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人才的社交与协作网络

2001年,一场闭门交流晚宴在硅谷举行,主办方是“火星学会”。[1]

这场晚宴的门票价格不菲,每张需要500美元。但马斯克对“火星学会”这个名字一见钟情,当时他正想着要怎样开始火箭事业,所以决定去参加。

要说马斯克的天才,从一件小事上就可见端倪。他竟然给主办方寄了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这成功引起了“火星学会”主席罗伯特·祖布林的注意。于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马斯克被安排坐在主桌,身旁坐着的是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一整个晚上,马斯克都在和卡梅隆聊火星,以及人类如果不移民其他星球就注定会失败等话题。当时,两个人都不会想到,多年后,卡梅隆拍了那部讲述跨星际文明冲突的《阿凡达》,而马斯克成为一心想要打造火星城市的“硅谷钢铁侠”。

更奇妙的是,和马斯克一起创立SpaceX的火箭工程师吉姆·坎特雷尔及特斯拉联合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都是通过“火星学会”与马斯克结缘。

如果回到20多年前,马斯克没有参加那次“火星学会”主办的晚宴,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和航空火箭业的发展是不是另一种叙事呢?

正如“火星学会”对于马斯克的意义,一些与产业相关、与精英人才相关的社群正在创造或创造了商业奇迹和故事。我们把这类社群称为产业社群。

根据社群全体成员所从事产业的不同范围,产业社群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垂直产业社群,以发掘知识、技术、行业的深度为追求,参与者都对同一个产业生态圈感兴趣,譬如金融社群、人工智能社群等;二是泛产业社群,以拓宽人脉、资源、信息的广度见长,参与者都具有同一种精英身份标签,譬如海归社群、企业家社群等,不限于单一产业生态圈,而与各种产业机会相关。

垂直产业社群的优势是可以在熟悉的行业语境、无障碍沟通的专业术语中,产生专精、深入的交流和学习,以及更直接、更落地的合作可能;而泛产业社群的优势是可以在跨行业、跨学科的交流中看到多元,激发灵感,找到全新思路的产业解决方案。

综合以上认知,我们应该怎样定义产业社群呢?基于精准、简洁的原则,可将其定义为:高密度人才的社交与协作网络。

首先,高密度人才体现产业社群的纯粹性,以优秀吸引优秀,用人才吸引人才。很多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神奇的社会经济“化学反应”;其次,社交与协作体现产业社群的成员互动,是产业社群的存在意义;最后,网络则体现产业社群类似拓扑结构的组织形式,以及节点之间的链接、相互加持效应。

总之,产业社群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圈子化。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在《大局观从何而来》一书中说,即便人类已经从石器时代跨入了数字时代,但管理我们社会生活的核心认知结构却始终未变。其涵盖的仍旧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解决我们所有祖先在塑造自己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我们寻找时代红利、寻找产业机会时,社群是我们内心的渴望。

而对于这种渴望,罗宾·邓巴在《社群的进化》一书中也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譬如,远古人类就已经知道协作和分享的重要性,一个人出去打猎肯定不如一群人狩猎成功率大,又能提高抵御野兽风险的能力;社群会让远古人类形成聚集、交流,带来更多的交配机会,因为进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繁衍。[2]

所以,无论远古还是如今,人类从生产力和发展角度都需要以交流、分享、协作为核心。产业社群作为一种创新组织,更是如此。

乌班图式交流

U8是由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中国学子携手创办的组织。2023年度U8世界创新峰会的主题是“2050:回到未来”,围绕世界前沿热点议题,探讨创新,建立了跨越国界和知识边界的深度链接。在峰会圆桌论坛环节中,我的好朋友亚历克斯(Alex)也是U8核心创始人之一,与梅耶·马斯克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讨论了女性在世界中的角色和“她力量”。

活动后,当恭贺他们的峰会成功举办时,我也好奇地问,是怎么邀请到梅耶·马斯克的呢?我心想,虽然我的朋友们非常优秀,但梅耶·马斯克几乎是“神级”的存在了,她为什么愿意参加一个国际学生组织举办的论坛呢?由此,我想到产业社群似乎一直不缺顶级人士和各界大咖的支持,并且相互间的交流都是平等、自由的,非常符合“Ubuntu精神”。

Ubuntu(乌班图)一词源于非洲的祖鲁语和科萨语,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为大家的存在”,突出人们之间相互的平等、友爱和交流。[3]后来,Ubuntu又被延伸到软件开源领域,代表了科技世界的开放、交流的精神。与之类似,在产业社群领域,我们看到很多大咖都乐意跟年轻人互动,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积极交流、相互启发,具有鲜明的“Ubuntu气质”。

乌班图式交流让产业社群区别于传统组织,极大加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因为在传统组织中,阶层、职级非常鲜明,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就让资深的人总需要“端着”,让才华横溢的新人难以尽情发挥优势。而产业社群作为一种开放和鼓励交流的组织,相当于给人才以新平台,创造了新的交流文化,带来真正具有认知价值和情绪价值的交流氛围,也让新的人才能够更快在圈内、在业界“跳”出来。

海沃塔式分享

在一次AI(人工智能)认知研习社的活动中,我认识了微软中国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李磊。作为资深行业大咖,他在演讲中分享了对AI技术、对未来前景等非常精辟的理解。同时,他也非常谦逊。因为在后来私下的沟通中,我发现他并不是一律墨守自己分享过的观点,而是善于吸收别人的反馈,让自己的观点更缜密、更客观。这时,分享者似乎也得到了学习和进化。

这让我想到了犹太人的一种学习方式。要知道目前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就是犹太人,尤其是含金量最高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经济学奖等;另外硅谷很多创始人也是犹太人,包括Google(谷歌)的谢尔盖·布林、Meta的扎克伯格等。为什么犹太人这么聪明呢?据研究,犹太人从小在家庭和学校里是按照一种叫“Havruta(海沃塔)”的方式进行学习,即两个孩子一组,相互提问、回答、讨论甚至争论,从而培养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产业社群内的分享也是类似,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相互印证、教学相长,促进彼此的认知提升。我称之为“Havruta精神”。

因为倡导密集的观点输出,加以自由的想法碰撞,海沃塔式分享可以让产业社群内迸发新思维、新模式的火花,从而培育出创新的土壤。

睦彻利式协作

2023年谷歌DevFest(开发者大会)杭州站是在欧美金融城(EFC)[4]举办。其实在活动前两周,作为主办方的谷歌开发者社区都还没有确定下满意的活动场地。有一天,谷歌开发者社区杭州负责人之一的蕾蕾通过一个朋友联系到我,希望能把活动放在EFC的国际报告厅举办,最好是免费的。因为她想节省下预算,用在给开发者社区会员们提供更多服务上。我答应了,于是就有了愉快的合作。我也在后续的活动执行中看到了谷歌开发者社区内洋溢的年轻、热情,以及抢着帮忙、相互协作的习惯,每一个人都具有主人翁精神,一起致力于让活动更完美。

实际上,在其他很多产业社群中,这样的协作意识和积极奉献精神也屡见不鲜。对此,我认为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在团队中,当成员们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更愿意回报这种支持,从而形成积极的互动循环。也就是说,互利共生(Mutualism)是产业社群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

不同于“乌班图”“海沃塔”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Mutualism没有现成的对应翻译。而根据其发音及语义,我想称之为“睦彻利”是比较贴切的(“睦”体现和谐共生,“利”体现彼此互利)。所以,关于产业社群的协作,可以理解为“Mutualism精神”以及“睦彻利式协作”。

总之,交流、分享、协作是产业社群的核心。Ubuntu精神、Havruta精神、Mutualism精神可以视为产业社群的气质。我想,这就是精英的气质。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交流、分享、协作的频次和深度决定了产业社群成员间的链接强度。从心理学家的情感理论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弱链接释放善意,强链接形成信任。通过交流、分享、协作,每个产业社群都是努力走在建立更多成员间信任的路上。