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宜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代序)
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能在这里切磋“韩学”研究心得,交流感情,应当感谢宜春学院的领导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先生们的积极筹办,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的积极协办,江西省宜春市领导的支持。我代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和全体与会同志,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阅读了前年、去年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韩学”研究论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内容之广,特别是年轻学者的文章居多,前所未见,“韩学”研究已成显学,可喜可贺!这也正应了20世纪末我会已故顾问傅璇琮先生“‘韩学’的建立,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以说适其时也”之语。也如我们的老会长卞孝萱先生谆谆告诫我们的“建立‘韩学’,必须从基础作起,才能像建高楼大厦一样,基固楼坚,巍然屹立。”我们大家是这样做了,且一定会将先生的教导发扬光大,把“韩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
这些文章中,特别勾我眼球的是宜春、南昌同志的文章,他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揭示了韩愈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筹备这次研讨会,去年我和副会长兼秘书长杨丕祥同志曾到宜春、南昌,在宜春市社联罗名鑫主席、史志办袁赣湘同志、宜春学院高建青同志以及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王德保院长的陪同下,考察了宜春、南昌等地有关韩公遗迹,很受鼓舞。使我感动的是,他们为宣传韩愈文化,迎接韩愈学术研讨会,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袁山峰顶,修建了可以一窥宜春全貌的昌黎阁,还正在兴建欲与江南三胜比美的多胜楼,且以韩诗命名,足见宜春的领导和同志们对“韩学”研究和韩愈文化的重视;在南昌滕王阁正面雄伟汉白玉的基座石璧上,工笔大字镌刻着韩公的《新修滕王阁记》。他们没刻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名文而刻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足见江西的领导和同志,清楚地认识到韩愈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影响。
中央提倡发掘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鉴于此,使我回忆起韩愈研究会成立以来的许多往事。孟州原是个不很开放的内陆小康县,由于省委领导重视、孟县领导有见识,1992年4月在洛阳牡丹盛开的季节,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报请中央宣传部发文批准,举办了由外域七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学者一百五十人参加的“孟县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成立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学术搭台,经贸唱戏,又有千余人参加了经贸洽谈会。经过这次规模宏大的学术、经贸活动,孟州举起了韩愈的旗帜,孟州的名声一下在国内外传开了。使孟州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先是成为全省十八罗汉之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名列全省前茅。随之,一个不足三十万人的内陆小县,被国务院率先批为县级市,韩愈墓祠被批为全国文保重点。而今,韩愈故里孟州,真可谓门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了。潮州由县级市提升为地级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与韩愈文化在潮州的积淀,潮州领导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潮州同志们对韩愈的研究,对韩愈文化的宣传密不可分。阳山的领导和同志也看到了这一点,于2005年举办了高层次的“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把韩愈留给阳山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出来,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与会学者为之惊叹:各地韩愈留下的文化遗迹,阳山为最。这些文化遗迹受到阳山、连州的重视,龙宫滩景点开发的规模之宏大,粤西北山区为空前,而阳山经济发展之迅速,由阳山整体面貌的改观,可以做证。令人可喜的是:少年韩愈曾经寓居的宣城的几位同志也来参加会议,并表示有意举办一届“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宣城的加盟,与孟州、潮州、阳山、宜春打出了共举韩愈文化的旗帜!可见韩愈文化之旗如日中天,必得更加发扬光大!
总之,开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地方文化的实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韩愈文化之旗当举之再举,让不断深入发展的“韩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谢谢大家!
张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