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星陨五丈原

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五丈原的秋风带着早来的寒意。诸葛亮躺在褪色的青布军帐里,手指微微抽搐着划过舆图上的陈仓道。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帐壁上,枯瘦如秋枝。

“丞相,该进药了。“医官捧着药碗的手指发白。

榻上人勉强睁眼,浑浊的瞳孔映着跳动的烛火。

五丈原的秋夜沁着刺骨寒意,诸葛亮枯槁的手指突然攥紧舆图,羊皮质地在寂静中发出“咯吱“闷响。医官的药碗应声翻落,褐色的汤药顺着“汉中“二字蜿蜒漫开,将陈仓道的墨迹晕成模糊的泪痕。

“丞...相?“杨仪的膝盖重重砸在青砖地面,额角抵着冷硬的砖缝。更漏铜壶滴落寅时初刻的水珠,坠在他痉挛的手背上,激得他猛然抬头——烛芯爆出最后的火花,映亮榻边悬挂的《陇西屯田策》,策论末尾朱批“仪可佐军“四字犹自鲜红。

帐外忽起战马嘶鸣,杨仪以袖掩面,指缝间溢出的呜咽惊飞了栖在辕门的寒鸦。待掌心濡湿冷却,他缓缓起身,指尖抚过诸葛亮未阖的眼睑:“卑职...定不负所托。“这话说得极轻,像是怕惊醒什么,又似在说服自己。

一旁的医官显得不知所措,杨仪瞥了他一眼。

“你来。“杨仪的声音裹着秋霜,“速取冰鉴镇住丞相遗体,对外只说丞相病重需静养。“目光扫过医官苍白的脸,“若走漏半点风声,你该知汉中刑狱的手段。“

待帐内重归死寂,杨仪就着残烛展开军报。火光在他眼底跃动,映出建兴八年南谷口的旧事——彼时魏延的长槊挑飞他的冠冕,嗤笑“竖儒岂知兵“的嗓音犹在耳畔。

“来人!“他掷笔于地,“速请费祎、姜维两位大人,就说...丞相有要事相商。“

帐帘卷起的刹那,姜维的佩剑穗子缠住了青铜灯台,十二盏烛火齐齐摇曳。费祎踉跄着扶住药案,碰翻的艾灸筒滚到诸葛亮榻前——那只曾执掌千军的手,此刻正无力地垂在案上。

“丞相!“姜维单膝跪地,甲胄碰撞声里带着颤音,他仰头望着榻上素帛覆盖的身影,恍惚又见建兴七年祁山雪夜,诸葛亮握着他的手在沙盘推演:“伯约当知,为将者最忌意气用事。“费祎亦是老泪纵横。

半晌,姜维道:“此事须速报魏将军。依军制,合该由前军师统领三军。“

费祎口中叹气缓缓开口:“文长若掌兵符,怕是要尽起全军强攻长安...“

“诸君都错解了丞相心意。“杨仪的声音像钝刀划破死寂。他缓步至舆图前,指尖划过斜谷道蜿蜒的墨迹:“临去前,丞相握着杨某的手说'北伐大业,当徐徐图之,若我不在,你须将全军平安带回成都。”

费祎、姜维听罢,皆沉默不语。

杨仪继续道:“十日,十日内大军可退至汉中。留得这些军士,可报蜀地无忧,也不枉丞相一片苦心。”

“丞相……当真说过由你统军?”姜维突然抬眼望向杨仪。

“千真万确,莫非伯约……不愿相信?”杨仪反问。

“不敢,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姜维双手抱拳。

“仪兄。“费祎的称谓悄然变化,“撤军路线当如何布置?“

杨仪将舆图推至眼前:“伯约率前军引路,某领中军押送丞相灵柩,至于文长...司马懿的追兵,总要有人挡着。“

杨仪将写好的军令交给传令兵,让他尽快通知各营地。

帐外马蹄声渐远,费祎的玉笏在掌心转了三转:“文长素来桀骜,岂会甘愿断后?“

姜维正在系紧臂甲的手忽然顿住,帐内烛火将三人的影子投在“克复中原“的匾额上,扭曲如魍魉。

杨仪突然起身,阴影笼罩案上撤军图,“我等护着丞相灵柩先行,文长若真有忠义之心...“他刻意顿了顿,“自会替汉室守住最后隘口。“

姜维追问道:“若他不同意呢?”

“若文长抗命...“杨仪吹熄烛火,黑暗瞬间吞没舆图上猩红的断后标记,“便请伯约代丞相清理门户。“

卯时的晨光刺破雾霭时,杨仪站在观星台上俯瞰连营。

“长史真要如此?“费祎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杨仪将虎符按在冰冷的石栏上:“你看西南角的炊烟——魏延的亲兵营比平日早炊半个时辰。“他眯起眼,“那厮定是察觉了什么。“

姜维按剑登台:“探马来报,魏延部正在拆除箕谷鹿砦。“

“他敢!“杨仪突然提高嗓音,“传令各营:魏延违抗军令,私拆防务!“杨仪点了人马,准备向魏延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