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陈季同首引话剧入大清

作为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届学生,陈季同是清政府保举派往欧洲考察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因为当时的船政学堂用法语授课,所以他的法语非常扎实。陈季同曾在1877年以翻译身份随一批留学欧洲的学生到法国政治学堂学习,随后担任驻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等国参赞。因这些驻外经历,陈季同精通法语、英语、德语和拉丁语,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又对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他为了让欧洲人更加了解中国文明及其价值,率先将中国文化、中国戏剧介绍给西方读者。“在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在法语联盟的课堂上,一位中国将军——陈季同在演讲。他身着紫袍,高雅地端坐椅上,年轻饱满的面庞充溢着幸福……他的演讲妙趣横生,非常之法国化,却更具中国味,这是一个高等人和高级种族在演讲。”[1]这是罗曼·罗兰在1889年写入日记的一段话,无意中表露了陈季同在法国传播中国文化的举动,以及他对中法两国文艺的深刻理解。身为清政府外交官,他竭尽全力改变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固有偏见——“野蛮”“残忍”,表达出中国外交官十分强大的民族自尊感和传播文化的伟大责任感。他还创作了多种文体作品,以戏剧与文论为主。陈季同在当时创作的话剧作品风格轻快诙谐,文字畅达通顺,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

陈季同早在1886年便写就了专著《中国人的戏剧》,他用流利的法语、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独到理解,生动详尽地阐释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历史、剧种分类、角色特色、表演方式等内容,以及中国戏剧的表演程式,例如情景写意化、表演动作的舞蹈化和唱词的诗歌化等特征,充分激发了西方人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兴趣和想象。[2]在1904年,他又首次运用专业的戏剧体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英勇的爱》。这部九幕西文话剧改变了中国长期重诗词文论、轻小说戏曲的现状,为中西戏剧的跨文化对话创设了平台。就在以陈季同为代表的少数中国人刚刚认识和接触西方现代话剧的同一时间段,自由剧团(Theatre Libre)在巴黎成立,而后,欧洲各国都开始陆续发展非营利的小剧团运动。面对这一世界性的重大文化运动,陈季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感。

在西方世界大力发展戏剧运动的时候,中国人完全是以后辈模仿、学习的姿态参与进来的。除了以外交官的身份参与文化交流的陈季同,还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参与翻译和创作,例如宋春舫、汪仲贤等,他们在后来的“从文明戏到爱美剧”时期发挥了自己最大程度的才华和历史功绩,后文将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