的拇指抹去我脸上的面粉时,我突然浑身僵硬——这个动作太像母亲给我擦奖杯时的力度。

“怕什么,”她往馅料里多舀了勺猪油,“我又不吃人。”

油花在汤面上聚了又散,像我那些半真半假的童年回忆。

夜市收摊后,我在后巷刷碗。

油污在水面晕开成彩虹色的膜,倒映着支离破碎的霓虹灯光。

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是妹妹发来的信息:“妈妈把你房间锁了。”

照片上门把手上缠绕的铁链,和我初中时用来锁日记的那条一模一样。

锅里的水汽模糊了玻璃,我趁机把几个包坏的馄饨扔进垃圾桶,就像扔掉那些被否决的人生选项。

某个失眠的深夜,我摸黑下楼找水喝,听见老板娘在里屋打电话:“...是个好孩子,就是眼神太苦。”

我盯着冰箱上贴的便签条——“记得吃药”三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和太太的药罐上如出一辙。

冰水顺着喉咙流下,冻得我打了个哆嗦,才意识到自己哭了。

第一笔工资是装在红包里给我的。

老板娘执意要带我去买新衣服,在男装店门口我死死攥着衣角不敢进去。

最后她叹了口气,拐进隔壁的二手店,挑了件中性风的牛仔外套。

标签上有个模糊的圆珠笔迹:“14”,和我曾经的球衣号码相同。

我蹲在厨房后门抽烟,劣质烟草呛得眼泪直流。

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去年比赛的视频,画面里的我高高跃起扣球,看台上有个模糊的身影正举着相机——现在我知道,那或许不是母亲。

烟头烫到手指时,天空开始飘雪,这是异乡的第一场雪,冰凉得像那些未说出口的道歉。

阁楼窗户结了霜花。

我用手指在上面画了个简易的排球,就像小时候在结霜的玻璃上画太阳。

———————————————

冬至那天,一支路过这个城市的队伍讨论着校队比赛。

有个女生突然指着我:“你好像我们的学姐...”

我手中的汤碗砸在地上,瓷片飞溅的轨迹像极了那张被撕碎的公务员报名表。

老板娘赶来打圆场时,我瞥见收银台下压着的旧报纸——体育版角落刊登着某市青年队解散的新闻,配图里模糊的背影可能是任何人。

现在,我学会了用老板娘的方言叫卖招牌菜。

当客人夸“小伙子真能干”时,围裙口袋里的身份证正默默发烫。

夜晚打烊后,我们坐在厨房数当天收入,硬币堆里混着颗褪色的塑料纽扣——来自母亲最后一次扯破我衣领时崩飞的那件衬衫。

老板娘把它弹进垃圾桶的动作,熟练得像扔掉自己不堪的过去。

楼下飘来腊八粥的香气,糯米和红豆在锅里“咕嘟”作响。

老板娘递给我的每一碗热汤,都在无声地拷问着我的良心。

那些热气腾腾的面条下,沉着我精心编织的谎言,像一团团纠缠不清的鱼线,随着时间推移越缠越紧。

“多吃点,看你瘦的。”她把最大块的排骨夹到我碗里时,我注意到她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葱末。

这双手曾经温柔地为我包扎过切伤的手指,而现在我却忍不住想象——当真相败露时,这双手会不会像母亲那样揪住我的衣领?

每天清晨,我在闹钟响起前就惊醒。

阁楼的老式挂钟“咔嗒咔嗒”地走着,每一声都像是母亲高跟鞋踩在楼梯上的声响。

我会下意识摸一摸枕头下的身份证,塑料卡片已经被我的体温捂热,边角因为反复摩挲而变得圆润。

“小K,去收下三号桌的碗筷。”每当老板娘这样喊我,那个临时起的男性化称呼就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痛我的耳膜。

我低头应声时,总能看到自己倒映在擦得锃亮的金属餐盘上的脸——短发,男装,却藏不住眼睛里属于“KK”的怯懦。

下雨天客人稀少,老板娘喜欢坐在收银台后织毛衣。

毛线针碰撞的“咔咔”声里,她突然问我:“想家吗?”

我手中的抹布掉进洗洁精泡沫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

“不想。”我答得太快,声音像是从别人喉咙里挤出来的。

夜晚打烊后,我蹲在后巷刷洗堆积如山的碗碟。

水龙头流出的冷水冻得手指发红,我却暗自庆幸这种刺痛——至少能让我暂时忘记良心的谴责。

有一次老板娘悄悄在我旁边放下橡胶手套,什么也没说就走了。月光下,那双手套泛着诡异的蓝光,像极了母亲做家务时戴的那双。

妹妹每周都会发来信息,我从来不敢回复。

手机相册里存着她偷拍的母亲照片——那个曾经优雅的女人现在眼角爬满皱纹,正在我曾经的房间里整理什么东西。

画面角落露出半个纸箱,上面隐约可见“市青年队”的字样。

我放大图片时,手指在屏幕上留下一串颤抖的虚影。

某个失眠的深夜,我听见老板娘在楼下讲电话:“...那孩子肯定有事瞒着...”我赤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透过门缝看见她正翻着一沓寻人启事。

月光照在那些纸张上,映出几个模糊的人像——幸好没有我的照片。

我开始在记账本上偷偷画正字,计算着谎言持续的天数。

当第三十七个“正”字完成时,餐馆来了个穿运动服的顾客。

他盯着墙上的电视新闻——正在播放全国排球联赛,突然说:“你很像我们队以前的主攻手...”

我手中的玻璃杯应声而落,摔得粉碎。

老板娘赶来解围时,我看见她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我发抖的手腕——那里还留着长期戴护腕形成的白痕。

现在,每当我给客人上菜时,都会刻意避开镜子的位置。

但有时还是会在不锈钢汤勺的倒影里,看见那个扎着马尾、穿着14号球衣的女孩。

她站在遥远的镜中世界,用口型对我说:“你还要逃多久?”

夜晚打烊后,我坐在厨房数当天的小费。

硬币堆里混着一颗褪色的塑料星星——是妹妹去年送我的生日礼物。

老板娘把它捡出来放在我手心:“留着吧,好看的。”

她的眼神太过通透,让我不得不怀疑,或许她早就看穿了一切,只是像对待那个漏洞的汤锅一样,选择用沉默来包容我的残缺。

———————————————

清晨四点半,闹钟的嗡鸣像一根细针扎进太阳穴。

我在黑暗中摸索着关掉它,手指触到枕边昨晚没吃完的半包方便面,调料粉的辛辣气味已经渗入枕套纤维。

阁楼的斜窗透进路灯的残光,照在我突出的肋骨上——那里曾经覆着运动员的肌肉,现在却像洗衣板一样硌手。

老板娘的小餐馆亮起第一盏灯时,我的手指正浸泡在漂白水里。

指甲边缘的倒刺被刺激得发红,却比不上腰椎传来的尖锐疼痛——昨天在酒吧搬酒箱时扭到了。

冰柜玻璃映出我的影子:黑眼圈像淤青,颧骨高高耸起,牛仔外套空荡荡地挂在肩上,像个偷穿大人衣服的流浪儿。

“小K,把腌萝卜端出去。”老板娘的声音混着油锅的滋滋声传来。

我端起沉重的陶缸,突然眼前发黑,缸沿重重磕在桌角——还好没碎。

老板娘扫过我发抖的小腿,什么也没说,只是往我口袋里塞了个温热的鸡蛋。

蛋壳上还粘着茶叶末,是昨晚打烊后她特意煮的。

正午的阳光像熔化的铅水浇在背上。

我骑着二手自行车赶往第二个打工地点,车链“咔嗒咔嗒”地响,像在数着我日益减少的体力值。

路过体育中心时,巨幅海报上的排球运动员正高高跃起,我下意识摸了摸右肩的旧伤——那里现在瘦得能摸到骨头。

酒吧的霓虹灯在傍晚六点亮起。

我换上统一的黑衬衫,布料摩擦着后背新起的疹子——阁楼潮湿,床垫已经发霉了。

酒保领班挑剔地打量我挽起的袖口:“细胳膊细腿的,能摇雪克杯吗?”

我默不作声地接过调酒器,手腕翻转的节奏还是当年练发球时形成的肌肉记忆。

凌晨两点,最后一个醉汉被架出大门。

我蹲在后巷清点酒瓶,突然在箱底发现半瓶客人剩下的营养剂。

标签上“维生素B群”的字样在月光下微微发亮,我鬼使神差地喝了一口,甜腻的草莓味让我想起小时候生病,母亲喂我的糖浆。

发薪日那天下着冻雨。

我把两份工资并排放在床上:餐馆的装在红包里,酒吧的是皱巴巴的现金。

减去房租、药费和即将到期的电话费,剩下的钱刚好够买十包最便宜的方便面。

手机屏幕亮起,是妹妹发来的照片——母亲在整理我衣柜时晕倒了,手里还攥着那件14号球衣。

我开始在超市临期食品区徘徊。

某天发现老板娘也在那里,我们尴尬地隔着货架对视。

她手里拿着打折的钙片,我篮子里是过期的蛋白粉。

第二天上班时,我的储物柜里多了个保温盒,里面装着红烧排骨和煎蛋,油脂已经凝结成白色的霜。

深秋的某夜,我在酒吧洗手间吐了血。

镜中的自己嘴角挂着猩红,像涂了劣质口红。

冷水拍在脸上时,突然听见电视里播放体育新闻——“前市青年队教练因病去世”。

水珠从睫毛滚落,我分不清是自来水还是别的什么。

现在每天打两份工的路上,我会经过一个社区球场。

晨练的老人偶尔会把球打出场外,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帮他们捡回去。

有次没忍住垫了两下,关节发出不妙的“咔嗒”声。穿运动服的老人笑着说:“小伙子动作挺标准啊。”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当年教我基本功的教练。

阁楼的窗户结了冰花。

我蜷缩在电热毯唯一的发热点上,数着墙上的霉斑等待天明。

手机相册里存着妹妹偷拍的视频:母亲在我空荡荡的房间里,正用软布擦拭那些蒙尘的奖杯。

她动作很轻,像是怕惊醒某个沉睡的梦。

窗外,新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所有来时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