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茧纹里的公司蓝图
- 手术后我成了六边形学霸
- 牙月流空
- 2039字
- 2025-04-08 13:07:45
早春的银杏叶刚冒出嫩芽,“太极立方”的新办公室迎来第一批访客。穿着白大褂的医疗认证专家们围着展示台,看着江临演示护具的“三级校准法”:首先用 AI扫描经络走向,再由持证中医师手工触诊,最后根据患者反馈微调穴位垫的弧度。
“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很有创新性。”专家指着沈明轩开发的校准软件,屏幕上的太极图案随着患者的呼吸频率变换颜色,“既利用了科技的效率,又保留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
洛小川穿着印有公司 logo的卫衣,举着手机直播认证过程:“家人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的‘手感数据库’——临哥把陈院长教的 27种得气感,转化成了护具的压力反馈参数。”镜头扫过墙上的黑板,上面画满了足三里穴在不同体质人群中的位置偏移图,“机器能记住标准位置,但只有人能感知每个人的‘气感’差异。”
社区诊所的王大夫带着新研制的艾草精油赶来,瓶身上印着“太极立方・非遗手作”的标签:“我们和养老院合作开发了适老化护具,针脚放宽到五分,艾草包换成了缓释片。”他指着护具内侧的茧纹压痕,“老人们说,摸着这个纹路,就像有人在身边陪着按穴位。”
中午,公司迎来第一位投资人。穿米色风衣的女士摘下墨镜,露出和许星遥相似的星芒项链——她是启明计划早期研究员的家属,现在经营着一家中医科技基金。“我父亲临终前说,陈院长的‘经络芯片’理念,关键在‘人’而不是‘芯片’。”她看着江临掌心的茧纹,“你们的护具,正是把‘人’的温度变成了可触摸的产品。”
签约仪式上,沈明轩展示了最新的“中医数字化传承系统”:每个护具附带的二维码里,藏着江临团队录制的 300个穴位教学视频,其中不乏陈院长当年在孤儿院演示的“武当秘传按法”。“我们不是卖硬件,是卖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他推了推眼镜,“就像把《针灸大成》变成能戴在身上的活教材。”
下午的产品发布会上,江临穿着白大褂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屏幕上滚动着患者的留言:街舞少年小凯说护具让他看懂了自己的身体,养老院的张大爷说护具是“会呼吸的足三里”。“我们的公司愿景很简单——”他举起掌心,茧纹在灯光下泛着淡金色,“让科技记住每双手的温度,让传统成为触手可及的健康。”
当第一份标准化生产的护具下线时,江临特意在每个产品内侧缝了块小布标,上面印着陈院长的手写体:“针下有活人,护具里有仁心。”洛小川笑他太感性,许星遥却红了眼眶——她知道,这行小字,正是陈院长当年在手术台上,给江临芯片植入的最后一道程序。
暮色里,银杏大道的路灯亮起,新挂的公司招牌在春风里轻轻摇晃。江临看着沈明轩在白板上画的未来规划:建立中医手感传承基地、开发青少年视力保护护具、和社区诊所共建“茧纹健康驿站”。每个计划都围绕着同一个核心——让传统中医的智慧,通过可感知、可触摸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手机忽然收到条新消息,是周明远发来的合作邀约,附带量子健康的破产清算报告。江临笑了笑,回复:“我们不卖冰冷的共振频率,只卖让气血温暖流动的可能性。”他望向窗外,几个戴着太极护具的学生正走过银杏大道,护具上的穴位图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流动的星光。
这一晚,工作室的旧台灯被搬进新办公室,灯罩上的艾灰依然清晰。江临摸着掌心的茧纹,忽然明白,公司化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就像陈院长当年在孤儿院教他认穴位,现在他要把这份带着体温的智慧,通过公司的形式,传递给更多人。
当第一缕春风吹过银杏枝头,“太极立方”的创业故事,正式从 307寝室的小工作室,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不变的,是每个护具里藏着的手工针脚,每个校准表里记着的触诊温度,和每个创业者掌心,始终未变的、属于中医人的茧纹。
谷雨前夜的京华理工大学被青灰色雨雾笼罩,江临正在实验室调试新款护腕的艾草香囊,指尖忽然在足三里穴位图上停顿——那种熟悉的、像银针轻叩掌心的异样感又来了。他放下手中的蕲艾,耳麦里突然传来洛小川的惊呼:“临哥,星遥姐在天台!她的项链在冒蓝光!”
冲上顶楼时,江临看见许星遥蜷缩在卫星残片旁,牙关紧咬,颈后条形码纹身泛着刺眼的冷光。“频段在抽走她的气血。”沈明轩举着便携式脑电仪冲过来,屏幕上的波形像被拽紧的琴弦,“和量子健康护具的异常数据同源,启明路 19号的信号在虹吸!”
江临立刻蹲下身,指尖搭在许星遥的寸口脉上。脉象细数如游丝,带着金属般的涩感——这是芯片排异反应。他想起陈院长说过的“导气法”,掌心覆上她的劳宫穴,茧纹与她手腕的条形码纹身贴合,像两片拼图严丝合缝。“吸气,跟着我的掌心温度。”他低声引导,“当年陈院长教我用艾香稳定芯片频率,现在换我帮你。”
从白大褂口袋摸出随身携带的艾草精油,涂在许星遥的太阳穴和足三里,指尖顺着经络走向轻轻打圈。这种触感训练他在孤儿院做过千百次,给发烧的小虎退烧,帮失眠的王奶奶安神,此刻化作精准的穴位按摩,将艾草的温热一点点注入她的经络。
“沈明轩,把护具 APP的呼吸导引音频同步到所有实验体用户。”江临抬头时,眼中闪过冷光,“启明路 19号在收集共振数据,我们用最笨的办法——让每个用户跟着陈院长的口诀按压足三里,用活人经络搅乱他们的信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